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观察阿魏酸对黄独素B诱导肝毒性的抑制活性及其机理,同时探索阿魏酸对黄独素B抗肿瘤活性的增效作用。创新要点:黄独素B为中药黄药子抗肿瘤的主要药效活性成分,但同时又是其致肝毒性的主要毒性成分。本研究立足于中医药配伍减毒增效理论,试图通过试验考察配伍阿魏酸对黄独素B肝毒性/抗肿瘤活性的减毒增效作用,为黄独素B与阿魏酸联合应用于抗肿瘤提供了一定的临床前试验依据。研究方法:荷瘤小鼠(S180肉瘤)连续12天灌胃给药阿魏酸和黄独素B。通过对血清丙氨酸/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见图2)、肝脂质过氧化(见图3)和肝组织病理分析(见图4)考察阿魏酸对黄独素B肝毒性的抑制作用;通过对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见图5a、5b)和基因表达分析(见图5c)探讨阿魏酸抑制黄独素B肝毒性的机理;通过对瘤重、抑瘤率的统计分析阿魏酸增加的黄独素B抗肿瘤活性。重要结论:阿魏酸可以通过改善黄独素B诱导的氧应激损伤从而抑制其肝毒性,同时还可以协同增加黄独素B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
大黄为临床常用药物,近年来,有关其毒性的报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近年来有关大黄肝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全面综述,并结合中药配伍及组方原则提出了相应的减毒对策.为临床安全应用大黄和最终实现大黄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药雷公藤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的作用,但因毒性强而极大地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以灵芝为药用真菌,采用双向固体发酵技术发酵雷公藤,并对发酵过程中得到的灵雷菌质进行抗炎活性和肝毒性评价。结果表明,接种量10 mL/100 mL、发酵30天得到的灵雷菌质(N2-G30)在3.75 μg/mL的质量浓度下表现出减毒持效的作用,相比于雷公藤,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鼠RAW264.7细胞释放促炎因子TNF-α和IL-6,并且可减轻对人正常肝细胞L02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分析雷公藤发酵前后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与发酵前相比,发酵后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雷酚内酯的含量增加,雷公藤内酯甲的含量减少,这些成分的含量变化与N2-G30的减毒持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Ames试验和小鼠淋巴瘤致突变试验(MLA)来检测单方马兜铃及复方龙胆泻肝丸的遗传毒性,评价其相关细胞毒性和复方减毒效果;为进一步建立综合的中药遗传毒性测试平台提供试验依据.分别通过对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浓度为20和40μg/mL,加S9或不加S9的条件下的两味中药的Ames法检测;以及采用MLA96孔微孔板接种法分别对单复方含马兜铃酸浓度为5μg/mL的L5178Y/tk /--3.7.2c细胞进行染毒,并进行接种效率(PE),相对总增长率(RTG)和突变频率(MF)的测定.结果表明单方马兜铃具有细胞毒性且致突变性较强,以诱导大范围DNA损伤为主;而复方龙胆泻肝丸具有较明显的减毒效果;MLA和Ames试验组合适用于体外中药遗传毒理检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吴茱萸肝毒性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及总结.对吴茱萸提取物的肝毒性研究及其肝毒性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为吴茱萸临床安全用药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病理学形态改变的角度探索薄荷提取液对肝脏和肾脏的损伤作用。方法:实验以昆明小白鼠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组,采用灌胃的方法给予不同剂量薄荷油。从病理学角度观察其肝、肾器官形态改变,以了解该植物提取液的毒性和致死量。结果:通过急性实验,发现大剂量薄荷油对小白鼠的肝、肾均有损伤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病理变化随之明显。组织切片显示肝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肾小管上皮也可见一定的损伤,表现为上皮细胞水肿。结论:大剂量薄荷油对小鼠的肝、肾均有损伤作用,肝毒性显著,并对肾脏有轻度毒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 ILs)对哺乳动物的毒性作用,文章采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up-and-down procedure"(UDP),研究了四氟硼酸化1-十四烷基-3-甲基咪唑盐([C_(14)mim]BF_4)对大鼠的急性毒性,并采用HE染色法观察了其对大鼠肝、肾、胃等脏器组织的损伤。结果表明,[C_(14)mim]BF_4对大鼠的肝、肾等脏器均有损伤,其半数致死量(LD_(50))为249.8 mg/kg,属于中等毒性。研究结果为咪唑型ILs毒性作用的探究提供了实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圣华 《石河子科技》1996,(4):56-56,F003
<正>氯气是一种强烈刺激性气体.主要毒性作用是接触者呼吸道平滑肌痉挛、粘膜组织水肿、引起急性化学性支气管炎,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肺水肿而危及生命.国内对氯气的治疗与研究虽屡有报道,但就化工企业基层医疗单位,如何采取有效抢救措施报道甚少.现根据我厂实际情况(因生产氯气产品)自1988年至对183例如急性氯气中毒采取即使抢救取得良好效果其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中草药川楝子进行粗提,通过乙醚蒸发仪进行无水浸提,提取出的高纯度挥发油经气质联用仪分析,检测出川楝子挥发油中的5种主要成分:2,3-Dimethylpentance;3,3,4-trimethylhexa;3-methyl-6-methylene;2,4,4-trimethylhexa;1,3-dimethylcycl。通过原子吸收光谱仪对川楝子中微量元素的成分与数量进行测定,检测出川楝子中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排序为K>Mg>Na>Fe>Ca>Zn。研究结果为川楝子药物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或安全性评价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作用的靶器官、中毒剂量、作用机制、生物标志物以及毒性物质基础等研究领域的作用。尽管尚处于发展阶段,但是代谢组学为中药毒性或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可作为中药安全性评价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1.
贫铀的危害及铀促排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铀具有重金属化学毒性和放射毒性,其潜在的远期辐射损伤和急慢性化学毒性不容忽视.简要介绍了贫铀中毒的毒理机制和铀促排化合物的解毒效果,分析了贫铀对肾、肺、骨、生殖、神经和免疫的毒性,总结了铀促排化合物,如邻苯二酚类、羟基吡啶酮类、氨烷基次膦酸类.铀中毒的预防和救治具有重要意义,而铀促排剂是目前铀中毒救治的主要方法之一,铀促排剂的研发具有重大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NaAsO_2(亚砷酸钠)中毒对成年SD大鼠纹状体的神经细胞及肝脏形态学的影响,以及NaAsO_2中毒对SD大鼠神经毒性和肝毒性的作用,我们对染毒后的组织进行HE染色并观察。采用12周龄SD大鼠48只,体重200±20 g,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自由饮水),实验组按剂量递增方式分为低、中、高剂量NaAsO_2染毒组(按照5、10、20 mg/kg的比例配制蒸馏水,自由饮用),各组12只,均采用普通饲料喂养,建造染砷模型12周后取大鼠脑组织纹状体部分,常规石蜡切片后,HE染色,光镜观察大鼠纹状体神经细胞与肝结构的形态学是否发生改变,同时使用试剂盒检测纹状体与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WST-1法)、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微板法)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TBA法)的含量。结果显示,利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可见:NaAsO_2染毒组的纹状体神经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较,神经细胞胞体形态欠规则,数量稀疏且减少,胞浆内可见明显空泡样变,镜下可见坏死水肿的神经细胞。NaAsO_2染毒组的肝组织较正常组出现病理性改变:例如变性、坏死、组织出现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等,与对照组相比,各剂量NaAsO_2染毒组大鼠的纹状体组织及肝脏的SOD活力,GSH含量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NaAsO_2染毒组大鼠的纹状体组织及肝脏的MDA含量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大鼠纹状体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及肝组织结构产生损伤可能由NaAsO_2导致其中毒,同时提示NaAsO_2致大鼠纹状体及肝组织的毒性作用可能与氧化应激相关。  相似文献   

13.
肿瘤靶向细菌是一种全新的肿瘤治疗方法,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是细菌介导肿瘤治疗的典型代表.VNP20009在野生型沙门氏菌背景上敲除基因msbB和purI后降低了沙门氏菌对宿主的致病力,因而具有良好的抗肿瘤疗效,得到广泛应用.以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为研究对象,以免疫缺陷型转基因鼠TNFR1KO小鼠为敏感模型,对VNP20009感染的毒副性及其应用范畴进行评估.研究表明,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正常小鼠无明显毒副性,但对免疫缺陷型小鼠具有致死毒性,出现严重肝脾肥大以及引发全身性感染.通过体外巨噬细胞侵染实验发现,VNP20009在TNFR1敲除的巨噬细胞内能大量增殖并引发巨噬细胞死亡,导致体内巨噬细胞的大幅减少.研究认为,VNP20009仅适用于免疫力正常的宿主,但在免疫力缺陷或低下的宿主中进行应用则无安全性保障.  相似文献   

14.
对天南星近年来的毒性研究进行概述,分别从本草记载、中毒机制、中毒临床表现、解毒措施及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对天南星毒性的正确认识,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有机磷农药中毒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以农村多见.经口及呼吸道吸入进展迅速。如果抢救不及时,病死率很高,本文阐述了急性有机磷中毒有机磷毒作用机理的研究,关于三个时相的神经毒作用的认识,胆碱能危象,中间综合征,迟发神经毒性,目前主要措施仍然是清除毒物、应用特效解毒药物、血液灌支持综合治疗,但是疗效仍不尽如人意,通过急性有机磷中毒有机磷毒作用机理的了解,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取代苯胺、苯酚对鲤鱼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测定了16种取代苯胺,苯酚化合物对鲤鱼96h的急性毒性,了中毒症状,根据受体学说,进行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建立了QSAR方程,结果表明,分配过程及有机物分子与细胞内分子间的上互作用是影响这两类化合物生物毒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新型乳糖苯氮芥衍生物抑制肝癌细胞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乙酰基保护的乳糖三氯乙酰亚胺酯作为糖基的供体,对硝基苯酚作为糖基的受体,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乳糖苯氮芥衍生物,采用MTT、流式细胞术分析法探讨了其对肝癌7721细胞的生长抑制及其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合成的乳糖苯氮芥衍生物对正常细胞毒性较小,对7721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性,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同时通过流式细胞术显示,诱导细胞凋亡是其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该课题以整体动物试验急性和亚慢性染毒研究重金属镉、铅对机体CaM及其依赖酶的影响.试验结果为重金属中毒有CaM参于的假说提供了新的证据.该研究在国内首先系统地研究了钙拮抗剂对镉中毒的保护作用,发现CaM拮抗剂氯丙嗪通过与CaM结合,阻止镉对CaM的异常激活,并诱导肝脏、肾脏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的合成,对肝、肾功能及红细胞膜功能、肝组织超微结构都呈现出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2,2′,4,4′-四溴联苯醚(tetra-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BDE-47)是环境样品及生物组织中含量最高的PBDEs同系物之一,具有多方面的健康危害作用.本文简要介绍BDE-47的理化性质、主要暴露途径及人体组织含量水平,并对其内分泌干扰毒性、神经毒性、肝脏毒性、生殖毒性及免疫毒性等作了归纳与总结.结果表明,对BDE-47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为此,一方面可从其各种毒性作用之间的关联入手,另一方面可引入医学与生命科学的新技术与研究策略,全面深入地研究其生物毒性机制.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医学对毒有其独特的认识,本文通过文献挖掘,阐述了藏、蒙、维、傣四个民族医学对毒的认识,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藏族医药认为万物皆可为药,使用得当即为治病良药,使用不当,则为毒药.并把毒症分为肉中毒、饮食中毒、药物中毒和合成毒等.针对有毒药物藏医通过炮制、配伍和制剂来达到减毒目的 ,使有毒药物合理应用.蒙古族医药将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