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李斯特钢琴作品中和弦外音的研究,了解和弦外音在钢琴家作品中的应用。从纵向看,李斯特对外音的应用既有对前人的继承又有个人创新,并对后世音乐的发展有了重要影响。从横向看,外音的应用构成了李斯特独特创作的组成部分,在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研究为李斯特钢琴作曲技法打开了新视角,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和弦外音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  相似文献   

2.
曹玥 《科技信息》2008,(29):60-60
音乐是一门成熟的经典艺术,她本身具有的严格的技术规范和特有的美学法则,要求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音乐的一系列方法和标准(如识谱中的音高、节奏,和声中的和弦配置等)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3.
米玛洛桑 《西藏大学学报》2000,15(2):67-69,,71,
和声学是一门外来学科 ,它是研究音与音 ,和弦序进的学科 ,是学习和了解一切多声音乐的基础。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 ,和声学渐渐传入我国 ,现已成为我国各类艺术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尤其是在音乐学院理论作曲专业中与复调、曲式、配器组成必修的“四大件”理论课程。在现实的音乐研究与创作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课程中 ,和声学一直被列为音乐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 ,教学内容与方法 ,多年来变化甚微 ,就教学效果而言 ,实在不能令人满意 ,使人感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音乐的民族风格、特性、色彩,首先体现于旋律。而旋律又是以一定的调式为基础的。调式在音乐实践中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调式结构特点对于和声的运用及结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弦或和声的基础首先是调式。为此,我们必须研究五声性调式的特征及其和声手法,因为这是解  相似文献   

5.
基本功的训练是弹出好听声音的基石。本文对基本功训练中的日常五指练习,针对性的特殊练习(双音、和弦、保留音、同音反复、大指转位练习等),常规的音阶、琶 音、和弦和分解和弦的连接及转位等,提供了针对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辉 《科技咨询导报》2011,(34):180-180
课堂教学是瞬息万变的,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如何应对和化解这种不和谐与尴尬的意外。本文结合音乐课堂教学实例,阐述通过抓住这些和弦外音,因势利导,灵活应对,捕捉蕴含其中的教学闪光点,将其更好的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去,意外的精彩将如约而至。  相似文献   

7.
微降si((1) 7)、微升fa((1)4)是我国部分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现象,是汉族音乐中一种独特的音阶变化形式,存在于全国多种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和民族器乐曲中.在各流派筝曲中,陕西、潮州和客家筝由这两个音的体现最为突出,其音高在旋律进行中具有一定的游移性,使之成为构成乐曲风格韵味的关键因素,在陕西筝中体现为“苦音”,在潮州筝中体现为“轻六调”、“重六调”、“活五调”等,在客家筝中体现为“软套”.它们虽称谓不同,地城也相距甚远,但应源于相同的调式音阶,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本文从历史文化的同源、音阶调式的同源、“si”、“fa”音的体现和嬗变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师专钢琴教学培养目标的角度,针对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对钢琴教学中的音阶、琶音、和弦等基本技巧以及练琴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弹好24个大、小调音阶与琶音,是钢琴业余考级的要求,也是师范类学生学好钢琴即兴伴奏的基础,更是钢琴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本文通过对各调音阶、琶音的详尽分析,力图找出其弹奏规律,为钢琴学子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听觉是人们辨别声音特性的一种感觉,通过一定的训练人们会对音高、节奏以及和弦的色彩等作出更加敏锐的反应。作为音乐中最基本的功能体系,调性在传统音乐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作曲家们向传统音乐创作的挑战,主要就是从调性入手。本文分析了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在听觉感知上存在的差异,并对现在音乐听觉训练的策略与方法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钟文雅 《科技资讯》2010,(25):223-223
在钢琴演奏中,音阶、琶音的训练占有重要地位,它能够增强手指的灵活性与独立性,还可以熟悉指法,而要演奏好一部钢琴作品,少不了音阶、琶音的基本功练习。  相似文献   

12.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和声的运用上,突破了古典时期一些规则的约束,其对和弦的运用就是调内和弦加增六和弦。这个在音乐关键曲式部位经常出现的明亮而带紧张度的和弦对于塑造音乐形象、揭示深刻的音乐思想及其音乐中的矛盾冲突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教学课题:和声大小调式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声大小调式的音响,掌握和声大小调式的音阶结构,并能够尝试在实际作品中对自然大小调式与和声大小调式的风格进行分辨。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储备了音、音程和自然大小调式的相关知识之后,迈向调式体系大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和声,就其本原的意义而言,无非是指不同音高的乐音同时结合鸣响所构成的声音。和声作为一种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具有双重的作用。音乐中的和声现象的发生乃源自人类对自然物理规律的发现与利用,于是构成了和声特有的音乐色彩性和结构性。  相似文献   

15.
王霞 《太原科技》2003,(6):93-94
阐述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形成及其特征。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缔造者,在他的作品中和声新颖、崇尚复调性、偏爱多声部的线条,在音乐处理上将浪漫的感伤化为法国特有的“情感反应”,在技巧上表现出一种闪烁、独特的音响、微妙的气氛、打破传统的大小调和声体系和章节处理的韵律化。  相似文献   

16.
和声学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而和声分析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视角下和声语言的内涵及学习层次均有不同。初级阶段和声分析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包括判断调式调性、判断和弦及转位及判断终止式等5方面,准确把握这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能有效提升提升教学的目的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17.
在钢琴教学中,常常发现有些学生的手指技术很好,无论是跑动性的音阶、琶音,还是跳音、断奏、有爆发力的大和弦,以及其它各种技巧性练习曲,都能弹奏得准确、流畅、颗粒性强,但是一弹起作品,听起来却是平淡无味,毫无感染力,一点儿音乐美感也没有,音乐形象显得苍白无力,自己弹起来没有兴趣,别人听起来也索然无味,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弹奏缺乏音乐表现的缘故.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启发学生善于随机运用各种触键方法,从作品的节奏、速度、力度、乐句、声部层次、风格等方面对作品进行细致人微的表现,把作品的内涵揭示出来,使音乐形象富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舒曼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在结构上各自独立,在情节上相互联系,是一个音乐统一体。《诗人之恋》的钢琴声部的和声,不协和和弦的广泛使用、下属功能意义的加重、频繁的离调、调式综合和弦的运用,以及半音化的线性的音乐特色,充分体现了舒曼的浪漫主义抒情风采。  相似文献   

19.
隆林壮族八音是壮族北路八音的典型代表,与南路八音遥相呼应,两者共同组成了独具特色的壮族八音。文章从隆林壮族八音的历史渊源、组织形式、活动场合及社会功能、表演形式及音乐特征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为壮族南北路八音的比较研究以及更深入挖掘壮族音乐文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斯克里亚宾晚期和声手法是我们研究欧洲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音乐发展特点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和声手法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以个性化的“主和弦”彻底打破了传统调性和声的功能,二是强调和发展了三全音音程在音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