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近期以来,国际舆论对中国外交有这样一个评价,那就是“中国外交成熟了”。现在,它变成了全世界对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共同认识。国际社会为什么会对中国外交有这样一个评价?我国外交在不断地进步,但是为什么直到现在,国际社会才认定中国外交“成熟”了?这种说法的出现是由于中国自身变化的原因,还是别人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和这一“成熟论”有什么关系?如果说现在我国的外交政策“成熟”了,那么下一步的发展趋向是什么?我们这些年的外交工作在哪些方面是比较成熟的,是成功经验,哪些方面还不成熟,是需要改进的?今天请专家就上面的问题进行探讨。——阎学通  相似文献   

2.
美国是当今世界宗教色彩最为浓厚的发达国家,具有悠久的宗教传统和众多的宗教信徒,宗教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影响美国内政外交的不容忽视的力量。基督教新教依然是美国的主流宗教,美国人的宗教信仰与其社会政治立场密切相关。美国外交的两大指导思想种族主义和扩张主义都有其宗教源头,分别对应基督教孤立主义和普世主义。宗教对美国外交实践的影响体现在战争、法律、组织建设等方面。研究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宗教因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外交意图,把握美国外交走向,丰富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全方位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特朗普"美国优先"外交的意外崛起引发了美国战略界对后冷战时代美国外交政策基本目标的反思。一些人认为,美国传统的外交政策变得越来越脱离工薪阶层和中产阶级的利益了。于是,拜登总统一上台,其核心幕僚们就提出了"中产阶级外交"的概念,意图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更紧密地捆绑。事实上,  相似文献   

4.
<正>外交篇外交是政治的延续。安倍的外交政策与日本国内政治大环境密切关联。如果给安倍外交打分,可能会略高于内政。这是因为,相对而言,民众对内政是有实感证明的,而外交在很多方面更有形式性,甚至可以被外交机构和政府所渲染,安倍就特别擅长制造"剧场效应"。安倍提出"俯瞰地球仪"外交,也有形式和内容两层含义,七年下来,成果逐渐显现,但也在"露怯",民众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相似文献   

5.
叶利钦作为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统,在独立初期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一边倒"外交政策作为俄罗斯独立初期处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主要政策,力图拉近俄同西方国家的距离,以期获得西方对新生俄罗斯的帮助,但事实上并没有奏效,反而使得俄罗斯成了西方国家的"小跟班",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一边倒"外交政策给俄罗斯带来的记忆是深刻的,受到后人的诸多批判,但客观来说,"一边倒"外交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以炮舰政策将中国强行拖进"国际家庭"。北洋大臣李鸿章成了清政府的首席外交顾问和主要外交代表,其所制定的外交政策对晚清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对李鸿章外交生涯的三个关键点,即对国家主权的认识、外须和戎的方针和以夷制夷的策略略作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印地语中的译音为"潘查希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从1953年提出以来,历经了五十多年的风雨,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到冷战,从改革开放到经济全球化,一路走来,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共和国五十多年的外交之路.本文介绍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形成过程,分析了它产生的背景和历史影响.中国外交政策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 "和平发展"、"和平崛起"和新"和平发展",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正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8.
抨击“外交总统”,不意自己也戴上了这顶帽子。新“外交总统”能走出老“外交总统”的旧辙吗?记得克林倾在竞选总统时曾跟随舆论,高声指责布于f是"外交政策总统","不关心美国人民"。当时他针对战后美国最严重的经拚衰退,'提出了"变革"和"振兴美国"的响亮口号,应得子多数选民的支持,击败了"外交政策总统"。执政之初,他  相似文献   

9.
1876年签订的<朝美条约>是清政府为维护传统的中朝宗藩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新的外交政策(即李鸿章将传统的以夷制夷和西方的均势外交相结合的政策)的产物.通过分析李鸿章对朝政策出台的背景,及这种新的外交政策的形成和<朝美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来阐释清政府这一时期对朝政策的矛盾心态,客观认识、评价这一时期对朝政策.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在他的晚年时期 ,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的主题和特征、中国的跨世纪外交定位和发展目标 ,以及我国具体的外交路线、方针、政策等一系列问题都有深刻而完整的论述。本文试从时代性质和时代主题、外交定位和外交目标、外交政策和外交策略等方面对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1.
国家利益始终是外交关系中的基本问题,气候外交亦不例外.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全球变暖,因此,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主题的气候外交谈判自然也成为当今全球环境变化条件下外交谈判的热点问题.本文立足于地理学基础,将气候问题的外交化进程作为博弈过程来看待,并运用博弈论的纳什均衡原理和"智猪博弈"等模型,深度分析各大国(集团)在气候外交中的矛盾与博弈.最后从博弈论角度解读中国的气候外交政策,建议中国根据博弈各方的策略选择来制定最适合自身的最优策略,以求在这场气候博弈中获取最大化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2.
约瑟夫·奈最早明确地提出并论述了"软权力"思想,他所说的软权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感召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美国的政治文化是以自由、民主为核心价值观,这一点在外交方面表现出其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软权力理论将美国历史上固有的使命观、例外论、"天定命运"等思想推陈出新,赋予其崭新的面目和使命。本文把软权力与政治文化结合起来,阐述这两者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影响和作用,进而指出美国外交政策是理想中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3.
<正>印度外交政策分析:回顾与展望作者:[美]苏米特·甘古利主编高尚涛等译定价:55.00元书号:9787501248704在"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战略布局中,印度占据了重要位置。基于此,我们引进了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著作,这些主要由印度学者和印度裔美国学者撰写的印度外交政策文章,从印度人的独特视角观察和解读印度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细致阐释了印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外交》是中国外交部编辑出版的权威性外交白皮书,由外交部各地区业务司(室)撰稿,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系统介绍过去一年中国的对外关系,全面阐述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及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看法。自1987年以来每年出版一册,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外交》2004年版共分七章,分别介绍中国对2003年国际形势的看法和中国的外交工作概况,2003年中国与各建交国家的关系,中国与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关系以及中国对有关问题的立场及观点,中国外交中的条约法律工作,中国外交中的新闻工作,中国外交中的领事工作。另设“2003…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切合实际的判断,外交目标的明确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开展国际维和符合我国对外政策的战略宗旨,是我国大国地位和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多边外交的具体实践,丰富了我国的外交手段,提升了国际形象和国家的"软实力",对发展我国的对外关系起到了搭桥铺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短短几年间,周恩来的外交思想、外交政策和外交基本原则已经确立,并逐步付诸实施。周恩来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决策人、指挥者和实践家。他的外交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实践证明,他是一位举世公认的杰出的外交家,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17.
均势外交是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它对英国社会和欧洲政治都产生巨大影响。虽然对外政策直接取决于政治、经济等因素,但文化在确定国家对外政策目标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外交政策的手段、方式和风格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她统治英国长达四十馀年。这期间既是英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外交诸方面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英国向近代化道路迈进的时期。她的外交政策不仅对英国社会而且对欧洲政治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十六世纪六十年代末以前,她利用西法矛盾.建立英西联盟关系,把西班牙作为英国主要的国际支柱,对抗法国,提高英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此后,随着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迫切需要扩大海外贸易,寻找新的市场,长期拥有海上霸权的西班牙又成为英国对外扩张的主要障碍,为此,伊丽莎白女王改变外交政策,转而同法国结盟对抗西班牙.开辟了英国外交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
人权外交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70年代卡特政府正式提出并实施人权外交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把人权外交列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议事日程。美国立国精神中的天赋人权观与美国人的天赋使命观是人权外交政策产生的理论基础,但二战后美国民权运动的蓬勃发展对这一政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在证明,把"韬光养晦"等说成是我们的外交方针、外交政策,效果是不好的。尽力表白和辩解也是不可能有什么效果的。现在针、外交是不可外交方面的言行经得起历史检验这一两年,国外国内对中国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展开了讨论和争论,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把这两点作为外交方针政策广为宣传而引起的。一涉及外交领域的什么事,我总会想起周恩来,因为像周恩来这样的政治家成为世界级的外交大师,恐怕确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