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是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产生新的旅游产业要素和旅游产业形态的过程,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二者均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从系统的角度看,两者耦合是两个关联系统重新塑造自身系统结构、形态和功能的过程,但旅游开发侧重市场行为,生态文明建设侧重公益行为,二者存在着一定矛盾和局部冲突。为了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其耦合发展,借助于主辅嵌入式耦合系统理论指导,构建耦合矩阵,分析耦合点,从旅游生态化、生态旅游化两方面探索耦合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贡献,主要体现在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并根据具体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系统把握这些贡献,对于推动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和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农”强则国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系统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1)要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要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发展,探寻农业转型的新路径;(3)要从单向突进到综合破题,激发农村发展的新活力;(4)要从内部发力到内外联动,建设美丽宜居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4.
国家在中部地区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也是我国实施生态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之一。构建生态现代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南省2000~2008年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生态现代化水平有较快提高的趋势,说明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在对实证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湖南省生态现代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依法治国概念存在"依法治政"、"依法治经"、"依法治文"等碎片化理解。其实,依法治国的对象是国家系统,即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国家事务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并处于特定环境中的整体。只有把国家作为一个系统对象来进行治理,才能真正收到依法治国的最大成效。  相似文献   

6.
系统科学视野中的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对生态文明的科学基础、哲学基础和建设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系统科学是生态文明的科学基础,辩证整体论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农村金融生态与贫困之间的交互机理,以河北省为例,构建了农村"金融生态-贫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实证考察了系统动态发展规律,并通过政策模拟试验探索系统的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农村金融生态主体持续增长,金融生态环境水平在波动中有所提升,农村综合贫困也得以持续缓解。财政支出的增加可以有效缓解贫困,但不具备可持续性;促进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加快农村金融征信体系和法律法规建设是优化系统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8.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系统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系统整体理论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设计、具体量化指标以及量化指标的监测方法和建立长效机制进行了研究。系统辩证论认为:越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越要构建良好生态环境;越是重化工业城市,越要构建低碳循环经济;越是多民族集聚地区,越要构建友好型和谐社会。近年来,城市化加速发展,也是城市建设价值提升时期。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低碳经济时代对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构成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本质内涵。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设计,是在参照国内外生态指标体系基础上,依据城市不同实际提出的,并由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民生改善———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制度保障等 7 项分系统构成,具体量化指标有 40 余项,这只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一般性模型,是对系统辩证科学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新的时代,新的使命。要使"关键少数"真正发挥出"关键作用",引领"绝大多数"团结一心、加快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迫切需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党的十八以来,我国政治生态总体呈良性发展态势,但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政治生态的净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必要引入系统论的方法系统分析。系统认识新时代政治生态净化的紧迫性,系统看待"关键少数"在政治生态净化中的"关键作用",系统探索"关键少数"在政治生态净化中"关键作用"系统发挥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生态省建设与生态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对我国乃至国际生态安全有着重大影响。加强生态产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是黑龙江省生态省功能完善的保证。生态省建设的健康发展,依赖于生态产业的实施,实现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产业组织原理的要求,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采用生态经济模式,达到生态农业生产、生态工业加工和生态商业销售的系列化运作。按照生态区域实施生态产业;以生态产业的龙头带动生态产业的发展;扩大经营规模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参6。  相似文献   

11.
(1)生态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通过对"物质交换"的正反两面的意义分析,借以确立自然与人之间的生态学意味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的辩证法定位成"生态辩证法"。(2)值得肯定的是,《生态哲学读本》通过一系列关于生态灾难和人类治理方式的两重性的典型案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体现生态辩证法。(3)批评作者把"生态混沌"定位为无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创新型湖南评价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创新型湖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施好这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严谨科学的评价系统.创新型湖南的评价系统为"四个子系统、四过程、一整合"的模型,即"441"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13.
人类发展观的形成经历了从线性发展观到系统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线性发展观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起到"双刃剑"的作用;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尤其是"五大发展"观的产生标志着系统发展观的建构已成雏形。"五大发展"观强调的发展是系统的发展,其发展的系统结构是一种耗散结构,对此可以通过耗散结构理论进行分析;"五大发展"观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它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14.
生产者责任延伸(EPR)制度要求供应链层面承担"产品生态设计"和"循环再利用"双环境责任.文章面向由单一生产商和单一再制造商组成的"生产-再制造"竞争系统,通过构建两阶段博弈模型,探究EPR制度约束下供应链层面企业履行双环境责任的行为特征及激励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商因子与再制造商因子比值界定了三个决策区间:完全再制造、部分再制造和不进行再制造,EPR "征减补"制度要素可以通过影响该比值进而影响企业生产和再制造行为.EPR "征减补"制度要素、生态设计环境和产品竞争对供应链双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呈正负非同向性,即促进/降低生态设计的同时对再制造率提高产生不利/有利影响.特别地,与税收和减征政策相比,政府补贴能更好地平衡企业经济利益和环境影响,实现更高的社会福利;另外,当政府减征力度高于某阈值时,生产商将侧重于再制造导向生态设计,能更好地履行废弃物源头预防责任.因此政府应组合设计EPR政策以耦合生产-再制造市场,促进企业履行双环境责任.  相似文献   

15.
美丽乡村的协调发展,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离不开文明乡风的有力助推。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阐释成都乡风文明建设现状,总结先进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从落实资金保障、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加大农村公共文化队伍、推动城乡产业融合等视角提出新时期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从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概述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背景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阐明了生态省建设的方向、原则和生态产业体系、生态城市(镇)环境、生态新农村建设及资源环境保护与复原的重点内容,提出了实施生态省建设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复杂性视野中的生态城市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复杂性理论的兴起、生态城市及其系统复杂性进行了分析总结,运用复杂性理论,提出了生态城市系统建设相应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8.
社会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而系统复杂及系统创新的本质是系统要素之间的"差别"与"联系"的相互作用,营造了强大的信息势而产生了非平衡非线性机制。由于信息即负熵、即有序、即梯度、即势("即"表达剔除现象差别推进到本质联系的极限过程),因而,信息量与信息势是等价的。应对复杂推进创新的有效战略就是产生更多的主体信息量、营造更大的主体信息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东北固氮树种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共发现固氮树种35种。分属3科16属。根据它们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将其分为三个生态类群,即草地生态类群,人工栽培类群和山地生态类群。根据它们的利用途径将其分为四类,即园林绿化树种;水土保持树种;薪炭林树种和饮料树种。  相似文献   

20.
自然资本理论与生态服务跨区补偿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自然资本与生态服务的性质和特征.生态服务跨区补偿的实质,是平衡地区之间对自然资本投资的投入水平.根据补偿性质的不同,本文区分了地区之间生态服务跨区补偿的两种基本形式,即生态服务跨区溢出补偿和自然资本跨区耗费补偿;并按照经济补偿的受益原则,分别提出了判别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方或受偿方、以及测算补偿量或受偿量的理论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