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倪鹏云 《系统科学学报》2004,12(3):13-19,23
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 ,用系统观点构造了人类社会发展系统的模型 ,分析了系统的基本要素、结构和特性 ,着重分析了系统的信息特性和信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研究了属性信息、人类智能、知识信息、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在社会发展系统链中的相辅相成关系。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当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以及社会信息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全球一体化经济和新经济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宗教文化的系统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是人类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宗教化产生于人类高级意识活动的超现实性发展,是人类超越现实的精神与寄托。宗教化与化系统中其他化形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它在社会系统发展中既有消极的影响又有弘扬道德明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结构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需要及其生产与分配是确立社会结构中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政治管理三个基本要素的依据,应立足人的劳动能力及其关系的发展深化认识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政治管理的内涵;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政治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递进性、并列性和互通性,失衡兴衰与协调渐进是社会结构的两种基本类型,多重性与阶梯性充分体现出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依据耗散结构理论,社会系统作为耗散结构系统,必须不断地从自然中获得“负熵流”实现其不断有序化。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熵”的流动形成了两者“共序”及“偏序”的发展状态.人类社会与自然经历了“低度偏序”——“低度共序”——“高度偏序”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社会走向不可持续的发展历程。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应是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高度共序”,真正发挥社会系统耗散结构的特点,在与自然的互惠互利共同有序中实现良性循环,使社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对人类社会整体性发展的深刻总结与认识,为全面解决全球性治理问题贡献出了中国方案,获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赞扬和积极评价。本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了系统探析,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实践联系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有效揭示了人类社会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要构建一个和谐、共享、开放、绿色的和谐美丽世界,是新时代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新趋势,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系统有利于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6.
技术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类确证并发展自身。技术实践关涉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独特的系统,技术实践有自身的结构和独特的功能,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杰出代表。他哲学观中的系统思想,是分析社会历史及其发展机制的方法论工具。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深入剖析人类社会的变迁过程,突出历史经验对于解释社会系统的认知基础,强调经济因素在社会变迁机制中的主轴地位,并挖掘阶级冲突、政治力量、科技进步和文化形态对于社会历史系统的"合力"作用,进而发展了社会历史哲学的系统思想。  相似文献   

8.
利用创新的思想分析科技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作用机理,有利于深入理解科技、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创新系统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对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三类创新的分析,并根据巴斯德象限,提出了分析科技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框架;然后利用这一框架深入分析了创新系统的结构及其动力。  相似文献   

9.
权利与义务相应,不是一个单纯的逻辑关系,而是权利内在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状态,是不同主体权利在一定时空坐标中所发生的解构与重构关系及其量比关系。揭示这一问题有助于科学揭示权利与义务的发生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形成模式,运用相应性所具有的方法论调整主体行为,推动和谐社会关系与秩序建设。  相似文献   

10.
根据人类进化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用系统观点构建了资源演化系统模型,分析了系统的要素、结构,着重分析了系统演化机制;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资源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并对资源的特性进行了分析;根据资源系统演化发展的内在机制构建了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模型,着重从战略思想、发展战略和实践操作三个层面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系统科学视角,全面阐述发展系统原理及其战略系统模型。首先,在定义元系统和人类活动系统的同时,阐述求解人类活动系统问题的系统方法。其次,在阐述发展系统概念及其系统模型同时,着重阐述战略系统概念及其系统模型。再次,阐述整个战略系统各个组成部分(战略环境、战略选择、战略态势)基本概念及其系统模型。最后,给出一个战略系统规划案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系统科学视角,全面阐述发展系统原理及其战略系统模型。首先,在定义元系统和人类活动系统的同时,阐述求解人类活动系统问题的系统方法。其次,在阐述发展系统概念及其系统模型同时,着重阐述战略系统概念及其系统模型。再次,阐述整个战略系统各个组成部分(战略环境、战略选择、战略态势)基本概念及其系统模型。最后,给出一个战略系统规划案例。  相似文献   

13.
汪洋 《系统科学学报》2007,15(2):63-67,71
公司治理是人类经济社会中一个开放型子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的特性。治理系统必须借助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与人类经济社会系统和物质自然界大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对流交换,以增加各个子系统的负熵流。公司治理系统必须完善其构件的开放性及其交互效应,优化治理结构,完善治理功能,提高治理绩效,使公司治理进入“无为而治”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系统科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倪鹏云 《系统科学学报》2003,11(1):61-66,75
构造了信息传输系统、认知信息系统及社会信息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用信息和系统观点分析了自然物质世界演变、人类认知过程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哲学问题的思考。强调系统科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研究对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类发展观的形成经历了从线性发展观到系统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线性发展观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起到"双刃剑"的作用;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尤其是"五大发展"观的产生标志着系统发展观的建构已成雏形。"五大发展"观强调的发展是系统的发展,其发展的系统结构是一种耗散结构,对此可以通过耗散结构理论进行分析;"五大发展"观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它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耗散结构局限性的剖析 ,提出了非平衡自组织系统发展的三要素 :“聚合参量”、“平衡参量”及“自阻抗效应”的理论假说 ,并将其应用到对社会非平衡自组织现象的分析。指出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是社会权威结构如何产生发展与完善的问题。当今人类社会的存在状况 ,亟需产生新的“自阻抗效应”机制 ,亟需树立知识权威 ,以完善人类社会的权威结构。  相似文献   

17.
在综合考虑复杂社会网络高集聚性、无标度性以及"社团结构"的基础上,依据"囚徒困境"博弈,建立了基于多元偏好的复杂社会网络演化博弈模型,创新性地将节点影响力运用于博弈策略的更新规则中,并利用Matlab平台进行仿真。从宏观特征和微观结构两方面,通过对照仿真实验,系统研究了多元偏好、社会网络的"社团结构"以及外部连接对合作涌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多元偏好特征下社团结构特征影响主体的异质性期望水平;"社团结构"可以促进合作行为的涌现;社团外部影响力对合作涌现的影响与社团规模有关。  相似文献   

18.
协同学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系统自组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可持续发展系统 (SDS)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巨系统 ,是开放的合作的自组织系统。在我国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中 ,运用协同学 ,研究可持续发展系统 (SDS)中各子系统之间是怎样合作以产生宏观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或功能结构的 ,找出可持续发展系统 (SDS)的自组织演化规律 ,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有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思维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系统思维作为反映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论内在要求的社会思维范式,具有自身思维的开放性、复杂性、整体性和协调发展性等基本特点。当代系统思维是科学发展的思维基础。科学发展观本质上是属于系统思维发展观,具有发展思维的开放性、人之主体性、人之动因与目的性、发展形式的多样性、整体的协调性和有序调控性等系统思维特征及其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改革的系统论思考——社会和谐与社会悖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悖论性问题是现实社会中面临的二难问题,是社会复杂性的显著表现,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深层次问题。可运用数理逻辑对逻辑悖论的研究成果和系统科学对复杂性的研究,分析社会悖论性问题的理论成因为怪圈结构,及现实成因为社会系统的"形式化";进而区分两类怪圈:优圈与劣圈。认为解决各种社会悖论性问题,在于改变我们传统的机械社会观、改革我们形式化的各种社会体制为优圈新结构,这将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及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