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国内学术界对技术创新问题研究的深入,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哲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动力及其所关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了初步反思。  相似文献   

2.
邬焜的信息哲学重新规定了存在的含义、重新划分了存在领域,这就把何物存在的问题突现到了哲学基本问题需要首先解决的前提性问题的高度。哲学的最简单起点一直都是自身与他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现象学的思考路径就是从自身出发为外部世界寻找存在的基础,然而,这种方法的单向性特征却使其陷入了诸多方面的困境。传统科学方法将世界割裂成不同的部分予以研究,虽然按照这种方法所不断取得的科学成果给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对于精神这片圣域的解释却收获甚少。由于采取了主客体双向相互作用的多级中介的考查路径,信息哲学揭示了人对世界的全新认识方式。  相似文献   

3.
人类实践和动物活动是物质世界中两种不同层次的物质运动形式。通过对二者的要素结构、作用机制、环境关系、活动结果、表现形式、代际特征等六个方面的比较 ,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实践优于动物生物性活动的本质特征 ,诠释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所在。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是一个魅力与魔力并存的矛盾体,展现的是一个双重现象。它总是与“现代”一词相关联并在对现代的思考中生成自己的内在系统。关于现代性具体指涉什么?学术界形成了历史时间意识、社会制度、审美艺术、现代性的否定以及主体理性等五个方面的涵义。虽然现代性颇具争议,但仍有其自身的系统与确定性——主体性(理性),并随着近现代哲学,如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哲学等的发展而逐步得到哲学确证。  相似文献   

5.
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与新的收集、分析工具的出现使得数据密集型科学出现,并迅速占据了科学家、科学哲学家的视线。这门新兴科学因数据在其中地位的改变也被称为大数据科学。它不仅蕴含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还因其范式改变带来的方法论变革而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云计算是具有大数据方法特征的数据分析技术,相比于传统数据分析技术,它更适用于海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通过比较大数据方法与传统方法,得出大数据方法是介于还原论与整体论之间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复杂性科学哲学的超越还原论的终极目标有推动但未完全实现。大数据科学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复杂性科学,其具有特色的方法论特征也给复杂性科学解决其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摘要:社会协调不仅是社会学的重要范畴,也是社会哲学、社会发展哲学的重要范畴,因此,我们对它的理解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社会协调发展等社会学的层面,应该挖掘它的哲学内涵和哲学意义。本文从两个方面、三个层次来把握社会协调的内涵,并从社会协调的客观性、实践和人本等向度来把握社会协调。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性基础特征的情感不仅代表了人类对于客体的评价状态和因此而形成的认知体系,更弥合了伦理逻辑的整体性造就了人类与技术物的属性边界。后人类时代人们所具有的技术依赖性逐渐改变了情感的原始意义,并从存在论和认识论上消解了对技术的恐惧,为赛博格的诞生和人工智能的情感设计营造了有利发展环境。然而技术物缺失的反思和伦理逻辑成为当代人-技矛盾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后人类时代,人们需要启发式恐惧作为应对技术情感修造下的后人类认知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非均匀采样数据系统的AM-RLS辨识方法及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了一类非均匀采样数据系统的提升状态空间模型,进而得到其对应的输入输出表达.针对辨识模型信息向量中存在未知的中间变量,提出非均匀采样系统基于辅助模型的递推最小二乘(AM-RLS)辨识方法,基本思想是用辅助模型的输出代替信息向量中的未知变量.并对算法进行了计算机数值仿真研究,来说明提出辨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前进入的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可以追溯到人们对数、算法与计算的理念。这种坚定信念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它真正转变为现实得益于计算机的出现,以及由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组成的云计算平台。元胞自动机理论是研究复杂系统的理论框架,它的工作机理说明了世界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而产生突现的过程,这不仅显示了大数据的生成过程,同时反过来也表明从大数据的分析研究中可以得出复杂系统的简单的运行规则。具有多种复杂特征的复杂网络是计算机、云计算、元胞自动机的综合体,它是生成大数据的终端。  相似文献   

10.
解决由人参与的不确定问题情境是当代系统方法论应用研究的主要方向。硬系统方法论采用功能主义整体优化的分析手段来解决目标明确的复杂技术问题,忽视了关于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因素。软系统方法论采用诠释主义的范式来探询和改善问题情境,在处理组织内部关于权力不对等和价值观对立的问题情境时遇到很大挑战。批判系统思想融合了哈贝马斯的三种理性,其中创造性整体论提出了根据不同问题情境采用相适应的系统方法论来解决问题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1.
学科的两大系统及其转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学科系统形成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全部学科分为两大系统,一是以对象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对象学科系统,二是以问题为中心建立起来的问题学科系统。前者的主要功能是解释世界,后者的主要功能则是改造世界。要想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就应该通过交叉研究和交叉教育,以及基础学科的结构重组和系统优化,实现对象学科系统向问题学科系统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系统科学对传统科学的突破造成了它们之间的不连续性:系统科学研究不可还原为低层次简单个体的性质和行为的高层次涌现动力学规律性;系统科学所发现的规律性在不同层次尺度上不断复现。第一种不连续性是由系统科学在认识论上对复杂现象的重新理解所产生的,而第二种不连续性并不能否定复杂系统是自然类。澄清这种不连续性为完成系统科学所引发的科学革命,构建统一的理论范式奠定了坚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系统哲学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了哪些重要发展。文中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世界发展、演化一般规律的认识,实际上只是系统哲学所给出的普遍规律的部分特殊情况,在关键问题上忽视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本文根据系统哲学原理试图再次证实:事物发展演化的动力并非依赖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事物发展演化的方式与途径是非常复杂的,一般是非线性的,而不只是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这样单纯的简单过程。从而说明,系统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哲学的挑战与系统哲学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哲学源于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观念断层的困惑 ,其挑战所指从机械论延伸到作为几百年来科学技术赖以为基础的思维方法。系统科学中的哲学思想 ,它批判地继承传统科学思维方式的合理内容 ,承认复杂性与简单性的相互沟通和可相互归约性 ,以综合传统与未来的思维方式回应着后现代哲学的挑战。作者近年来围绕上述问题所做的创新性工作主要有 :信息进化论和宇宙大循环论 ,信息生命观和社会协同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生物学哲学的研究传统,进而讨论生物学拥有对于在传统科学哲学里的问题,包括自然类,发现和确证,解释以及还原等的暗示是什么,其中的某些暗示提供了对于传统形而上学、语义学的认识论观点的新阐述,并且阐明了进行哲学研究的多种途径,这超出了大多数传统哲学的实践,并指出生物学哲学的自然主义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6.
还原论与整体论在历史上是两种对立的科学方法论,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它们逐渐从对立走向融合。在大数据时代,还原论更多地从物理还原走向了数据还原,万事万物最终将由可被计算机处理的0和1两个最基本的数据比特所表征。而整体论则表现为海量数据的综合集成,它把数据碎片集成为整体,并从中发现科学规律。大数据将还原论与整体论融会贯通,数据化的过程就是碎片化的还原过程,而数据挖掘的过程就是数据集成的整合过程。数据还原与数据整合通过数据这一中介桥梁贯通在一起,它们相反相成而共同构成大数据时代的科学方法论体系,实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人类理想。  相似文献   

17.
数据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不仅能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还能拓展研究思路、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议题。这种融合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FP-tree算法对社会科学文献关键词做关联规则挖掘,从而获得相关研究领域研究重点、趋势、研究进路以及“数字意外”的流程和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大数据哲学研究”领域,直观地揭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现状和相关研究路径等。  相似文献   

18.
关于差异的哲学概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引言差异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系统及思维的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不同于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矛盾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19.
技术创新系统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法学、工程技术学、管理学、文化学等 学科的研究课题。主要从哲学的视角考察技术创新系统,对技术创新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目前在创新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复杂性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论述了对复杂性的科学认识,阐述了复杂性的客观性和系统辩证性,分析了复杂性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