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碳是人类接触最早,也是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我们每天吃的蔬菜、米饭,使用的纸张、塑料,以及维持人类社会发展的能源,如煤炭、石油等,都是碳的化合物。甚至于构成人体的最小单元——细胞,也是以碳元素为骨架演化而来的。可以说,没有碳,就没有生命。今天,碳家族的新成员——碳纳米管,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关注。碳纳米管是由碳原子像链条一样连结而成的管状物质,它的管子很细,5万根碳纳米管并排起来才有一根头发丝那么粗。小小的碳纳米管到底有什么魅力让科学家们如此着迷呢?现在,就让我们来一一揭晓吧!  相似文献   

2.
正虽然艺术家和科学家都在寻找摆脱监控的方法,但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个人不可能独自解决隐私问题,就像我们不能靠自己回收垃圾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一样。当越来越多的摄像头监控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面部识别技术使用以来,人们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惴惴不安。如何才能保有"隐私"呢?科技达人的回答是,你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使用其他的产品来对抗正在使用的这些产品。  相似文献   

3.
地球的地壳里,埋藏着许许多多宝贝,黑乎乎的石油就是其中之一。最近100多年来,石油一直是能源世界的主角,它不仅影响着工业的发展,而且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小到一根衣服纤维,大到飞机使用的燃料,都是用石油制成的。你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黑色宝藏"——石油的奥秘吧。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池生产国,也是电池出口大国,国内电池总产量的50%以上用于出口。1997年我国电池出口量已达75亿只,出口创汇3.6亿美元。随着传统能源危机的到来及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开发新的清洁能源以代替传统的石化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成为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或个人用便携式电子产品、电器的不断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科学家又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人造太阳"。"人造太阳"到底是啥呢?"人造太阳",是我国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又叫做"东方超环"。目前,首次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因为该装置的目标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温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因此,我们称之为"人造太阳"。  相似文献   

6.
卢海 《广东科技》2003,(6):29-29
包括煤炭、石油在内的化石能源是否会被耗尽的问题,人类已争论了相当漫长的时间。早在20世纪30年代,有科学家就言语谆谆地呼喊,化石能源只够使用30年;到了60年代,又一批科学家奋起疾呼,称再过30年化石能源必然耗尽。可是一个又一个30年过去了,化石能源“耗尽”的年限非但没有变短,反而在加长。是科学家们危言耸听、杞人忧天吗?是化石能源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又“猛长”出来了吗?都不是,主要原因是,我  相似文献   

7.
<正>电动汽车非常环保,大家都知道,但它"叫好不叫座",主要原因是——电池储电量有限,电动汽车常常无法长时间连续行驶;配套的充电站在街头仍是"少数派",不像加油站呈网点式分布。现在,有一种超级电池可以装配到电动汽车上,让电动汽车在不充电的状态下长时间连续行驶,它叫核电池!核电池与核电站提起用核能发电,大家或许最先想到核电站,那么核电池是不是微型核电站呢?  相似文献   

8.
《奇闻怪事》2013,(3):50-51
一次,有"氢弹之父"之称的美国知名科学家爱德华·特勒博士请教一位台湾明史学者:"在明朝那个时候,中国有可能建造那么大的木造船只吗?"这里的"木造船只"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郑和宝船。这位资深明史专家引经据典的答复似乎没能消除那位严谨的科学家的疑惑,而这种疑惑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明史》中记载:"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那么,这是多大的船呢?有专家根据福州发现的一把明代雕花尺,认为明代一尺是0.283米;也有专家根据"明工部  相似文献   

9.
王鲁橹  于丽 《科学世界》2014,(11):74-79
<正>我们都知道,金属可以导电,光纤可以导光。但是,科学家发现,金属居然也是能传导光的。这种神奇的现象会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部知道金属能够导电,那么,你知道金属也能导光吗?科学家研究发现,金属真的能够传导光。以银纳米线为例,把激光聚焦在纳米线的一端,光就能够沿着纳米线传输到另一端。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奇妙的现象,是因为在金属表面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状态,科学家称之为"表面等  相似文献   

10.
《今日科技》2009,(8):53-55
超薄电池生产就像印刷报纸 德国科学家日前研制了一种可通过印刷方法生产的高效能电池,它不但价格便宜,而且外形小巧,厚度不到1毫米,重量不到一克。电池不含汞,十分环保,其电压为1.5伏,属于正常电压范围。可以将电池堆叠起来提高电压,得到3伏、4.5伏和6伏的电池,为任何电子产品提供电能。这种新型电池由不同层次组成:锌阳极和锰阴极等,锌和锰发生反应,产生电力。然而,阳极和阴极层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1.
<正>生活在电器化时代,离开了"电",我们的生活也许会乱成一团。那么,目前世界上都有哪些绿色、低碳、环保的发电方式?科学家们又是怎样寻找"绿色电"的呢?生活在电器化时代,离开了"电",我们的生活也许会乱成一团——试想:没有冰箱、彩电、洗衣机,没有手机、电脑、电饭煲的日子将会多么惨淡。那么,目前世界上都有哪些绿色、低碳、环保的发电方式?科学家们又是怎样寻找"绿色电"的呢?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在汉代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可是,为什么这次四川大地震它没有起作用,没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呢? A: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候风地动仪的"长相"吧。地动仪长得像一个酒杯,上面有一个圆盖。仪体周围有8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生养我们的地球母亲的"体温"一路上升,开始引起科学家的关注。据统计,在过去的200年,地表平均温度已上升了o.5℃,相当于我们人类发"低烧"了。有科学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地球平均湿度将上升1.5~4℃,即即将"高烧"不退。那么,地球"发烧"有哪些症状?是什么原因导致地球"发烧"?怎样给地球"退烧"呢?让我们跟随科学家们,一起来为地球把把脉吧。  相似文献   

14.
石油是当前地球上紧缺的矿物能源,埋藏了千百万年的地下石油越开采越少;有人估计,再有50年,地球的石油资源就要枯竭了。科学家们突发奇想:既然远古植物可以变成石油,那么今天的植物里可不可以也生产出石油来呢?要是可能的话,石油也像稻米一样春种秋收该多好啊!  相似文献   

15.
<正>这个话题由来已久了,一谈到动物保护,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熊猫、金丝猴一类,甚至猫狗也跟着沾光。可是植物呢?所谓的"保护主义素食者"可以大口大口嚼着生菜叶子,谈论自己对家养动物痛楚的理解,以及如何体会众生平等的宁静等等。难道植物真的没有痛感吗?也许事实并非如此。通常,我们都认为植物是没有感觉,麻木不仁。植物没有像动物那样专门传递信号的神经系统,也没有像动物的大脑、神经  相似文献   

16.
骆昌芹   《少儿科技》2020,(1):45-45
“什么,用湿空气烧饭?我可从来没听说过!”看到标题,你八成会这样吃惊地嚷起来。是的,我们以后有希望用湿空气烧饭。这不是奇谈怪论,而是科学家正在用心研究的一项新技术。我们知道,人类一直在寻觅除煤、石油等燃料以外的能源,现在原子能、太阳能、风能等已经在能源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还有哪些能源可利用呢?有人想到了湿空气。  相似文献   

17.
正脉冲星是宇宙中神奇的存在,它的发现,被称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四大天文学重要发现之一。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那里去?我们是这个宇宙中孤独的存在吗?望向浩瀚无垠的太空,我们不断探索,我们寻求答案。1967年,科学家取得了一项惊人的发现,某种物质或者某"人"正通过太空向我们传递信息。那些奇怪的曲调,是宇宙在唱歌吗?还是外星人在向我们"say hi"呢?宇宙似乎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么平静。这种不断发射电磁脉冲信号的天体,被命名为脉冲星。脉冲星是宇宙中神奇的存在,它的发现,被称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四大天文学重要发现之一。脉冲星,是旋转的中子星,具有密度大、温度高、强引力、强磁场等特征,自转速度极快,  相似文献   

18.
阿慧:老博,科学家说,地球上的能源,像煤呀、石油呀,都是在好多万年以前储存下来的,用不了很长的时间,这些能源都会用完的。真的用完了,地球怎么办哪?老博:的确,地球上的物质能源确实有用完的一天,不过科学家提出不少解决能源的方法,比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和建水电站、核电站等等,都可以帮助地球的人们获得电力能源。  相似文献   

19.
《奇闻怪事》2012,(9):25
有些科学家相信,我们将最终变成一种生物机器人,这是一种由微电子和生物体组成的结合体,它可以是具有人类大脑的机器,也可以是具有电子大脑的肉身。这些科学家说,在未来,也许我们的子孙会面临一种选择:要不要做一个机器人?因为假若选择了要,他们便可以即刻拥有一些超凡出众的能力,如精准的记忆力、高超的演算能力等,而改变的过程也可能就像做外科手术一样简单。这种事会不会真的发生,目前我们还不能妄加论断,不过科学家们已经制造出了一些奇怪的东西,它们看上去很有未来"生物机器人"的雏形,让我们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一部荣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大奖的科幻电影《神奇旅程》描述了科学家驾驶"微型潜水艇"在人体内的冒险之旅,将大众的视线转移到了神奇的微观世界。现实世界中,在微观领域进行探索和操作需要一类小的机器人作为帮手,它们的尺寸要小到能够在微米甚至是纳米尺度执行特定任务,这就是微型机器人。微型机器人由于个体太小,在研制过程中主要面临3个方面挑战:能源、驱动和控制。微型机器人不能像宏观机器人那样外接电线或携带电池为其供能;也不能装载电机来产生运动;此外,如何无线遥控微型机器人在小尺度空间按指令运动及作业也是需攻克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