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比较东西方的戏剧美学思想,这里先从亚里士多德和李渔说起。亚里士多德是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李渔是十七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家,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李渔曾直接接触过那个远隔重洋的古希腊人的思想。然而,他的戏剧美学思想和这个古希腊思想泰斗却有不少是暗暗相合的。我们把他们的那些观点作个对比,也许能更好地了解戏剧艺术的某些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明新戏与日本新派剧黄爱华文明新戏是中国戏剧开始现代化历程后学习外国戏剧的第一个产儿,它的诞生并茁壮成长,表明了西方戏剧形式和美学原则在中国移栽、培育的成功。但是,文明新戏学习、借鉴西方戏剧,却不是直接取道欧洲,而是经由了日本这个“中转站”,通过师法...  相似文献   

3.
“道”始终是在中日两国的哲学史上本土思想的最重要的体现,无论是中国的“道教”还是日本的“神道教”.都对文化文学的发展有着绝对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中日古典戏剧中对“道”的体现却不尽相同:中国以“道化度脱”为主题的神仙道化剧成为古典戏曲的一个重要分支;日本则主要体现在其戏剧中潜藏着的“真实物哀”的美学意境。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是中日戏剧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作为戏剧重要要素之一的“冲突”(conflict)在不同语境的戏剧环境下有着不同的表征。西方戏剧认为,所谓冲突,便是现实人类由于立场、观点等相迥而产生的矛盾(contradiction),这种矛盾在戏剧中的反映,便是冲突。而中国传统戏曲认为,所谓冲突,乃是在一个链状的叙述模式中,出现顺序进行的点状“场子”,而构成这种特殊的“场子”的冲突,则被笔者称为“吊诡”(paradox)。从这两种源自于不同戏剧结构的矛盾元素出发,笔者认为,无论中国戏曲还是西方戏剧,在情节上都存在着“吊诡”这种叙事模式的美学共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对中国绘画中“形”与“意”这一传统话题的探讨。针对当今在中西方文化艺术思潮的交汇中有关东方文化艺术的地位及价值出现的种种误导倾向,着重从传统入手,对中国绘画的“形”与“意”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比较富于实践性的思考与阐述。本文提出,中国绘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形”、“意”组合的美学法则是东方绘画独特的审美情结,本质上是以“意形合一”的交融为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
论易卜生,契诃夫对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发生、发展的角度 ,探讨了易卜生、契诃夫两位世界戏剧大师对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发展的影响 ,着重分析了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之对于中国“五四”问题剧、契诃夫的生活化戏剧之对于中国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认为易卜生促成了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初潮 ,而契诃夫则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深化。但中国并没有简单地重复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的道路 ,而是始终有着自己的发展路径 ,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民族风貌  相似文献   

7.
中国艺术美在世界艺术美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西方人看不懂中国画就如中国人听不懂交响乐。那么,中国艺术美的妙处何在?本文论述了这个问题,即中国艺术美的根基在中国哲学,其妙处就在“气”与“有无相生”。  相似文献   

8.
学者们常不无自豪地认为:与西方美学重“模仿”而导致“典型论”相异,中国美学重“表现”而产生“意境论”;而在这一艺术传统熏陶下的中国小说,便具有了某种诗化性格。高尔太先生就指出:“不论小说戏剧是否确是从诗歌发展而来,中国的戏剧小说都有浓厚的抒情性,同中国诗的性质相近。”诗化作为中国小说中特有的普遍现象,在承认这一有目共睹的事实上,人们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的亚洲美学家们往往依据西方美学传统的基本模式来考察各种美学问题;但实际上,亚洲各国也有自己的与西方不同的美学传统。通过对中西美学传统的比较性考察,探讨中国美学在21世纪人类美学的总体发展中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从中国美学的视点看,美不仅在人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中具有单纯审美的意义,而且更在人的存在自身中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人不仅是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而且首先是人自身美的存在的创造者。事实上,只有当人自身的存在首先在形而上的意义上达到了美的层面时,人才有可能一方面在外部世界中创造出审美的对象,另一方面在内心世界中形成审美的心理。中国美学的这一洞见无疑能够大大扩展21世纪人类美学的理论视界和研究内容,使其超出西方美学传统的有限观念,甚至将其提升到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层面,从而使其对人类的进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哲学社会科学部份)(说明。作者后面括号内的数字分别表示卷,期和页数) L , .马窟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在闽西的传播与实践 邱林忠,贺星耀,邱荣洲(1——1.1) 哲学研究 .从毛泽东同志在闽西革命根据地调查研究的实践活动看认识之渊源马先富(1——1.18)论知识的界限 。 李宝生(7——3.3‘) 羹 学生活、戏剧·观众—一东西方戏剧美学思想比较之一柏拉图审美心理观述评花是美神的特使一一花的魅力和美学评价有机合成设计的美学淮则王若虚美学思想述评伤春伤别的唐宋词的美学特点有机结构的构思与美的追求达·芬奇的美学思想述评 政 …  相似文献   

11.
最近,黄爱华教授的新著《20世纪中外戏剧比较论稿》(以下简称《论稿》)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对中外戏剧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宏阔大气而又严谨沉实。首先,《论稿》建构了一个“大戏剧”视野,从中国话剧的早期形态文明戏开始论述,一直延伸到20世纪80年代的戏剧观论争、90年代的先锋戏剧,时间纵跨整个20世纪;在横向上,涉及文明戏与日本戏剧的关系探寻,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等西方戏剧思潮对中国话剧的影响研究等等,囊括了中国戏剧发展史中诸多富于代表性的现象。该书对戏剧艺术特质有全面深入的把握。关于戏剧,向来…  相似文献   

12.
简论品特的威胁喜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评论界把品特早期和中期的戏剧创作多称为“威胁喜剧”。威胁是品特对世界的基本性认识,也是其戏剧创作的重要主题。“威胁喜剧”是品特对戏剧艺术的独特贡献。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品特的威胁戏剧从戏剧语言和主题内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可以看出品特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面对强大的西方传统学术背景,中国学人们意图在更高的维度上重构中国现代美学。也试图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中西两种不同类型美学的对话与交流。基于这样的认知,要想建立具有现代形态意义上的中国美学,要从“类特质”视角出发看待中国美学,既不要以西抑中,也不能以中抑西。应把中西美学看成两种不同“类特质”的美学资源。也因此,我们要摆正心态对待中西两种不同类特质的美学,挖掘各自有益于人类审美思想精华的东西,将中西两种不同类特质美学放置于平等的平台上,实现中西美学可能的对话与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中国美学的建设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走上与西方美学同步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4.
肖朗 《孝感学院学报》2004,24(2):30-32,46
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的论争,成为当今美学界的热点,论争的目的是确立中国新世纪美学的发展方向。因此,仅围绕“实践”等范畴作理论的论争是不够的,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美学。事实上,从实践美学到生命美学,既是一种超越,亦是一种回归。这将有助于澄清当下很多理论误区,也是摆脱西方语境,发展中国美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哲学背景中研究中国哲学,其核心问题是西方哲学家为什么要关心中国哲学,或者能够从中国哲学中学到什么东西。因此从事这种研究的学者所要做的就不能是简单地比较中西哲学的异同,指出各自的优劣,而应该首先对西方哲学家所关心的问题及其代表性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看中国传统哲学在这些问题上是否有比西方哲学更好的观点。由于这种研究属于比较研究,在转向这种研究方法之前首先要讨论一般意义上的比较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从西方文化实体的宇宙观出发,对西方艺术的美学问题进行了探计,通过对古希腊、中世纪欧洲、近代欧洲文化和艺术发展的历史线索的研究,进一步论述了“典型”问题是贯穿于西方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过程的基本问题;也是西方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17.
数十年来,学术界一般认为“移情”这一概念是从西方美学移植过来的,因而往往以西方美学的“移情”概念来规范或比较中国古代文论的移情现象与移情作用。那末我国古代文论到底有否“移情”的概念或“移情说”?本文特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以资商讨。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认识黑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在我国美学界存在不同看法。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无论是对西方美学史的研宄,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理论渊源的探讨,都是十分有益的。正确评价黑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应从两方面着手研究。第一,要看黑格尔在解决以往美学史上存在的重大问题的贡献如何?其次,要看黑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形成的影响如何?只有把这  相似文献   

19.
从学术谱系上看,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发生,迥异于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并非采补自西方近现代美学,而是出自其对清末以来儒家静坐养心法的不断淬沥:从1891年康有为《长兴学记》中的“慎独”与“主静”,到1897年《湖南时务学堂学约》中对静养法中“纵其心”途径的标举,再到1899年《惟心》篇中由“纵其心”途径而生的“心境论”或“境界说”,进而到1905年《德育鉴》以“主观”或“静观”作为对儒家静坐养心法的发明和“纵其心”途径的方法论提升,梁启超早期的美学思想萌芽不断生发,最终产生了其在20世纪20年代标举的“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的主要内涵。这一谱系关联表明,梁氏高度强调道德与审美之间的连续性,一反康德的区分性传统,从而使其美学思想在中国现代美学家中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中西美学观的主要差异是中国美学讲究“含蓄”,而西方美学崇尚“外显”。从语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来分析林语堂英译作品《浮生六记》中的隐性与显性现象,指出译者在汉英翻译实务中要重视言简意赅及衔接连贯手段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