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的最重要的标志。通过客家方言词汇,一方面有助于追寻客家民系与中原汉民族及南方古百越族纵向的源流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体察客家民系与包括赣语民系、福佬民系和广府民系在内的南方诸民系的横向联系  相似文献   

2.
“客家”是民系之一名称。“客家”、“民系”概念的界定都要借助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完成。在此基础上,本文回顾了中原汉民族南迁史和汉语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并从对客家民系和其他民系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演替的比较入手,通过对客家民系宋元以来迁移情况及其他四大民系之互动关系的分析,认为宋元以来的客家迁移基本上属于经济性移民,是客家民系真正意义上的迁移,并据此把宋元以来的客家迁移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棚民经济型,二是农矿经济型,三是外向经济型,四是海外拓殖经济型  相似文献   

3.
客家民系“根在河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民系渊源于中原汉人的南迁,这已是史学界的共识和多年研究的定论。1987年全国第四届台湾同胞青年夏令营代表团郑重地将“根在河洛”的丰碑竖立在古都洛阳的涧河之滨──东周王城的遗址之上,这无疑是在肯定客家民系“根在河洛”,表明“河洛”是客家民系的源头。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论述客家民系渊源“根在河洛”的问题。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河洛是华夏先民的故乡。2、三代同源,祖根河洛。3、客家民系渊源于中原汉人的南迁。1、客家姓氏溯源。据此,我们可见客家民系“根在河洛”,完全符合客家民系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实际。河洛不仅是客家民系的血统之根源,也是客家文化之根源。河洛文化不论是在闽、越、台、港,还是在海外所有客家民系中,都有重大影响,客家民系“根在河洛”这是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赣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在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处于摇篮地位,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地理现象和特征。本文以赣南这一客家人聚居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语言和风俗作为两个主要指标,对赣南客家文化进行了区域划分尝试。试图从一个地理学者的视角来反映赣南客家文化地理现象和特征。  相似文献   

5.
客家历史源流是客家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客家称谓、客家历史渊源、客家民系形成、客家人的界定、客家文化认同等相关问题。客家研究历经百余年,取得了丰硕成果,"客家中原迁徙说"成为学界政界的主流认识,但目前还有不少问题难于达成共识,客家"中原说""土著说"时有分歧,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准多样难于达成一致,客家民系的形成时间也跨度很大。新时代的客家研究应在梳理客家研究史及成果基础上,针对核心问题,展开多学科整合研究,开拓视野,将海内外客家进行比较研究,客家研究与地方社会文化建设相结合,回应现实关切。  相似文献   

6.
论客家民系人文特征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因移民、行政区域的变动而变化。客家方言于五代前已形成。“阿姆话”是客家妇女地位及作用的标志。客家民系最典型的人文特征:妇女问题、二次葬、祖先崇拜。妇女精神是由其先婢后妻身份及条件所迫而形成的;二次葬习俗是因要回归故里而形成的;祖先崇拜、宗祠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而在客家民系中尤为突出。客家称谓迟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对贺州客家民歌的外在表现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揭示蕴藏于其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征。认为客家民歌是贺州客家住区中普遍存在的,唯客家人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客家民歌的流传演唱给贺州客家民系刻上了鲜明的烙印,它历史久远,从客家民系形成之日起,就伴随着客家社会发展的历程,见证了客家的风风雨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映射出贺州客家人的思想文化和其社会历史发展的概貌。  相似文献   

8.
语言因移民、行政区域的变动而变化。容家方言于五代前已形成。“阿姆话”是客家妇女地位及作用的标志。客家民系最典型的人文特征:妇女问题、二次葬、祖先崇拜。妇女精神是由其先婢后妻身份及条件所迫而形成的;二次葬习俗是因要回归故里而形威的;祖先崇拜、宗祠现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而在客家民系中尤为突出。容家称谓迟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西江流域是多民系聚居的华南内河流域,客家民系是西江流域世居的一个重要民系。作为清代大移民潮下的外来移民,客家民系在广府民系占主体的情况下呈现大散居,小聚居的形态。广西藤县金鸡镇魏氏宗族的谱牒叙述及民俗活动显示了迁桂的客家人,除了在个别县继续保留自己的族群认同外,更多的客家人则选择融入广府文化占优势的桂东地区,但保留了一些迁出地的习俗。  相似文献   

10.
上杭县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环境,成为上杭县客家民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从客家族谱以及姓氏变迁的研究显示上杭是客家众多姓氏的发祥地,客家先民的中转站。  相似文献   

11.
一个民系的形成有许多因素作为标志,具有自己的民俗活动特色是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梅州地区的客家民俗内容与客家人的迁徙经历有直接关系,随后为适应岭南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客家人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民俗活动。研究梅州客家民俗的特点极其发展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梅州地区客家先人和现代客家人的思维与活动。  相似文献   

12.
客家民系形成及范围界定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原汉族分西中东三线迁移开发,中线形成湘赣、客家、广府三民系。粤北、赣南、桂北、湘南、闽西是客家形成区域,秦汉强制移民集团是形成基础,形成妇女精神、二次葬习俗。魏晋南北朝自由移民加盟后初具规模,形成重宗祠、敬祖先、讲郡望之特征。唐末五代战乱使客家民系向东西方播迁。宋代高文化素质移民向东面赣汀迁入,形成了尚农基础上重文的耕读之风。宋末元初动乱使赣汀之民向粤东北播迁,梅州有新老客之说,新客形成了“客家人”的称谓并传回祖地,但也有不接受的。故此,客家民系应包含湘南桂北之平话人、赣南粤北不认同“客家人”称谓而讲客家话之人、以“客家人”为族称的汀赣及由汀赣而梅又由梅而海内外之人。  相似文献   

13.
传统客家妇女相对地位的定位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传统客家妇女地位作了客观定位:具有相对较高的地位,是家庭重心、主要劳力与社区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同时,阐析了这一定位的成因:客家妇女对生计的贡献是决定其地位的经济动因,客家民系的移民文化的特质及其它民系文化的影响渗透是其相对地位形成的文化背景;传统客家妇女地位在当代已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4.
回顾改革开放30年客家学研究的历程与成果,宏观地论析了客家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客家文化的社会功能、客家民系交融以及客家学学科建设等问题,展望客家学研究的前景,强调应加速构建客家学理论体系,把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客家妇女地位与作用之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妇女的地位作用让许多人称赞不已,也使许多学者想究其原因。客家妇女是家庭经营者,是家庭的支柱;是教育者;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者、创造者;是民间习俗的执行者、诠释者、创造者。客家妇女的优秀品质,天下赞誉,形成之原因是众说纷纭。笔者以为应从汉族大区域角度分析,不能单从闽粤赣小区域分析。要从习俗形成的偶发因素去探源。“角色转换”形成了客家民系中特别明显的“主母之尊”现象。  相似文献   

16.
林开钦新著《论汉族客家民系》,继承和发展了罗香林所开创的客家研究传统,对有关客家事象及研究的诸多基本问题和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论述,其中尤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是,对客家族属界定和客家研究根本任务问题给予了正本清源的论述,并对有关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加以理论拓展。  相似文献   

17.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在中原。但客家文化却不是中原汉族文化的照抄照搬,而是一种既存中原古意,又显南国特色的独特文化。客家文化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代表先进文化的汉族南迁移民带来的中原汉族传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主体,同时,客家先民在南迁途中及定居赣闽粤地区之后,吸收各地不同文化的有益成分,充实、丰富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客家文化正是同化融合赣闽粤地区土著文化及周边各汉族民系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是汉族移民和新居地土著共同创造并将继续发展和丰富的全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客家妇女地位与作用之成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妇女的地位作用让许多人称赞不已,也使许多学者想究其原因。客家妇女是家庭经营者,是家庭的支柱;是教育者;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者、创造者;是民间习俗的执行者、诠释者、创造者。客家妇女的优秀品质,天下赞誉,形成之原因是众说纷纭。笔者以为应从汉族大区域角度分析,不能单从闽粤赣小区域分析。要从习俗形成的偶发因素去探源。“角色转换”形成了客家民系中特别明显的“主母之尊”现象。  相似文献   

19.
客家文化源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在中原。但客家文化却不是中原汉族文化的照抄照搬,而是一种既存中原古意,又显南国特色的独特文化。客家文化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代表先进文化的汉族南迁移民带来的中源汉族传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主体,同时,客家先民在南迁途中及定居赣闽粤地区之后,吸收各地不同文化的有益成分,充实、丰富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客家文化正是同化融合赣闽粤地区土著文化及周边各汉族民系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是汉族移民和新居地土著共同创造并将继续发展和丰富的全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客家人普遍重视楹联,喜欢楹联,千百年来客家楹联继承并弘扬了客家人优秀的文化传统,昭示了客家民系的精神.新时期以来,客家楹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扩展取材范围,增大表现功能,反映了客家人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