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课教学内容为《品德与社会》(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课。 [教学流程] 一、猜猜他是谁 师:大家都喜欢猜谜语,对吗?今天也请大家猜一猜——他是谁?(CAI图片展示。)生:工人、农民、教师、医生。  相似文献   

2.
学会合作     
王泽敏 《奇闻怪事》2007,(11):32-32
本课《让我们学会合作》是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2单元的一个教学内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身为人师,我曾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以创造一个天才,也可以毁灭一个天才。”[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小学品德与社会(苏教版)第三册《为你高兴与你分担》属心理教育范筹。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回忆自身经历、体察他人情绪,从而懂得分享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是促进同学问相互理解、彼此增进友谊的有效方式:激发其对同伴的关心、同情、理解、帮助等善良的情感,从中学会与人友好交往沟通的技巧,真正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最终达到教育儿童从小具有同理心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5.
金芝 《奇闻怪事》2006,(6):24-2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22—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地探索和一系列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三角形意义、特征、特性。 2.在探索中感受将未知变已知的“转化”数学思想,并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四年级科学课《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我尝试着在探究式的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科学,品尝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以“探”出科学味。  相似文献   

7.
《秋天》一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的第二主题单元金色的秋天。本单元的学习意在让孩子们借助寻秋、赏秋、爱秋的活动,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特有的方法去探究去认识秋天,欣赏秋天的美,去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进而产生与大自然为友,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好愿望和动机。让孩子们通过观察获取知识,知道北方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享受金色秋天所带来的喜悦。  相似文献   

8.
邹萍 《奇闻怪事》2006,(10):20-20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了钱爱萍老师的一堂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苏教版四年级语文)。课上,她那声情并茂的语言、合理巧妙的设计、挥洒自如的教态和恰如其分的教法,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下面这一片断,令我感受最深。[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施健 《奇闻怪事》2005,(2):43-44
课前要求:教师让大家带一张全家人的合影,并让学生自由组合,相互介绍自己的快乐之家,也可以介绍给老师或家长,介绍完了,把照片布置在“幸福家家乐”中。  相似文献   

10.
本节课成功地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让品德回归生活这一思想。教学中教师避免纯学科化的德育和生硬的说教,更加重视品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追求“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意境。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找准贴近儿童实际生活的切入点设计教学活动,活动形式新颖有趣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感受到自己家庭生活的幸福快乐,学会关爱家人和与家人沟通的方法,从而达到了这个主题活动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验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姜勇 《奇闻怪事》2007,(9):9-10
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利用时间》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个主题《学习交流站》的第一个子主题《好习惯早养成》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通过一个学生的故事说明了拖拉的坏处和改掉拖拉的毛病带来的好处,再设置三个学生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来选择,然后呈现学生的时间表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最后通过“一分钟的价值”的体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从而珍惜时间。  相似文献   

13.
陈亚平 《科技知识动漫》2008,(3):126-126,4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本方案旨在以现代情绪学为理论指导,依据小学三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教材特色,披文入境,抓住课文中的精美词句。引领学生“漫步”课文情境,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并通过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学习用总分结构形式去练习写作。  相似文献   

14.
本节课《有趣的现象》选自教科版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我们去发现》这一主题单元。【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世界上的许多伟大发明、发现都是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或现象开始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慧眼去寻找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15.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勃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的第一节。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和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严建英 《奇闻怪事》2009,(11):11-13
教材选自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类共同的家园》第3课。 【教学目标】1.知道祖国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初步了解人类通过勤奋与才干使我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感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激发学生珍视和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初步懂得社会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这是笔者在平湖市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展示活动中执教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四年级下册)例1、例2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高大的皂荚树》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层;次清楚,内容浅显,“学生基本上可以自己读懂。但课文最后一段对皂荚树发出了由衷的赞美,最后一句“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含义深远,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我采用引导、讨论、质疑、赏析的方式,以学定教,突出重点,抓文眼,牵一句而动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