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油菜Cr3529叶片细胞中的叶绿体数目及结构进行了显微及亚显微观察。结果显示,突变与野生型细胞中叶绿体的数目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叶绿体的结构有较大的差异,较之正常油菜,Cr3529油菜叶绿体基粒类囊体数较少,基质类囊体数较多,而且,在基粒类囊体中基粒片层数也较少,大部分基粒只有几个片层,基粒的平均片层数为5.46,约为野生型的一半,作者认为,较少的基粒片层数可能是引起Cr3529油菜叶绿素含量减少,并最终导致植株显著减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突变体Cr3529抑制性消减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构建了甘蓝型幼叶黄化油菜突变体Cr3529和其野生型3529品系幼叶期的正、反向消减文库.经茵落PCR检测,正向消减文库的有效重组率为55.5%;反向消减文库的有效重组率为76.5%.为进一步克隆消减文库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和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短花序突变株系“M112”的不同时期野生型、突变体亲本及F1代不同器官的过氧化物同工酶(POD)进行遗传分析,并对随机选取的60株具有突变性状的苗期F2代群体的茎进行过氧化物同工酶(POD)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型和突变体亲本在茎部POD 电泳图谱Rf 0.264处条带具有稳定的差异,所选的60株F2代群体中有56株的带型与突变体亲本相同,说明短花序突变性状与上述POD特征酶谱连锁紧密,并可以稳定遗传.同时选取F2代具有突变性状植株303株作为该突变基因的SSR分子标记分析群体,最终从分布于甘蓝型油菜19个连锁群的121个SSR标记中筛选到了标记Na12C06,标记与该突变位点连锁较紧密,遗传距离为9.8cM  相似文献   

4.
一个新矮秆水稻突变体的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T-DNA插入的水稻突变体库发现了一个新的水稻矮秆突变体,平均株高约是野生型的37%,茎节间长度明显低于野生型,其叶片直立生长并呈暗绿色,边缘卷曲的性状。光合特性分析表明,单位重量叶片ChlaxChlb和B-Car色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Chla/b与野生型没有差异。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esu)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与野生型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其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显著低于野生型,说明突变体光合效率优于野生型。电镜分析发现了突变体细胞内部出现衰老症状但叶绿体结构正常。  相似文献   

5.
利用露天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Cd胁迫下转PprI基因油菜和非转基因野生型油菜对Cd的吸收特性以及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随着Cd胁迫浓度的升高,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野生型油菜对Cd的吸收均显著增加,且二者地下部分的吸收都大于地上部分;在0.5 mg/kg Cd处理下,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油菜对Cd的吸收差异不显著,但1和2 mg/kg处理下转基因油菜对Cd的吸收显著低于非转基因野生型油菜。两种油菜对Cd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均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Cd浓度的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相同处理浓度下,转基因油菜的SOD活性均高于非转基因野生型油菜;丙二醛(MDA)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其在转基因油菜中的含量均低于非转基因野生型油菜;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随Cd浓度的升高而下降。因此PprI基因的导入,显著降低了油菜对Cd的吸收,提高了其可食部分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非生物胁迫处理后甘蓝型油菜矮化突变体NDF-1及其野生型“3529”游离脯氨酸含量和G蛋白γ亚基基因BnGG2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从表型上看,突变体比野生型更耐胁迫.NDF-1和“3529”中脯氨酸含量随高温、高盐和干旱胁迫时间递增,但NDF-1中脯氨酸含量低于“3529”.NDF-1和“3529”中BnGG2基因均可被高盐(200 mmol/L NaCl)和干旱(20% PEG 6000)诱导,而被高温(40 ℃)抑制,NDF-1比“3529”反应更迅速明显.低温(4 ℃)胁迫后脯氨酸和BnGG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不同水碳管理对稻田土壤N2O浓度产生的影响,将控制灌溉技术与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相结合,采用微电极技术,观测不同水碳管理模式下稻田土壤N2O浓度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施肥后1~6d内,控灌稻田土壤不同深度N2O浓度小于常灌稻田,施肥后第8天开始,控灌稻田土壤不同深度N2O浓度均显著大于常灌稻田(p<0.05),且2种碳管理模式下规律基本一致;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施用对控灌稻田土壤浅层(0~1cm)N2O浓度无显著影响,但在较深处(1~3cm),秸秆还田N2O浓度显著大于施用有机肥(p<0.05),2种碳管理模式对常灌稻田N2O浓度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控灌模式配施有机肥N2O浓度小于其他模式,施加分蘖肥后,CM(控灌+有机肥管理)处理N2O浓度均值较CS(控灌+秸秆还田管理)、FM(常灌+有机肥管理)处理分别小35.1%和24.8%,差异显著(p<0.05),CM处理略小于FS(常灌+秸秆还田管理)处理,施加穗肥后,CM处理N2O浓度均值较CS、FS、FM处理分别小45.5%、33.7%和18.8%,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构建番茄SlWRKY53的过量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入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品种Ailsa Craig(AC+),获得转基因阳性植株.定量分析显示,这些转基因株系中SlWRKY53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表型分析显示,转基因植株对盐胁迫抗性强于野生型.对抗病性进行检测,转基因植株抗性稍强,但与野生型相比无明显差异.由此推测番茄SlWRKY53基因的过量表达能够一定程度增强植株抵抗盐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50 μmol/L除草剂norflurazon (NF) 对自然干旱胁迫下拟南芥野生型植株和叶绿体信号突变体gun1和gun5的生理参数和一些抗性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干旱胁迫与除草剂协同处理10 d时,叶片出现白化和萎蔫;叶片含水量明显下降;丙二醛含量大幅度升高;活性氧积累明显加重;Lhcb基因表达下调;POD,APX,GPX和Rd29a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上调.突变体gun1和gun5叶片白化比野生型严重;突变体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比野生型大;突变体基因表达的变化幅度很小(甚至没有变化),远小于野生型.这些结果表明,叶绿体信号的关键分子GUN1和GUN5蛋白可能参与了干旱信号传导和适应机制,尤其是GUN1蛋白的作用更为明显,暗示叶绿体信号转导途径可能与植物抗逆过程有交叉.  相似文献   

10.
根据拟南芥等G蛋白β亚基基因的DNA序列,采用RT-PCR技术从甘蓝型油菜中克隆了一个编码G蛋白β亚基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BnAGB1.BnAGB1含有1134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78个氨基酸,与其它植物的Gβ亚基氨基酸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且具有保守的Gα、Gγ结合区域及WD-40结构域.对甘蓝型油菜矮化突变体及其野生型中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BnAGB1表达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BnAGB1在矮化突变体和野生型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生长旺盛期的子叶期、抽薹期和荚果期有较高的表达,而在两片真叶期、四片真叶期和花期表达较低;而且,在所有分析的不同时期和组织中,矮化突变体中的表达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野生型.以上结果表明,BnAGB1参与了甘蓝型油菜的生长发育进程的调控,与油菜矮化突变性状表现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1.
蚕沙中叶绿素的提取及叶绿素铜钠的制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从蚕沙中提取叶绿素和制取叶绿素铜钠的方法,分析了叶绿素不稳定的原因,并对叶绿素铜钠的主要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丙酮对蚕沙的浸泡温度为30-35℃,硫酸铜溶液的浓度为1%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菌根菌对宿主植物光合性能的影响,研究了6种经外生菌根菌(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华美牛肝菌(Boletus speciosus)、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黄色须腹菌(Rhizopogen luteous)、紫金蜡蘑(Laccaria aemthystea)、黄豹斑鹅(Amanita pantherina))处理的马尾松、湿地松和黑松菌根苗针叶的叶绿素含量差异 和针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6种外生菌根菌能明显提高马尾松、湿地松和黑松菌根苗针叶中的叶绿素含量及其主要叶绿素荧光参数(ФPSⅡ、ETR)。各外生菌根菌处 理中,美味牛肝菌、华美牛肝菌、彩色豆马勃3种处理对松苗的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大,菌根苗的针叶实际光化学效率也较高。马尾松各菌根苗中紫金蜡蘑处理的PSⅡ电子传递速率较 高,湿地松各菌根苗中彩色豆马勃处理的PSⅡ电子传递速率较高,黑松各菌根苗中则以紫金蜡蘑、华美牛肝菌处理的PSⅡ电子传递速率较高。各松种菌根苗叶绿素含量与菌根苗实 际光化学速率(ФPSⅡ)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莴笋叶叶绿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浸提溶剂种类、料液比、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用85%乙醇提取莴笋叶叶绿素的最佳工艺条件:料液比1∶7、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2.0 h.影响莴笋叶叶绿素提取效率的主次因素顺序是:提取温度>固液比>提取时间.通过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和浸提法的比较,得出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具有速率快、效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植物外源激素对盾叶薯蓣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叶面喷施三种不同浓度的植物外源激素,对盾叶薯蓣叶绿素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吲哚乙酸(IAA)在20mg L和60mg L浓度下,均能增加盾叶薯蓣叶片叶绿素含量;6 苄基腺票呤(6 BA)处理时,叶绿素a的含量随着植物外源激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脱落酸(ABA)处理叶片,各色素的含量则会明显降低,尤以15mg L的浓度为最。  相似文献   

15.
不同溶剂对蚕沙中叶绿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4种不同的提取溶剂浸泡蚕沙,提取叶绿素,通过对提取液中叶绿素含量及稳定性的研究,确定最佳叶绿素提取方案.结果以丙酮∶无水乙醇=2∶1的混合溶剂提取效果最好,提取液最稳定.  相似文献   

16.
氮素胁迫对玉米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重庆市对氮素利用率不同的3个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氮素胁迫对3个玉米品种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素胁迫对玉米幼苗叶片的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有显著影响.随着氮素胁迫的加剧,玉米叶片的光合色素质量分数降低,光合能力减弱,表现为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光化学淬灭系数逐渐降低,而非光化学淬灭逐渐增加.与正常氮素水平比较,轻度氮素胁迫下各玉米品种幼苗相关指标的降低或增加幅度不同,其中雅玉2号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Pn、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光化学淬灭系数的降低幅度和非光化学淬灭的增加幅度均较小,农大108居中,成单14号的变幅最大.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施肥量和密度组合处理条件下,以青薯6号为试验材料,分别于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和成熟期测定了马铃薯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组合对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前期大于后期。在低施肥量范围内,叶绿素含量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呈递增趋势,当施肥量达到纯N:184 kg/hm2,P2O5:112.13 kg/hm2,K2O:67.5 kg/hm2时,叶绿素含量最高,之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开始下降,但随着密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有不断降低的趋势。氮、磷、钾、密度对初花期马铃薯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的各个因素组合的选优与总叶绿素相同。叶绿素总含量最高为1.85 mg/g,相应的最优肥料密度组合的施肥量和密度分别为纯N:184 kg/hm2,P2O5:112.13 kg/hm2,K2O:67.5 kg/hm2,密度:6万株/公顷。初花期马铃薯叶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总含量、盛花期、终花期的叶绿素总含量与马铃薯块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差异,初花期马铃薯叶片叶绿素b含量与马铃薯块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差异,并与理论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高。  相似文献   

18.
海洋叶绿素的反演在海洋-大气系统的碳循环、赤潮灾害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南海乐东县作为研究区,基于MODIS 250 m分辨率数据,将MODIS水色产品数据集和南海实测数据集作为实测值数据集分别建立二波段比值、植被指数NDVI以及逐步回归模型,反演研究区的叶绿素浓度。结果显示,基于南海实测数据集建立的反演模型精度普遍较高,R~2值都达到0.7以上,其中逐步回归模型精度最高,R~2值达到0.778 3。反演结果表明,在实测值支持下,MODIS高分辨率数据在叶绿素反演方面能够达到较好的反演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在MODIS数据使用方面的空间反演精度,证明MODIS高分辨率数据在海洋叶绿素反演方面能得到较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超临界CO2萃取毛竹叶中的叶绿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竹叶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毛竹叶中萃取叶绿素。主要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CO2流量、夹带剂(无水乙醇)用量、原料粉碎度对叶绿素收率的影响,得到本研究范围内最优实验条件:萃取温度323K、萃取压力27MPa,夹带剂(无水乙醇)体积分数10%、CO2流速为60g/h、原料粉碎粒度为60目、萃取时间80min,在此条件下,叶绿素收率为3.53‰,且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Neural networks (NNs) for the inversion of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s from remote sensing reflectance measurements were designed and trained on a subset of the SeaBAM data set. The remaining SeaBAM data set was then applied to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NNs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SeaBAM empirical algorithms. NNs achieved better inversion accuracy than the empirical algorithms in most of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range, especially in the intermediate and high chlorophyll regions and CaseⅡ waters. Systematic overestimation existed in the very low chlorophyll (<0.031 mg/m3) region, and little improvement was obtained by changing the size of the training data s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