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借鉴《大统历》的基础上,研析并较正了《授时历》“步交食”术文;同时根据《授时历》的平、定朔(望)推步,完整地给出其交食推步步骤和一般方法;用《授时历》推步和现代计算结果对部分交食记录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比较可得出古记录是观测实录还是预报结果,以及其中是否存在人为等因素,指出本文给出的《授时历》交食推步法确是其时天文官所用之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尚书·尧典》记载了传说时代古人利用正南方天空出现的星辰确定四季,战国楚帛书描绘了十二位上古时代传说人物的创世历史。《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历法,出现了节气以及四季的天象物候记录;商代的甲骨文中出现了六十干支纪日法和阴阳合历,并有君王与巫祝通过天象观测传达天意,预卜吉凶,颁布天象与历法的远古占星术记录。  相似文献   

3.
由于北斗卫星系统对短报文长度和发送频率的限制,且常规的压缩算法无法满足业务要求,提出针对北斗卫星传输的预警影响区域数据的压缩算法。该算法围绕北斗卫星发布预警信息的实际业务需求,利用了预警影响区域经、纬度的连续性和有边界的特点,通过连续两点的经、纬度数值的差来减小数值的大小,并把数值差转换成数值间的比例来进一步减少存储空间,同时结合整数表示固定小数位的浮点数等数学方法,实现了数据的整体压缩。经测试,该算法对预警影响区域数据的压缩率通常在30%~40%之间,预警信息压缩后通过北斗进行精准靶向发布的速率提高了33%~50%。该算法已经在预警信息发布的业务中得到应用,根据本算法申请的发明专利已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  相似文献   

4.
APVI/II是依靠卫星定位系统提供导航引导的飞行程序,不依靠地面导航设备就可将飞机精确地引导到跑道。国外依赖美国的GPS系统建立广域增强系统,从而实现APVI/II程序的大规模应用。中国有自主研发的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但当前北斗系统的垂直导航精度达不到APVI/II程序要求,可通过与气压高度融合,提高北斗垂直定位精度,以尽快实现APVI/II在中国的运行。在2020年北斗系统组网完成覆盖全球后,在其GEO卫星上添加星基增强信号,则可以使APVI/II应用得以广泛地实施。本文对北斗二代/气压高度组合导航的算法和程序安全性进行分析,论证现阶段中国使用北斗系统实施APVI/II飞行程序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北斗卫星的灾情信息采集与灾害应急指挥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斗"导航系统是我国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快速定位、双向通信和精密授时三大功能,在我国政府当前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上报高时效性的要求下,可以在灾害应急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介绍了"北斗"系统在灾情信息采集与灾害应急指挥系统的应用需求以及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组成,对"北斗"系统在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藏族的传统天文历算既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自然科学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文章认为藏族传统的天文历算是以本土物候的经验总结为基础,相继吸收了印度时轮历的主要内容和汉地时宪历的部分内容及其他天文知识而形成的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历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验证与分析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联合定位相较于GPS单系统定位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利用GPS/北斗双频双模接收机开展不同模式下的动/静态单点定位实验和实时动态差分法(RTK)实验,并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给出了北斗导航卫星对GPS单系统定位的影响.结果表明,GPS/北斗双系统卫星观测相对于GPS单系统在卫星可视数量、卫星对于测站的几何分布、扩大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网的作用范围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双系统组合定位算法有效地提高了接收机的定位性能.  相似文献   

8.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然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GNSS测量数据精度有何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研究有无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参与下,对GNSS测量数据的点位中误差及点位精度所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有北斗的参与下,数据的点位中误差明显偏小,更接近已知点位的坐标,且数据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9.
北斗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实时、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相对常规位移监测方法,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基于北斗载波相位差分定位技术,设计一套建筑形变监测系统,系统以处理北斗数据的监测平台为核心,平台数据解算采用北斗双频宽巷模糊度分组的单历元算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实现厘米级精度的建筑位移形变监测.  相似文献   

10.
“授时历议”见于《元史·历志》,是一篇用以阐述《授时历》(元代郭守敬等编制,行用于AD1281—1644)博大精深的长篇论文.通过对其中“仲康日食”记录的研究得出:1)“仲康日食”是一个与古代天文家推步合验的事件;2)《授时历》能求解出大部分“仲康日食”的现有结果;3)公元前2128年10月13日是僧一行(683—727)和郭守敬(1231—1316)推步“仲康日食”发生的日期,但尚未得到现代计算的认同;4)公元前2128年为仲康五年,只是古代的一个年代学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