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辉  张婵 《科技信息》2013,(10):207-207
海老井英次认为芥川的作品中"小道具"具有耐人寻味的比喻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地狱变》中"良秀的女儿","小猴"的比喻意义,考察芥川设定小道具的目的及其创作手法,分析芥川如何通过《地狱变》这部作品,表达出艺术至上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变是永恒的,绝对的,世间不变的规律也许只有一条,就是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着。本文试图从分析作品的主题入手,探讨作品主人公改变初衷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以及作品所揭示的现实主义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洛可可设计公司"上上禅品"中的系列作品为例,探讨产品禅意的内在精神表达——即变实在为空灵、变繁杂为简单、变造作为自然,并分别从造型、色彩、材质三个方面探讨产品禅意的外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姜卫春  纪敏  于宏伟 《科技信息》2010,(35):J0159-J0159
美术欣赏教学中要切实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必须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教师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艺术分析,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文章对如何开展美术欣赏课教学,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效率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意境作为我国传统文论中独具特色的美学范畴,论者虽多,然关于胡适论诗词意境的研究文章,则寥若晨星,本文可补当前意境研究之(?)如。本文从意境与真挚的情感、与文学的价值、与作品的风格、与文学的意味、与时世的变适、与作家的风格的关系等方面,对胡适的诗词意境观进行了阐述,并指出其不足。胡适的基本观点是:真挚的情感可增强诗词的意境;意境的创造对诗词作品的风格和文学意味有重要作用;意境之有无决定着诗词作品的文学价值;意境与作家的思想及时世的变适有密切的关系。但胡适对意境概念的使用是多义和混乱的。  相似文献   

6.
小说《问天》是河南著名乡土作家乔典运先生的压轴之作。思想深邃,富有哲理,写出了在农村农民中推行民主政治的维艰。同时,作品诸多细节描写的失真给人以图解政治和政策之虞,影响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他遭遇坎坷,对人生有较深的体悟,加之勤奋钻研,使其作品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较高的思想性,这是他取得较高成就的基本原因。与此相反相成的是:他文化程度偏低,生活圈子狭小,创作模式僵化少变,作品人物雷同和情节虚假,又是其多数作品存在较大局限性的渊薮。  相似文献   

7.
小说《问天》是河南著名乡土作家乔典运先生的压轴之作。思想深邃,富有哲理,写出了在农村农民中推行民主政治的维艰。同时,作品诸多细节描写的失真给人以图解政治和政策之虞,影响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他遭遇坎坷,对人生有较深的体悟,加之勤奋钻研,使其作品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较高的思想性,这是他取得较高成就的基本原因。与此相反相成的是:他文化程度偏低,生活圈子狭小,创作模式僵化少变,作品人物雷同和情节虚假,又是其多数作品存在较大局限性的渊薮。  相似文献   

8.
《伍子胥变文》主要写伍子胥复仇报恩的故事,是敦煌变文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的版本不同一,内容及抄写形式有所差异,在形式上,内容上,思想上也有优劣之分,这些均与其处于民间文学向"文人化"转变的过程中有关,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对后世文学作家、作品也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在谈到作品概念时说过:“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象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以接受美学为代表的当代读者理论,正是建立在对作品观念的上述调整基础上的。这种新作品观念的核心,是变传统观念中作品的支配性为受动性,读者的被动性为创造性,并打破传统的主客体分离法,将读者因素纳入作品的本体存在之中,从而彻底改变以往那种静止、封闭的作品观念,赋予作品以动态、开放的品格。这种观念的调整,对创作与接受的研  相似文献   

10.
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情节具有传奇性的特色。这是传统美学在小说艺术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其主要表现是:情节曲折多变;偶然与巧合手法的运用。由于情节曲折离奇,使作品生动、有趣,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指出"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1]山水画发展至元代,一转宋画之写实画风为抒情写意之韵致,以元四家为代表的山水画作品,创中国文人画之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至深!沈周--这个明代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昊门画派开启者,一生师法元四家,融四家之长为一炉,并在此基础上自立法度,为吴门画派乃及后世画家开辟了一条文人画发展的全新道路.  相似文献   

12.
黄丽霏 《科技信息》2012,(12):169-170
本文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名作《地狱变》的叙事者入手,分析了叙事者叙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叙事者角色的设定和作品主题表现的关系。笔者分析得出《地狱变》的叙事有主观性、叙事角度二重性和作者观点隐而不显三个特点,作者选取这样的叙事法目的在于在刻画人物时"虚"、"实"结合,弱化配角形象,强化主角个性,从而达到突出"艺术至上主义"的悲剧性这一小说主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室内设计作品到底需具什么样的创意与美感的属性或特征才会受到喜爱?不同属性的个人之间又有何不同?以一个实证性研究,采用"相关性研究法"来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创意评量、美感判断与视觉偏好这3个变项之间的关系.以饭店大厅之室内设计实景彩色照片为问卷调查工具,经以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对416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1)不同属性之受测者,对美感、创意与偏好构成因素之看法有显著差异,其中以专业背景变项所导致的差异相对较多;2)美感、创意与偏好3变项彼此间全部均达显著相关;3)以美感与创意的相关程度最高;4)有7个变项可联合解释偏好52.1%的变异量,影响"偏好"以创意变项为主.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确立了"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思维与文学批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中国明清话本小说"三言"中"发迹变泰"这一故事类型的创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看,正是从作品形式、人物的设置等方面的通俗性、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作品中蕴含的图腾崇拜以及世人渴望入世的主题倾向这四个方面,分别满足了当时读者的市民心理、娱乐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和补偿心理,发挥了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发迹故事散发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确立了"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思维与文学批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中国明清话本小说"三言"中"发迹变泰"这一故事类型的创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看,正是从作品形式、人物的设置等方面的通俗性、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作品中蕴含的图腾崇拜以及世人渴望入世的主题倾向这四个方面,分别满足了当时读者的市民心理、娱乐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和补偿心理,发挥了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发迹故事散发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波德莱尔的散文诗对肮脏、畸形的现实社会进行讽刺和挖苦,对传统、腐朽的世俗习气给以无情鞭挞与猛烈抨击。他对"美"所作的引人入胜的描绘,表现了对理想热切的向往和追求。他善于化丑为美,变腐朽成神奇。他的作品闪耀着另类的炫目的光彩。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经历以及艺术追求正是这种光彩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楷书是继隶书之后的一种字体端正、用笔合法、波磔势少的书体。它萌芽于西汉,中经魏晋六朝的成熟、繁荣,至唐极盛,成就辉煌。五代以降的宋、元、明、清楷书,主要学魏晋、北朝和唐人。虽小有创变,异彩纷呈,但总的格局却是呈衰落之势。除了时代的、创作主体、楷书自身的原因以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沿袭摹拟之风甚浓,真正独创的作品太少。从整体上说,这一时期楷书艺术成就不高,没有产生如钟繇、二王、颜真卿这样的伟大书家和杰出作品。  相似文献   

18.
蔡丽君 《科技资讯》2012,(23):28-28
多媒体是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孤立媒体集成起来的一种展现和传播信息的全新媒体。多媒体的制作非常的复杂,如果依靠编程实现,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轻松掌握。多媒体制作软件Authorware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一套多媒体开发工具。动画效果的运用可以使多媒体作品由枯燥变的生动。  相似文献   

19.
婚恋传奇极盛于中唐时期。在这些传奇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大都以分离而告终,命运悲剧始终是婚恋文本中的一种主题模式。探讨其悲剧成因,应有以下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唐时代特征及主流思潮的新变,佛道教理的进一步浸染和扩张,文本中女主人公思想的超越和性格的卑懦等。  相似文献   

20.
从表现手法上看,虽然令词没有象慢词一样,走上专门讲究形式技巧的"赋化"道路,但有些作品却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慢词"赋化"之后常用的表现技巧,如勾勒、时空倒错、情感表达的波折性等等。这种现象虽然并不普遍,但却值得重视,它丰富了令词的表现技巧,增加了其幽微曲折的韵致,成为发展道路中的新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