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为了外交的科学”“外交中的科学”和“为了科学的外交” 3个方面出发,梳理了1992年中国和以色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的科技活动。以色列通过“为了外交的科学”,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帮助中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巩固和提升了双边关系。通过“外交中的科学”,以色列在中国建立了多个具有不同特色的产业园区。当前,以色列加大在华吸引投资力度,进一步助力本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现了“为了科学的外交”。  相似文献   

2.
美苏争霸后期,内外交困的苏联不得不寻求转变的方法。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新思维政策,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领域,但最初新思维政策主要体现在外交领域,对一些地区和国家的政策进行调整,松动与以色列的关系,对以色列内政和外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国一 《科技资讯》2009,(4):153-153
通过学习、参考以色列水务管理经验,借鉴节水先进技术,与北戴河区水务管理工作进行比较,为全面推进我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正是在与周边阿拉伯国家和伊朗关系得不到改善、与欧美国家关系又出现不同程度危机的情况下,以色列把目光转向了亚洲国家。在近年来中东国家"向东看"的潮流中,以色列同样不甘落后。尽管以色列在地理上一直归属为一个亚洲国家,但由于其和欧美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加上东西方冷战对抗等因素影响,建国后以色列外交政策的重心也一直是欧美国家。随着近年来中国、印度等亚洲新兴国家快速崛起以及中东地缘政治结构的变迁,以色列外交也开始逐渐向亚洲靠拢。  相似文献   

5.
正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7月4~8日访问乌干达、肯尼亚、卢旺达和埃塞俄比亚,这是以色列总理时隔近30年后,首次出访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内塔尼亚胡在出发前称,这次非洲之行是"历史性"访问,意味着"以色列大规模回归非洲",在外交、经济和安全层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访问肯尼亚期间,内塔尼亚胡承诺通过情报共享的方式帮助肯尼亚打击恐怖主义,并表示愿意与肯尼亚分享侦查恐袭图  相似文献   

6.
以色列在中东地区大肆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同时,竭力向世界各地推销军火。特拉维夫统治集团把拉美看成最有利可图的市场,遂加紧向这一地区进行渗透。从六十年代以来,以色列就对拉美大力开展外交攻势,外交部和国防部要人频繁出访拉美。自1960-73年,前外长阿巴·埃班就曾访问拉美达7次之多。国防部正、副部长也先后访问了智利、阿根廷、洪都拉斯等国,并签署了向这些国家提供军事援助的协定。1982年12月,国防部长沙龙访问乌拉圭期间宣称,以色列拟向拉美国家出售更多的武器等。以色列向拉美出售军  相似文献   

7.
王晋 《世界知识》2021,(1):54-55
近日,以色列在中东动作频频。一方面主动出击,加紧了对伊朗及其地区盟友的打击和遏制,显示出强势姿态,另一方面,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与阿联酋、巴林、苏丹、摩洛哥以及中东外的国家不丹先后“关系正常化”,实现了重大的外交突破。眼下以色列政坛暗流潜藏,内塔尼亚胡政府迫切需要在外交领域有所建树,以此提升国内支持度。  相似文献   

8.
自1948年以来,以色列通过4次中东战争,占领了大片阿拉伯领土。以色列在大肆掠夺被占领区的物产和矿物资原的同时,也觊觎阿拉伯国家的水利资源,想以此来弥补以色列境内的水源贫乏。早在五十年代初,以色列就制定了一个利用约旦河水发展以色列的农业和满足国内用水需要的计划。“六·五”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完全控制了约旦河,平均每年攫取约旦河水4—5亿立方米。由于以色列蓄意使约旦  相似文献   

9.
美帝国主义为了利用以色列作为它侵略阿拉伯国家的工具,一贯奉行加紧武装以色列的政策,向它提供大量的军事和其他“援助”,帮助它训练军队。从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接受美国的各种贷款、赠款和出售债券所得的款项,已达二十至三十亿美元。1951年和1955年,以色列先后  相似文献   

10.
《科技潮》1998,(4):87-89
以色列虽然是一个小国家,但精明地制定并实施了发展科学与技术的正确政策,提高了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地位。在科学研究方面,以色列鼓励在对工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领域,围绕杰出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建立高级研究中心,同时尽量在广泛的科学领域中保持国际水平。在扩展以色列利用的科学资源和专业知识方面,国际合作继续起着主要作用。在技术方面,以色列集中力量发展有限的领域,主要通过专业化来争取良好的成绩。以色列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  相似文献   

11.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地处中东前线,是一个与以色列直接对阵的国家。在风云变幻的中东地区,这个由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执政的国家,十几年来,对内采取一系列稳定局势、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对外实行“多元外交”和对以色列的“强硬路线”。它在解决  相似文献   

12.
正内塔尼亚胡政府正站在以色列前所未有的全球高度释放以色列的国家能力,改善以色列的内外处境。这种新战略对巴以问题、中东局势是喜是忧,值得思考与评估。近一段时期以来,以色列外交可谓"东边日出西边雨"。一方面,今年7月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山(穆斯林称"尊贵禁地")  相似文献   

13.
近几个月来,埃及首都开罗成了中东外交的一个核心舞台。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以色列总理拉宾、以色列外长佩雷斯、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等数度往来于此,就巴以协议以及阿以和平进程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紧张的谈判。5月4日,在穆巴拉克总统的主持下,阿拉法特和拉宾在开罗签署了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巴以签署的这一最后协议意义重大,此中埃及功不可没,它为埃及外交增添了光彩的一笔,也使人们更加注意到了埃及外交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开创外交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水务行业公用性、服务性、生产经营性的特点,从水务企业SWOT战略矩阵分析及发展战略选择入手,通过水务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分析,总结其发展战略选择,在此基础之上,深入剖析水务企业的投资定位问题,并提出水务企业的投资模式,以期对投资经营实务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正2月14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与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就双边分歧进行了磋商,在后者保证欧盟反对抵制以色列、欧盟有关要求在犹太人定居点出产的商品上标注产地的通知"不具约束力"后,以色列决定恢复与欧盟正常关系。欧盟是以色列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根据以  相似文献   

16.
陈双庆 《世界知识》2008,(22):29-31
美国不时地通过武力威胁、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等手段“敲打”叙利亚; 以色列一直密切注视着叙利亚的一举一动,甚至准备随时开战。 叙利亚有一个令埃及、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大为光火的行为。就是与伊朗保持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邱志海 《科技资讯》2012,(16):142-142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项工程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谈到工程就必须涉及到质量问题,因为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水务工程的建设力度,但是在水务工程的建设过程之中对于工程的质量的监督和管理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水务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和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了病因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希望能过对我国水务工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水务工程建设规模和数量的激增,其相关的管理工作量日益增大,势必需要提高其管理效率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通过对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的综合应用,构建了城市水务工程建设数字化智能管理平台.该平台可在水务工程建设过程管理、公文管理、日常办公管理、系统管理、即时通讯、施工现场无线视频监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平台可有效提高城市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集成性、综合性、管理效率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以期为相关管理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中东地区,日本一向以“中立”自居,左右逢源,从中渔利。但它也常常顾此失彼,陷入困境。 1973年石油危机后,日本开始推行“多边自主外交”,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奉行所谓“中立外交”。一方面,它为了确保石油供给采取了亲阿拉伯国家的政策;另一方面,为迎便合美国而发展同以色列的关系。在两伊战争爆发后,舆论纷纷评论日本打着“中立”的旗号,以“调停人”的身份对两伊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活动,两面讨好。但是,自美国军事介入海湾、美国和伊朗关系急剧恶化以来,人们看到日本在美、伊之间左右为难,正如日本一位外务省人士所说,日本的中东外交陷入“顾此失彼”的局面。为摆脱困境,日本外相曾多次出访中东一些主要国家,同时邀请中东国家的首脑和外长访日,甚至同巴解组织保持对话。日本声音“要在  相似文献   

20.
浚通“渠道”今年的10月,堪称日本的“中东外交月”。在开罗,在东京,在坎昆,日本通过“葬礼外交”、“邀请外交”、“走廊外交”,同中东问题有关各方进行了广泛的对话。这突出地显示了日本对中东局势的关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不寻常的接待。这是西方国家第一次这样向巴解最高领导人敞开大门。对阿拉法特的邀请虽由“日本巴勒斯坦友好议员联盟”出面,但接待规格相当于政府首脑的正式访问。在美国坚持偏袒以色列、不同巴解对话的情况下,日本作为美国的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