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概念既不同于“普遍的人类历史”又不同于一般历史学的“世界通史”。黑格尔“世界历史”概念的特定内涵集中于《历史哲学》的绪论部分。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一种合理的过程,其合理性体现在精神自身发展的辩证历程之中。因为精神自身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所以现实的世界历史行程也是一个辩证的过程。这一思想成为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2.
作为先锋派的一员,余华一直沉湎于对暴力、血腥、死亡的描述,他一直是冷漠、严峻的作家.然而在<活着>中,余华则更多展示了主人公福贵屡遭磨难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的生活经历.叙述中充满了个人"现在"的感受、对历史的消解和对"真实"的理解.<活着>大胆地采用了艺术领域的另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中的重复手段,即在作品中重复死亡.余华的小说从物质世界变成了一种精神现象,认为真实的本质是自己精神的象征,真实存在的只能是精神,这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真实观的悖逆.  相似文献   

3.
命运、历史与真实——读余华《活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先锋派的一员,余华一直沉湎于对暴力、血腥、死亡的描述,他一直是冷漠、严峻的作家。然而在《活着》中,余华则更多展示了主人公福贵屡遭磨难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的生活经历。叙述中充满了个人“现在”的感受、对历史的消解和对“真实”的理解。《活着》大胆地采用了艺术领域的另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中的重复手段,即在作品中重复死亡。余华的小说从物质世界变成了一种精神现象,认为真实的本质是自己精神的象征,真实存在的只能是精神。这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真实观的悖逆。  相似文献   

4.
分配公平问题是当前人们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可以说是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公平的失衡问题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效率有机统一观进行了历史反思,提出要从哲学高度来思索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活着”退后并被置于“元存在”这样一个生命个体人性化最本真的存在状态;《活着》中的叙述声音有双重通道:作为聆听者和记录者的“我”和作为文本叙述者的福贵;凭借关键之处的细部描写,文本人物的灵魂渐渐成型而有力,获得空前的自由;而在《活着》中,苦难被上升为一种积极因素;《活着》的致命思想软肋则是否弃救赎精神的自救,灵魂回归不到应抵达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活着》是一部朴实纯净的小说,像土地一样朴实,像山泉一样纯净,具有一切好小说都有的流畅.故事单纯,单纯到只有一句话的长度农民富贵为"活着而活着".但它又与丰富相通,从主人公富贵怎样化解苦难而乐观地"活着"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人生态度,是卑微苦命的传统农民如何"活着"标本.显示出作者对人和世界的独特审美关照.  相似文献   

7.
文化问题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关注对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释了文化哲学问题.<手稿>确证了人类文化的起源问题,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属性,辩证地批判了文化中的异化现象,指出文化的本质就是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为价值旨归,在实践中要从人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来确立文化的价值引导意义,防止文化的异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余华编剧、张艺谋导演的故事片《活着》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分析。首先从徐福贵、家珍等人的性格命运入手,分析其特征剖析其形成的深刻根源,从而揭示了作品表现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一博大的主题;其次说明了作品的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形式方面的特点,并且发掘了这些特点在作品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庄子·天下》篇是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代表庄子对当时许多学派的看法。每派都有其认识世界的通孔及独特的表达方式,庄子哲学的通孔是在《天下》篇点明其对真正的"道"的认识,真正的意图是进一步发挥他的(人生)哲学,其实是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0.
《死火重温》(1996)是继《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1988)之后汪晖又一篇重要的有关鲁迅和鲁迅研究的文章。本文试图探寻在这七年间汪晖从“目的”与“方式”间困境的自我反思开始,从对现代中国思想中心概念隐含的历史限度的分析到对鲁迅自我认同以至文化批判的侧重,其鲁迅研究意向的变化伴随着他对中国现代性问题及现代中国认同的思索,所有这些努力都为开拓鲁迅研究以至现代文化批判提供了历史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无数个体的生命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和现实。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和余华的《活着》都真实地表现了人生的苦难,而两个民族对苦难的承载却呈现出迥异的生存方式和不同的文化样态,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命哲学意蕴,对现实人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哲学的视角,对《诗经》中的《黍离》一诗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认为诗的三章反复抒写的都是作者对生命本体存在的追问,表达的不是过去历史学家所认为的西周大臣经过宗周宗庙宫室时的感时伤事、忧国怀家的情感,或者是一般文学史上已成定论的亡国之痛的内容,而是作者借禾黍的生长状况托物起兴,在中国诗歌中首次提出“我是谁”这一哲学命题,在历史的、文学的解读之外,为此诗提供了新的解读路径。  相似文献   

13.
王南湜的这本“哲学理论创新丛书”,使我国的哲学研究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他从存在论的立场来考察价值,批评了认识论的价值模式,并且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涉及个人价值;其次,他把马克思所说的的三个社会形式的依次更替,看作是社会转型过程;再次他从理想性文化的超越性出发,来谈人的物质解放、精神解放和社会解放;最后,他指出价值观随着经济生活的变迁而变化,但是本人觉得他的不足之处是仅从非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时期来论述有些笼统。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将他在语言哲学中采纳的哲学探究方法应用于心灵哲学,一方面对主流的认识论心灵哲学产生破坏性影响,另一方面也为实践论心灵哲学的诞生开辟了理论空间。由于把实践理解为先于理论—实践二分的具有始源意义的实践,研究者们往往放大前者而忽视后者。一旦从理论—实践二分意义的实践出发,实践论心灵哲学及其心身统一体概念便自然地凸显出来,并展现出与居于主流的功能主义心身理论进行对话的可能性。实践论心灵哲学以心身统一体即心身功能系统为讨论心身关系的基本框架,同时又将康德目的论作为整个讨论的形而上学基础,为我们走出功能主义困境提供了一条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死火重温》(1996)是继《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1988)之后汪晖又一篇重要的有关鲁迅和鲁迅研究的文章。本文试图探寻在这七年间汪晖从“目的“与“方式“间困境的自我反思开始,从对现代中国思想中心概念隐含的历史限度的分析到对鲁迅自我认同以至文化批判的侧重,其鲁迅研究意向的变化伴随着他对中国现代性问题及现代中国认同的思索,所有这些努力都为开拓鲁迅研究以至现代文化批判提供了历史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传统哲学是传统文化的表征,寻绎其特点和价值取向,进行时代解读使其释放积极能量来解决当代现实问题意义非凡。诉诸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先秦的武化重于文化、秦汉及其之后的重文轻武、当代的重智育轻体育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审视,究其原因是除了社会各阶层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而厚此薄彼之外,来自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的哲学精神从古至今是取舍中的基本圭臬。以史为鉴,实用理性以其务实进取的精神曾铸造辉煌,但这种思维习惯也使当代学校教育发生了异化,体育边缘化。基于实用理性根深蒂固的文化现实,提出利用实用理性来纠正“重智育轻体育”偏锋的策略,为构建青少年体质提升理论提供论证。  相似文献   

17.
河村太美雄先生的自传体回忆录《一个日本老兵对侵华战争的反思》一书,以一个亲身经历了日本侵华战争的老兵的视角,叙述了那场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残暴,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日本极右翼势力日益猖獗的形势下,该书中译本出版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人采用导学案模式完成《分子的立体结构》的课堂教学后,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本文从教学设计、导学案的编写和导学案的使用这三个角度对整个课堂教学系统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了在下次教学过程中采用导学案模式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为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余华充满血泪的小说《活着》讲述了一位中国农民——福贵的苦难人生经历,他遭遇了亲人的相继死亡,直至孤身一人。在这个苦难经历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其蕴含的温馨世界,其中既有亲情的无私、挚爱,也有爱情的相濡以沫、患难与共,更有生命之间的宽容、体谅与温暖。  相似文献   

20.
余艳 《科技资讯》2010,(16):201-201
代以来的历史教育告诉我们,由于只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与政治功能,以至使国人匮乏社会判断、社会生活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由于社会普遍轻视历史教育的影响与作用,以至使国人淡漠人文关怀、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由于社会普遍不关心人文社会学科尤其是历史学科的最新进展和价值观念,甚至依然固守传统观念,甚至以自己为中心去揣摩和评价世界事物,依然缺乏全球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