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刀歌》分别见于欧阳修与司马光文集中,从版本角度,及与日本刀主人钱君倚、歌咏者梅尧臣的交游角度考证,认为此诗为司马光之作可能性更高。梅尧臣、司马光所作两首《日本刀歌》为后人提供了新的歌咏题材,并在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成为后世以日本刀为吟咏对象的诗歌范式。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一致认为,魏源治经好求圣人的微言大义,其著《诗古微》主要目的在于阐发三家诗所蕴含的《春秋》微言大义,抒发自己的政治思想。魏源《诗古微》对《春秋》微言大义的阐扬,主要体现在发掘《诗经》四始的微言大义;调整十五国《国风》的次第,从而阐扬《春秋》尊王大义;发掘《诗经》当中的“夷夏之辨”思想。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试笔》是平时信笔所书,后人摭集其手迹而成。《试笔》包括诗、文、书、画等各方面的内容,是了解欧阳修文艺思想的重要资料。本文对《试笔》的流传及成书进行详细考辨,纠正了前人的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的诗经学专著《诗本义》是北宋诗经学的开山之作和代表之作,《诗本义》一书提出了诸多解《诗》的新见解和新方法,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解诗方法上,将《诗经》的文学研究方法纳入经学研究轨道,迈出了从经学转向文学的第一步。探讨《诗本义》如何从《诗》的艺术形式入手研究《诗》,并以此体现出《诗本义》在诗经学逐渐摆脱经学的桎梏,从而走向文学研究的过程中所做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考证了欧阳修《诗本义》的卷帙、版本以及成书年代,分析了《诗本义》的编纂方式与体例,认为《诗本义》的主体是十五卷,成书于1070年,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又体例完整的解诗新作。  相似文献   

6.
陈奂《诗毛氏传疏》是清代《诗经》学研究的代表作,其主旨为探明《毛诗》古义,尤其擅于考证《诗》中之礼。陈奂精通礼学,在注《诗》时经常对郑玄等前儒礼说进行驳正,对《仪礼》仪节进行考证,并根据《毛诗》对先秦逸礼进行发掘。他在疏中提出了诸多礼学观点,如《诗》可以补礼之阙、春秋有变礼、礼尚养老等。其解礼的总体特点一是重视文字训诂,二是擅于以经解经。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戏答元珍》一诗广被人口,而两人的相识时地和交往经过却鲜有人道及。周必大刻本《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认为两人的相识时地为景祐元年(1034)的京师。依苏轼《书欧阳公黄牛庙诗后》转述欧公晚年之语,两人本为“同年”进士,相识更在景祐元年之前。本文经考证认为,《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诗题有误,此诗实则是送朱处仁的。苏轼此文可证欧公晚年记忆之误。两人在景祐三年十月末始相识,地点在峡州夷陵县。  相似文献   

8.
从诗经学的研究看刘敞对欧阳修经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宋庆历年间,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经学思潮,即宋学。促成宋代这种经学风气转变的标志性人物有人认为是欧阳修,也有人认为是刘敞。而从刘敞的《七经小传》和欧阳修的《诗本义》来看,可以发现刘敞对欧阳修的经学思想明显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七经小传》的成书早于《诗本义》;二是对《诗经》的研究在论述的形式上,《诗本义》与《七经小传》有相似之处;三是对《诗经》的论述在思想内容方面,《七经小传》为《诗本义》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叶燮对于宋诗的评价,诗史视野开阔,论辩意识独特,可见宋诗在明清时期的接受研究。在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宋诗研究牵涉到的赞誉与批驳,引起了学者格外的关注和研究,以致使之成为与唐诗研究并分对立的文坛盛藻。宋诗发展之初的弊端廓清,实则始于梅尧臣有意为之的诗体革新,梅尧臣与宋诗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梅尧臣的诗歌意识,使得宋诗更为宋音,奠定了宋诗近千年的艺术魅力。从宋诗研究的境域,以叶燮《原诗》的评点为基础,管窥梅诗的艺术价值,予以恰当的认可。  相似文献   

10.
古今人们对李商隐《锦瑟》一诗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有风流说,有失恋说,有奏乐说,有客思说,有自题说,有悼亡说,有自伤说,有政治说等。笔者以此诗为既悼亡、亦自伤之政治诗。自古以来误解此诗有其主观原因,亦有其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左传》与《国语》等史籍中收录的关于《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推测出孔子之前的《诗》可能有三次重大的编辑。最后由孔子编定整理出了今天所见的《诗》的版本。  相似文献   

12.
咏雪是咏物作品中分量极重的题材,而谢惠连的《雪赋》和宋代欧阳修、苏轼的"白战体"都是咏雪诗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作品。通过梳理咏雪诗的写作技巧的发展,可以发现"白战体"写作技巧的创新性正在于对《雪赋》中一些未得到发展的写作方法的继承,这也可以视为宋诗"以赋为诗"之一端。  相似文献   

13.
宋人以己意解诗,多创新说,为驳正《毛传》《郑笺》等的看法,举起了“以情解诗”的武器,从欧阳修在《诗本义》中创造性地运用人情说诗的方法后,苏辙也以“人情”说为论诗的着眼点,此后的宋代学者在解诗中将这种方法一以贯之,南宋初年的王质也毫不例外。在用情解诗的过程中,他以人之普情作为解诗的关键,在《诗》三百所描写的广阔社会风貌中,构建了一个自我认知下的人情世界,敷陈开来,其所追求的人情理想境界也表露无遗。  相似文献   

14.
朱东润先生对宋初诗人梅尧臣的研究致力颇深,著有《梅尧臣传》、《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和《梅尧臣诗选》,对诗人的创作、生活和所处的时代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在校注梅氏诗文方面也有独到之处。本文拟就《梅尧臣诗选》(下简称《诗选》)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诗选》的注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在考证作年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阐明诗旨。二、对有关史实、人物、掌故、成语和疑难诗句进行解释。三、引用诸家评语作为注解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正确评估《诗经》中语气词的历史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鼓文》作于春秋早期的秦文公时代,而勒刻于春秋中期至春秋末期之间,可视为风格接近《小雅》的《秦风》逸诗之一。我们依据《石鼓文》的语言材料及《左传》、《国语》中大量《诗经》引文可证明《诗经》及《诗经》中大量语气词的历史真实性。  相似文献   

16.
“韵”是宋代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书画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韵”和“胸次”有关,“胸次”又和圣哲之学、道义相关,与“俗”是对立的。综合宋代学者的看法,曹植、陶渊明被认为是有“韵”的诗人。“韵”是不可学的,是一种天生的灵性。范温在《潜溪诗眼》中对“韵”作了规定:有余意和美之极。从美学史的角度看,“韵”主要概括了欧阳修、梅尧臣.苏轼等诗歌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以往对《诗》学思想的研究,主要以论《诗》、解《诗》材料为基本素材。而有关《诗》的编纂、传习、应用情况的记述,由于其主旨都不在于思想的阐发,因而多被作为辅助性材料来使用。在这种认识下,先秦时期可供思想研究的《诗》学材料十分有限。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从赋《诗》、引《诗》的记载中分析、把握用《诗》者对《诗》的理解。此外,《诗》学思想的表达也并不局限于对《诗》的理解。引《诗》可以作为一种思想的纽带,将引《诗》所佐证的思想观念联结在一起,并由此组织起一个自由的《诗》学义理空间。引《诗》条目的组织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独立的篇章中自由地表达其对社会秩序与价值的见解。这构成了《诗》学思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历史还原的方法解析岳珂的《桯史》,从而构建文与史的沟通桥梁.南宋中后期岳珂所著《桯史》以其客观而情浓一直备受后人称赞.《桯史》摒弃了北宋欧阳修等人修《唐书》时的质木无文,远承司马迁《史记》的优良传统,融文史于一炉,叙事委婉,不避虚构,情浓尚奇,在多缀合丛残小语、质木无文的宋代笔记中,较多地保留了唐传奇的艺术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沟通了唐传奇和明清小说的发展脉络,为叙事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9.
《诗经·小雅》部分诗篇是因周礼而作,是周礼的文化产物。以周礼为背景对这些诗篇加以对照考查,可以揭示诗篇创作的本义、本事,从中窥视《诗》与礼的关系,纠正一些关于这些诗篇的误解。"养老乞言"礼是周礼中的重要礼节,是周天子为父兄辈而设的一种"乞善言"的礼仪;与之相应,《诗经·小雅》中《鹿鸣》《常棣》《伐木》等诗篇是诗人据"养老乞言"礼而作。  相似文献   

20.
《诗经·小雅》部分诗篇是因周礼而作,是周礼的文化产物。以周礼为背景对这些诗篇加以对照考查,可以揭示诗篇创作的本义、本事,从中窥视《诗》与礼的关系,纠正一些关于这些诗篇的误解。"养老乞言"礼是周礼中的重要礼节,是周天子为父兄辈而设的一种"乞善言"的礼仪;与之相应,《诗经·小雅》中《鹿鸣》《常棣》《伐木》等诗篇是诗人据"养老乞言"礼而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