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历史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乐舞百戏是汉代社会娱乐生活的主要部分,在郊庙祭祀、出行卤簿等仪式中都有相应的乐舞百戏活动,主要分为音乐、舞蹈、百戏和杂糅四种类型。本文研究南阳出土的含有舞蹈、百戏的画像石,分析它们的构图、特征方面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先秦时期儒、道、墨三家对音乐及其社会功效评判的回顾,说明中国音乐史由重教化功能到重美学功能,再到二者并重的发展历程,进而表明中国音乐理论和实践并重,教化功能和鉴赏功能并重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3.
在悠久而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长廊中,音乐文化以其发展的源远流长,音乐思想的纷繁卓异,以及风格独特和非凡气质而彪炳青史。历代统治阶级及其文化人各从音乐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从音乐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取向等不同视角,阐述出丰富而智慧的音乐思想,从而透露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之功能和特殊气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是极为复杂的。选择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畴中的情与理、形与神进行分析,展示我国古代音乐姜学对音乐中的情与理、形与神关系认识的变化发展概况.并阐速情理论、形神论的主要审美特征。以揭示我国古代对音乐的社会性和本质性的认识,对音乐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乐与政通论     
《乐记》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古代音乐哲学的基石,它的"乐与政通"的思想也是音乐蒙上浓厚的阶级色彩,这种阶级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我国古代音乐走向正规化、专业化,但更多的阻碍了音乐形式的多样化、大众化。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分析古代音乐的政治功能,在阶级社会里,音乐的阶级性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从音乐的阶级性可以看出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的高低。  相似文献   

6.
中庙位于巢湖北岸,古往今来,皆称"湖天第一胜境".中庙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可谓中国古代临水建筑的"极品".中庙始建于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历代是屡废屡修,历代工匠对自然环境都是极为尊重,也对变迁的环境进行了动态的弥补和修缮,中庙是历代工匠智慧的结晶.这种师从自然、物化自然的营造技法和设计思想是中庙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7.
老庄的“道”论是中国古代音乐形神理论的源头,老庄对音乐形神的论述直接启动了后世对音乐形神问题的思考,并成为中国古代音乐形神理论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8.
论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与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音乐在中国古代属于"六艺"之一,是一个"士"应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淑女必备的能力之一,在古代的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完备。到了近代,中国的教育体制发生改变,中国音乐的教育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由古至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越来越多的人逐渐的认识到了音乐的教育作用和音乐的社会作  相似文献   

9.
马聪 《科技信息》2007,(20):151
音乐具有多重社会功能,首当其冲的是其基本功能--艺术功能,音乐在体现其艺术功能时是完全没有任何目的性的,是人类听觉理想的感性显现.本文就我国古代至今音乐审美的发展走向,浅析当代大众应怎样进行音乐审美.  相似文献   

10.
明清两代京城宫殿郊庙建筑所用的楠木、香杉等均采自云南、四川交界处的深山中。本文简述并分析明清时期在滇东北、川南实施“木政”的基本情况。包括原木的采伐,运输及后果。  相似文献   

11.
李丹 《科技信息》2008,(36):226-226
《乐记》、《乐论》是中国传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作,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礼乐教化”的认识上具有经典意义。《乐记》作为古代音乐理论专著,总结了孔门有关音乐艺术的理论,荀子作《乐论》而形成极完整成熟的儒家音乐思想体系,这两部作为中国古代所留下的经典,在音乐美学方面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试从《乐记》、《乐论》心、物、情的音乐审美、礼乐教化两个方面探索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2.
所谓禘袷,于《周礼》为以现天子主祭,祭皇室累代先祖的仪式。大体上说,袷是集毁庙、未毁庙的神祖(牌位)于太祖(在周为始祖后稷)庙合祭(合食),稀是集毁庙的神祖(在周为王季以上)于太祖庙合祭的制度。但是,关于其实际情形,正如清代经学家毛奇龄《郊社禘袷问》说的,“禘袷二名先儒久相争执,予议论间亦无非散见其大意一于端”,考究起来很困难。这一问题,自古有纠纷,早在西汉元帝时期以来的宗庙争议中,就如刘歆、  相似文献   

13.
西汉在礼乐文化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乐郊祀体系。《汉书·礼乐志》和《乐府诗集》中保存下来的郊祀歌和宗庙乐即是汉代礼乐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本文在对汉代郊庙歌辞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汉郊庙歌辞虽然是以儒家面目出现在西汉礼乐体系中的,但却带有“非雅什”的特点,并对其原因作了论述。最后对其文学特色进行了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14.
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嵇康形成了强烈的反叛意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与传统观念相对立,他反对对音乐社会功能作庸俗社会学的解释;对音乐的心理功能,他认为只限于躁静这一情绪层面;他高度肯定欣赏活动中欣赏者的主体价值;他的学说有其先声和响应。嵇康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卓然独立的杰出人物,但他的观点也存在着许多偏激和谬误。  相似文献   

15.
庙底沟彩陶代表古代华夏审美文化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制作年代虽已久远,但它的艺术造诣却令人叹为观止.体现了实用和审美双重价值的原始艺术文化,在我们整个民族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与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中国的绘画观念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从艺术理论研究的角度看,深入探讨庙底沟彩陶的艺术特点以及对中国工艺美术和中国绘画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全面、系统而深刻的了解、认识和把握我国古代音乐的关键在于抓住其本质——我国古代音乐是五行思想的产物,古人按照五行思想、遵循五行的规律创造、规范音乐,赋予了古代音乐"五行性"的本质。如果抓不住我国古代音乐的"五行性"这一本质,我们对古代音乐的认识将会永远只停滞在表面,关于古代音乐的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只有抓住其"五行性"的本质,我们才能深刻认识我国古代音乐。  相似文献   

17.
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音乐哲学美学思想和以《声无哀乐论》为代表的道家音乐哲学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哲学美学思想的两极。它们形成了中国古代二元对立的批评格局,这种格局对于扩充古代整体的音乐哲学美学思想的容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音乐治疗是一门集音乐、心理学、医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于1940年诞生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传入中国。在我国,因相关专家的钻研和努力,已有一定程度的应用和发展,而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治疗中的作用也随之越来越受到相关人士的重视。文章基于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和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探索,并结合当代人心理的一系列问题,探讨了传统音乐对于健康的积极影响,阐述了传统音乐在音乐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希望中国音乐治疗领域相关人士在借鉴和学习西方音乐治疗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同时,也关注中国传统音乐的特殊价值,充分挖掘传统音乐在音乐治疗中的潜力,为音乐治疗发挥其特有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仲立斌 《科技资讯》2011,(25):198-199
《中国古代音乐史》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中的一门较为重要的专业理论必修课,教学中,运用现存传统音乐实例,使学生加深对古代音乐形式的理解。河南大调曲子与宋代的说唱音乐形式唱赚在表演形式和音乐体制上有相似之处,大调曲子《康熙词》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曲牌,以及曲牌到底以何种方式进行连接。  相似文献   

20.
白族的本主崇拜是一种多边多元的复杂的宗教文化现象,不仅宗教思想非常复杂,表现形式也有多偶像多神祗的特点。大凡属于白族聚居的村落,每一村或数村就有一座本主庙。一庙之中,又要塑一尊或数尊,乃至十几尊、几十尊具有独立意义的本主神祗。据不完全统计,大理州境内,云龙县有18座本主庙,祥云、巍山各有10多座,洱源有172座;大理市郊各村共有240多尊本主神,鹤庆县有531尊。此外,湖南省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