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人言必称“样”,正如我国旧社会里言必称先生。这个“样”和这个先生,不消说,都是极其普通的称呼,如田中样、吉川样、张先生、李先生,你这位先生等等,是不怎么值钱的。可是日本人的所谓“先生”,就大大不同了。在日本,这两个字已被保留起来,专为学生对老师或一般人对文人学士用的,这其间是有些和学问品格分不开的。所以,你如被日本人称为“先生”,而你又不是他们的老师,那你可以相信,你是被当作满腹经纶的专家  相似文献   

2.
阎海东 《世界博览》2010,(10):68-69
目前,对韩寒最高的褒奖莫过于称他是“当代鲁迅”,赞赏韩寒的人认为这一称呼名至实归,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是个笑话。  相似文献   

3.
长江又被称作扬子江,有研究者认为此名称是外国人命名的,这是不合实际的,不正确的。长江古称江、大江、长江。自隋代以来将长江下游扬州、镇江附近及其以下江段称扬子江。西方人将长江称作扬子江的历史较短。最早于元初到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使用长江这一称呼。只是到距今四百年前的明代后期,才开始有意大利人利玛窦对长江以扬子江相称,至近百余年来则成为西方人普遍的称呼,这是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替整体的历史性误解。  相似文献   

4.
西周晚期之前“先”、“生”开始连用;战国晚期,“先生”开始有发展成为称呼语的趋势;西汉时期,“先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表示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的称呼语,同时也被妻子用来作为对丈夫的称呼语;宋元时期,“先生”已经成为今天称呼语“老师”的代名词。当前,“先生”无论是作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语还是作为区别性别的称呼语,其意义已经完全虚化。  相似文献   

5.
师恩     
我没读多少书,最后文凭就是“文革”后期的一张高中毕业证,眼看花甲在即,这恐怕也是我的最终学历了。令我汗颜的是,称我为“老师”的人着实不少,尤其是省内煤炭系统的新闻干事、通讯员和文学爱好者们,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习惯性地称我“老师”,甚至一些局、矿领导,也“随俗”叫我“老师”,让我脸红心跳,想想自己的学历和出身,有“无地自容”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在一些中国现代文学教材中,论及到闻一多爱国主义诗歌时,总是引用朱自清的论述,称闻一多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然而教材上接着就说“‘唯一’固然不确”,但“爱国主义确实构成了闻一多两本诗集《红烛》与《死水》的重要内容”。 “唯一”而“不确”,“又确实”……,在这几乎自相矛盾的论述中,让人感受到闻一多爱国诗在当时文坛所处地位的复杂性与独特性。 的确,朱自清曾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场合说过类似的话,他称闻一多是“五四时期”、“抗战以前”“唯一的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7.
笑话     
与老师并存“上自习课的时候,你们教室里有多少人?”“如果老师在的话,一共有41人。”“那么,老师不在的话,就有40人啦?”“不,如果老师不在的话,教室里连一个人也没有了。”褒优贬劣班主任正在给同学们发试卷,他的方式很特别:分数最高的卷子放在学生头上,分数中等的放到课桌上;分数较差的放到学生膝盖上;其余的则放在地板上。接着,他补充道:“还有三四张卷子要晚上到地下发掘,埋藏地点,个别通知……”笑话  相似文献   

8.
大使纵横谈     
“漫谈外交”离不开漫谈大使。大使这个角色,众所瞩目,略予纵横谈之,可能不无裨益。大使的今昔 16世纪的理论家曾经说,最早的大使是安琪儿(angel),沟通了天、地、人。这自然是神话。然而大使亘古有之,这却是历史事实。著名国际法专家奥本海在其名著《国际法》中曾写道,使团“同历史一样悠久”。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朝时就有遣使的记载了。“大使”这个称呼是历史演变的结果。据史书载,西汉时出使外国的官员称为“行人”;清初驻外使节的正式称呼是“钦差”,而后才称为大使。但至今也有不  相似文献   

9.
师恩     
我没读多少书。最后文凭就是“文革”后期的一张高中毕业证。眼看花甲在即,这恐怕也是我的最终学历了。令我汗颜的是.称我为“老师”的人着实不少,尤其是省内煤炭系统的新闻千事、通讯员和文学爱好者们,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习惯性地称我“老师”,甚至一些局、矿领导.也“随俗”叫我“老师”,让我脸红心跳,想想自己的学历和出身,有“无地自客”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赵氏求救于齐”,这“赵氏”有的认为指赵太后,有的认为指赵国的国君。它究竟指谁呢?为什么有人把“赵氏”理解为赵太后?因为古代的妇女称“某氏”,直到解放前的农村里还有这样的称呼。但是你稍稍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古代妇女称“某氏”,是在她娘家姓的后面加“氏”,而不是在她夫家的姓后面加  相似文献   

11.
华夏民族 侗族 东乡族 哈尼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居住地的专管少数民族的州对所辖地区称“峒”或“溪洞”。这是管理少数民族的行政单位,并加以编号。现在该地区的一些村寨仍叫“洞”。此名慢慢变成对他们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侗族人口总数约为 251.401万人。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 (区)交界地区。  相似文献   

12.
贾老师不得不向冷校长反映:“请给我换个办公桌。”冷子兴冷若冰霜,“我说过多少次了,我们大观园学校经费紧张,你就凑合着用吧。”贾老师嘟哝着:“实在不能用了……”“这桌子影响你批改作业了吗?”“这倒没有。”“那是什么问题呢?是不是你希望它宽敞一些,在午休的时候可以当床用?”“不不,”贾老师说,“我是嫌抽屉太小了,你瞧。”贾老师想拉开抽屉让校长看看,但拉不开。他使了点劲,还是拉不开。里面的东西把抽屉塞满了。冷校长就帮着贾老师拉抽屉,“一,二,三—”终于拉开了。冷校长伸着脖子看,抽屉里什么都有—布老虎、泥阿福、弹弓、纸牌…  相似文献   

13.
笑话     
刺激的游戏某日一女中的某班物理老师请病假,40位女同学都在期待会是谁来代课,到了物理课时居然是位大帅哥男老师,于是一位女同学说:“老师,我们可不可以不要上课,来玩一些兴奋刺激的游戏呢?”男老师沉默了一会儿说:“好!!各位同学课本收起来……现在考试!”喝不下去了小约翰第一次学游泳,可是过了不久,他就向训练员说:“我们,我们今天就练到这吧?”训练员很是奇怪,心想:这句话应该是我说呀,可是他还是问道:“为什么呢,小约翰?”这时小约翰低着头,可怜地说:“因为我,我实在喝不下去了。”接电话某甲给楼上的某乙打电话,打了半天没人接。甲把…  相似文献   

14.
<正>校园植物知多少“咦,这不是学校里的茶花吗?”“这是桂花,秋天开的时候特别香!”“这种长红果子的树不知道叫什么,它的叶子有刺。”…………安徽黄山市休宁县蓝田中心小学校园内,三年级科学课上,老师在播放课件,同学们议论纷纷。这个月,老师将带领大家深入认识校园植物。  相似文献   

15.
说起角,我们马上就会想到牛角、羊角、梅花鹿的角、犀牛的角……,很少有人会想到鸡角,因为见到鸡长角的人是比较少的。在广西的东北部的山区里,就生活着一种头上长“角”的鸡,当地群众称它们为“角鸡”。这种鸡属鸡形  相似文献   

16.
陈斌 《少儿科技》2023,(Z2):68-69
<正>震旦鸦雀是一种名字里就有中国味儿的鸟,因为“震旦”是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1872年,它的第一个标本采集于南京,从发现到如今满打满算只有151年。由于其数量稀少,人们也称它为“鸟中大熊猫”。和芦苇的缘分人们如果不注意看,八成会以为震旦鸦雀就是麻雀。它和麻雀大小差不多,黑色的眉纹从眼上延伸到后颈,  相似文献   

17.
1. 音乐老师叫管风琴。2. 健美老师叫陈亚玲。3. 锅炉热处理专业老师叫吴嫣梅。4. 我中学校医室有个校医名叫“段珍”,我们都不去她那打针。5. 我晓得一个人叫朱逸群,一个叫杨宜知。6. 我们高中有个老师叫殷根发 我们都叫他发根烟。7. 有个人叫秦寿生,不知道她父母是怎么想的。8. 初中一个女孩叫倪杨,小女孩身体不好,老是生病,每次班主任点名叫她,都是倪杨—倪杨,最后就干脆喊成“娘”了:“娘没来吗?娘又生病了吗?”9. 我一高中同学叫李宏志(现在在重庆)我一接他的电话,就说“啊,李宏志啊!单位的同事就立刻用一种惊诧的眼光看我,呵……10. …  相似文献   

18.
杨燕青 《青年科学》2009,(11):10-10
在上“电磁铁”这节课时,我先向同学们介绍了电磁铁的装置,然后便让同学们分组实验,来亲手做一做,看看大铁钉是不是能像磁铁一样吸起人头针。同学们马上就活动开了,不一会儿,同学们惊喜地发现他们做的电磁铁果真能吸起人头针了,“老师,我们组的电磁铁吸了5根大头针”,“老师,我们组吸了3根”,“我们组吸了6根”,“我们组2根”……  相似文献   

19.
住宿生活     
原本黑漆漆的宿舍,突然间亮了。“该起床了,别偷懒,快起来刷牙洗脸。”生活管理老师扯着嗓门大喊。但我赖在床上不想起来。“老师,头痛,今天请个假吧!”“轰……”老师的“老本行”又来了,实在是受不了,还是起来吧!再见了,周公大人!再见了,我亲爱的温暖被窝!“叠好被子,不然中午扣你们的分。”瞧!老师又拿出看家的本领,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下,我迅速叠好被子,抓起盆子,以光的速度来到洗衣台前。唉!真是出门不利,洗衣台早就站满了人,可怜我这瘦小的身躯想挤也挤不进去,只好耐心地等待。折腾了半天,终于可以重归教室。“你起来回答。”老师指着我…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娭毑”是汉语方言,它有两个意义:一是指称祖母;一是尊称老年妇女。综合各地汉语方言以及苗、瑶、畲、壮侗语的情况来看,“娭毑”有如下几种意义:称呼母亲;称呼祖母;称呼外祖母;对祖母辈的妇女的尊称;族人对外婆的尊称。“娭毑”主要在湘方言中使用;“(女哀)姐”主要在客家话中使用。就“娭毑”、“(女哀)姐”和“依呀”而言,至少可以说客家方言与湘方言、畲语、苗语、瑶语、壮侗语同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