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传统的化学动力学方法讨论了温度对絮凝过程的影响,测定了木质素溶液在不同温度时被聚氯化铝铁(PAFC)絮凝的絮凝沉降曲线,讨论了曲线上拐点的意义,并估算出该胶体溶液絮凝时的活化能,它相当于DLVO理论为胶体粒子间的势能能垒φm,实验得出φm≈16.5kT  相似文献   

2.
为了防止胶体迁移实验中产生胶体絮凝,以高岭土溶液胶体为例,利用NaCl对胶体溶液进行了处理,在对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稳定性进行验证后,通过一系列比对实验研究表明,利用NaCl处理胶体溶液可以有效地防止溶于水后的胶体产生絮凝,且NaCl处理后悬浊液粒径分布并不会因为时间延续和胶体溶液中NaCl的浓度变化而发生较大改变,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进一步分析表明胶体溶液的振荡、NaCl的漂洗等物理过程对悬浊液粒径分布的影响很小,利用NaCl处理胶体溶液是解决胶体絮凝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用阳离子聚电解质处理废弃钻井液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阳离子聚电解质为絮凝剂和硫酸铝为凝聚剂组成的复合絮凝剂,可以彻底破坏废弃钻井液的胶体体系,并使其固液分离。研究了阳离子聚电解质对废弃钻井液中悬浮颗粒表面电荷的中和作用以及对固相颗粒的絮凝方式。结果表明,大分子量的阳离子聚电解质的絮凝效果好于小分子量的絮凝效果;絮凝剂与凝聚剂加量的同步增加,可以加速固液分离,但不可过量,否则影响絮凝效率。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胶体化学研究简单分散体系的稳定、絮凝、沉淀或电泳等物理化学现象,而溶胶-凝胶化学则不同,溶胶本身包含“由溶液到胶体”的意思,即从单相的溶液体系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逐渐生成胶体粒子,从而形成胶体分散体系。如果化学反应持续进行,胶体粒子就会不断长大直至溶胶失去流动性形成凝胶。  相似文献   

5.
以阳离子聚电解质为絮凝剂和硫酸铝为凝聚剂组成的复合絮凝剂,可以彻底破坏废弃钻井液的胶体体系,并使其固液分离,研究了阳离子聚电解质对废弃钻井液中悬浮颗粒表面电荷的作用以及对固相颗粒的絮凝方式。结果表明,大分子量的阳离子聚电解质的絮凝效果好于小分子量的絮凝效果;絮凝剂与凝聚剂加量的同步增加,可以加速固液分离,但不可过量,否则影响絮凝效率。  相似文献   

6.
二次纤维造纸污水的絮凝-光催化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钛氧有机物水解法制备的TiO2胶体为絮凝剂和光催化剂,对二次纤维造纸厂的混合污水进行了胶体絮凝-光催化处理,并对絮凝机理以及光催化反应的最佳条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平均粒径为13.5nm的TiO2胶体粒子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在pH值为4、TiO2用量(纯TiO2质量分数)为0.025%的条件下对污水进行絮凝处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絮凝技术对L-脯氨酸发酵液进行了预处理,筛选得无机聚凝剂投加量为3.75%,有机絮凝剂量为5ppm,在pH为6.5,40℃下保温20分时絮凝效果最佳,能很好地改善过滤性能,提高发酵液的固液分离效果,并使树脂对L-脯氨酸的重量吸附容量增加40%。通过滤饼的重量比阻和溶液流动电位的测定分析,从理论上进一步证实了所筛选到的絮凝条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油田乳化液的水质特性,用电絮凝方法对配制的含油污水进行实验研究.首先分析极板间距、溶液初始pH值及NaCl含量对除油率的影响,确定实验参数.继而,实验研究电絮凝装置中竖直方向上典型的三层溶液,考察不同电流密度下除油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比较三层除油率的特性曲线.发现A层去除效果最快最好,B层比C层处理效果差.在电解前4min,电流密度为150A/m~2时,A层除油率占其总效率的96.05%.从平均成本和三层除油率综合判定,电解16min,电流密度在100A/m~2时,电絮凝装置中整体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研究细菌对二氧化硅胶体形成界面乳化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细菌浓度下,二氧化硅胶体形成稳定界面乳化物的生成率基本相同,并随体系中细菌浓度的增加,萃取分相过程中乳化液滴聚结速度逐渐加快。细菌表面—OH和—NH键破坏了二氧化硅胶体结构,使溶液中出现了Si—O—H基团。细菌在二氧化硅胶体表面吸附后液滴间由静电排斥能转变为吸引能,使形成乳化液滴聚结能垒降低,从而加快了乳化液滴的聚结速度。  相似文献   

10.
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过程中,核素在固液界面的吸附行为对核废物安全处置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高放废物处置场花岗岩裂隙填充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批实验和微观表征技术研究了复合胶体作用下Sr在花岗岩裂隙填充物中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腐殖酸胶体与针铁矿胶体结合成为有机–无机复合胶体的方式,主要依靠针铁矿胶体中所含羟基与腐殖酸胶体中所含羧基发生配位体交换反应,复合胶体以针铁矿胶体为主导,腐殖酸附着在针铁矿胶体表面;pH和固液比对复合胶体体系对Sr的吸附行为影响较大;通过改变溶液中Sr离子初始浓度进行等温吸附方程的拟合表明,该吸附体系的吸附为单层吸附且反应更快。结果可为放射性废物处理场中Sr的吸附行为提供科学规律认识。   相似文献   

11.
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研究了人工合成高聚物磺化聚丙烯酰胺(PAMS)在微细粒钛铁矿和长石上的吸附特性及它们的絮凝行为;用光电子能谱(ESCA)和分子轨道(MO)理论研究了絮凝剂PAMS与钛铁矿和长石的作用机理;并根据絮凝剂与矿物作用的差别进行了微细粒钛铁矿、钒钛磁铁矿、长石矿料的絮凝分离试验. PAMS在矿物表面上的吸附量与其平衡浓度有线性关系.吸附量随平衡浓度增加而增加.在钛铁矿上的吸附量及吸附量强度均比长石大.分子轨道理论分析和光电子能谱证实PAMS的磺酸基在钛铁矿表面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而在长石上是弱氢键作用. 采用一种新的工艺流程:选择性混合絮凝-磁选-超声波解絮凝-磁选可从含20.35%TiO_2及29.7%Fe的物料中选出钛铁矿精矿和钒钛磁矿精矿,品位分别为42.12%TiO_2,58.10%Fe;回收率相应为83%及90%.  相似文献   

12.
伍松  郑贤  赵鑫  李常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30):12874-12882
声场分离是实现声场精确重建的一种前处理技术。为改进双全息面分离声场技术采用的测点数目多、分离精度受两全息面之间距离影响等问题。提出一种等效源法的单全息面声场分离方法。利用空间变换的声全息技术识别出声源的大致位置,结合等效源法中声压和法向振速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声压和法向振速的分离公式。仿真分析了脉动球作为干扰源的分离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分离精度。可见该方法能在单测量面下实现多相干声源声场的有效分离。  相似文献   

13.
膨润土的纯化及脱水过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湿法对广西宁明膨润土矿进行提纯,分别考察膨润土原土的粒度、浆液的液固比、搅拌时间及沉降时间对提纯效果的影响,并对产品用酸性无机絮凝剂絮凝沉淀后,再以醇类进行脱水处理。结果表明:当膨润土原矿的粒度为75—85目,浆液的液固比为12,搅拌时间为80min,沉降时间为120min时,可将膨润土原矿中蒙脱石含量从60%提高到83%左右。纯化过程的絮凝沉淀,能有效地分离出膨润土胶体溶液中的大量水分,脱水后提纯土具有良好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14.
对离子交换法处理钨矿物原料苏打压煮的母液进行了全面研究,系统测定了不同树脂对WO及CO的吸附性能及两者的分离系数,查明了从上述溶液中吸附WO的最佳条件。在流速为2cm/min的条件下,对含WO327.04g/L,CO12.23g/L,Cl ̄-2g/L及少量P,As,Si杂质的模拟工业料液而言,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213吸附WO的交换容量达227.9mgWO3/g干树脂.最终解吸液成分符合制取高纯APT的要求,含CO的交后液可部分返回苏打压煮过程以回收Na2CO3。  相似文献   

15.
以重庆从四川省划出后,四川的行政区划及城市体系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为背景,阐述了新四川省城市体系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双面Patch近场声全息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将声场分离技术和Patch NAH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一种双面Patch NAH技术.该技术首先采用基于空间Fourier变换的双面声场分离技术清除全息面背向声源的干扰,再采用基于波数域外推的Patch NAH技术进行声源局部重建.由于综合了声场分离和Patch NAH的优点,所提出的双面Patch NAH技术可以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平板填砂物理模型,在初步探讨粘土胶(SMD)体系驱油机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粘土胶在不同渗透率模型中的渗流扩散规律,研究指出SMD体系驱油机理包括:大小孔道压力均衡机理、压力波动机理、乳化-携带机理等;SMD体系在多孔介质中运移时前缘呈扇形推进,扇形边缘出现SMD体系稀释和扩散带,在低渗透层中会产生周期性向前突进现象;粘土胶体系能有效改善油水流度比,扩大波及体积,尤其对中高渗透层的调驱效果。通过改变SMD体系配方,SMD体系可以适应不同渗透率的地层。  相似文献   

18.
液膜技术从海水中提取溴的分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导了利用液膜技术从海水中提取溴的研究.试验了表面活性剂含量、试剂比、油内比、油水比及海水中不同离子对提取溴的影响,找到了适当的分离参数.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讨论细微矿物颗粒的疏水絮凝行为及机理。对石英、菱锰矿、赤铁矿及金红石的实验研究表明,矿物润湿性的变化对矿粒悬浮液的分散稳定性有巨大影响。矿粒表面疏水化常与显著的絮凝现象伴生,这种絮凝现象无法用经典的DLVO理论解释。通过对石英-胺及菱锰矿-油酸体系疏水絮凝的理论探讨及势能计算,可以看出表面活性剂吸附而诱发的粒间疏水作用势能远远大干双电层作用或范德华作用势能,因此,疏水作用对此种絮凝行为具有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