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创新的秘诀之一,就是不同的理论需要不同的方法和智能。后现代地理学的问世也有它得以产生的知识背景和逻辑。在方法论上,主要表现为在批判现代地理学的基础上突出重构空间的辩证法;站在时间、空间和社会相统一的高度来构筑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创造和生产人文空间和社会空间。主张从多元空间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待地理学中的时间化和空间化;将空间理论与社会过程和人类作用重新连接。利用解构和重建的思维方式,解读世界新都市洛杉矶是如何从现代城市一步步演变为后现代城市的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9):115-120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日渐成为影响广泛的"新鲜"理论。然而ANT不过是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初级版,而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却是ANT的完整版。以"完整版ANT"理解马克思"社会理论",可形成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现代科学语境的解说;可以看清楚马克思如何将"人、物、实践"三者嵌入对"社会(行动者网络)"研究中;可以讲清楚马克思在理解"社会"的单元构成、存在属性、结构特征、系统功能、发展动力、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特点",更容易看清楚、说明白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重要论断,本文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切入点,对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进行了分析。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首先是一个地理学范畴,其次才是政治经济的范畴。由于地理环境与西方不同,东方社会具有特殊性,国土改造和环境改造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命运。改造东方国家的穷山恶水使"亚细亚生产方式"有了特定的涵义,它代表着中国科学技术的最大用力方向,是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文章将科学地理学、科学知识地理学、科学社会地理学、科学文化地理学等研究归结为"科学的地理研究",并接受利文斯通《将科学置于地方》的主张,在地方、区域、全球空间耦合的框架内重新评估了目前存在二元论倾向的科学的空间研究和科学的地方研究两种倾向,重新将科学的地理研究框架表达为:科学的空间研究、科学的区域研究、科学的地方研究;这一框架中的三项研究与科学社会学、科学的文化研究、科学知识社会学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基于将"地理"视为科学发生和运动的"媒介",科学的地理研究能够揭示出科学活动可以在地点/地方、区域、全球之间获得耦合,而不必是地方与全球之间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5.
社会空间辩证法的由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空间问题和"空间的生产"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持续研究的重点之一。社会空间辩证法是"空间的生产"理论的主要方法论。它产生于两重批判的基础之上:一是对传统容器空间观的批判,另一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忽视空间要素及其作用的批判。社会空间辩证法概念系通过列斐伏尔的奠基,哈维等人的发扬,最后由索加正式予以提出。  相似文献   

6.
正在信息科技领域中,cyber系列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早在2002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计算机名词》(第二版)中,就收录了cyberspace,中文定名为"信息空间",同时公布的还有其注释:"指从计算机网络可得到的全部信息资源。"同年公布的《地理信息系统名词》采纳了"信息空间"这一定名作为词条正称,同时将"赛博空间"作为词条"又称"。2006年公布的《地理学名词》,采纳了"信息空间"作为唯一定名,其释  相似文献   

7.
科学知识话语的空间转向与科学地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当今学术话语空间转向的背景下,分析了科学风格和科学现场空间化研究的情况,认为科学知识空间化导向的科学地理学研究相对于“普遍主义”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是一个进步,但因为它强调社会化的空间概念,所又有着强烈的否定科学理性的“特殊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术语》2014,(3):38-38
<正>在信息科技领域中,cyber系列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早在2002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计算机名词》(第二版)中,就收录了cyberspace,中文定名为"信息空间",同时公布的还有其注释:"指从计算机网络可得到的全部信息资源。"同年公布的《地理信息系统名词》采纳了"信息空间"这一定名作为词条正称,同时将"赛博空间"作为词条"又称"。2006年公布的《地理学名词》,采纳了"信息空间"作为唯一定名,其释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与怀特海立足现实世界分别构建了体现唯物史观的"社会共同体"和关照自然存在的"宇宙共同体"。二者共同体思想都是总体性辩证法、过程-关系思维和机体理论的表达,在新主体性原则下彰显了寻求和谐共生、生态正义等价值向度。同时依循各自的哲学观和理论旨趣,围绕实现"真正共同体""平和的共同体"文明目标,他们的共同体范畴在构成要素、终极形态、实现路径上又存在不可忽视的诸多差异。对上述两种共同体思想的共通性与殊异性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促进马克思和怀特海哲学的深层对话,也必将为探讨"两个共同体"思想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介绍了虚拟空间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空间形式、基本概念、主要范畴;论述了与虚拟空间紧密相关的一些重要特性:如虚拟性、虚构性、模拟性、想象性、构造性、主观性、赛博性、概念性、可航行性、无实体性、非现实性等基本特性。至于虚拟空间地理学所涉及的信息社会地理学问题,则着重讨论了虚拟空间对社会空间和物质关系发生的作用与影响,以及有关虚拟城市的建构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概念贯穿于其对级差地租的研究和资本主义农业的批判,福斯特主要从自然界内部、人与自然之间、社会内部三个方面对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进行阐释和重构,福斯特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是产生物质变换裂缝的根本原因,提出走向劳动者联合的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来解决社会的物质变换裂缝。福斯特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对我国的生态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空间研究,倾向于将空间视为一种"对象"。这种观念源自传统认识论对于空间属性的确认,即把空间看作绝对的、静止的几何学概念,或是某种先天纯粹的知觉形式,由此造成了空间阐释张力的严重不足。在列斐伏尔和福柯的空间思想引领之下,学界出现了"空间转向"之热潮,改变了研究者们对于空间的既往认识,其不再只是被动的研究对象,还可作为一种方法,成为认识问题的媒介与方式。这种空间方法论的创变,为研究界带来了极富革命性的启思。但就目前来说,空间方法论仍存有不少局限,这需要引起研究者们的及时关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概念贯穿于其对级差地租的研究和资本主义农业的批判,福斯特主要从自然界内部、人与自然之间、社会内部三个方面对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进行阐释和重构,福斯特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是产生物质变换裂缝的根本原因,提出走向劳动者联合的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来解决社会的物质变换裂缝。福斯特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对我国的生态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4):121-126
马克思不仅在多维综合的尺度上提出了三种自然(天然自然、人自身的自然和人化的社会自然)的理论,而且还论述了这三种自然间的全息统一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坚持了天然自然在本体论上的优先地位,而且还从自然主义的态度出发,提出了"以自然的名义"来表述自然的研究方法。在恩格斯的相关学说中还提出了十分丰富的自然生态学的观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学说中,他们的自然主义态度和社会实践观具有不容割裂的辩证统一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地理学在科学分类中的地位问题是我国地理学界在解放前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解放以后这一个问题没有能够得到正确的解决。资产阶级地理学家对地理学在科学分类中的地位问题作了许多错误的回答,例如,赫特纳认为地理学是研究空间的科学,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梳理当代空间观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曼纽尔·卡斯特流空间的概念、特征和基本结构,进而提出对信息时代空间观念的一些新的认识。在信息化时代,对空间的认识应该从物理视角向社会视角、关系视角和行动者网络视角转换。流空间作为一种交互网络化空间,具有快速交互性、非对称性、多维性、复杂网络性特征,由流要素、流载体、流节点和流支配系统四个部分组成,将在空间建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梳理当代空间观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曼纽尔·卡斯特流空间的概念、特征和基本结构,进而提出对信息时代空间观念的一些新的认识。在信息化时代,对空间的认识应该从物理视角向社会视角、关系视角和行动者网络视角转换。流空间作为一种交互网络化空间,具有快速交互性、非对称性、多维性、复杂网络性特征,由流要素、流载体、流节点和流支配系统四个部分组成,将在空间建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空间学说是整个理论哲学批判的奠基石。一般经验的可能性、综合先天命题学说的确立、知识构成的二分、现象和物自体的划界等,确切地表明了空间学说在康德理论哲学中的奠基作用。维也纳学派的领袖和理论奠基人莫里茨.石里克分别在"空间的观念性、嵌入和心理-物理问题"(1916)、"当代物理学中的空间与时间"(1917)两篇论文以及《自然哲学》、《普通认识论》、《论哲学的问题及其相互关联》等著作中,对康德的空间学说展开猛烈的批评,批评性的文字散布在从1910至1936年间的论文和著作中。石里克的这些批判性和建构性的论证,不仅瓦解了康德对空间-欧式几何、知识-直观的旧有教条,也提供了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新见解,是二十世纪知识理论研究和心灵哲学中值得重视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关于信息的表征,知觉符号理论不仅体现了具身认知的特点,而且强调空间经验在表征中的作用。然而,知觉符号理论既没能解释空间经验,其基于相似性和图解式概念的核心解释也不完善。大量相关研究在证实知觉符号理论合理性的同时,也证实了心理空间的存在。若将知觉符号置入心理空间的认知语境中,则不仅使该理论的表征相似性转向空间语境同一性,解答了一系列疑惑,而且借用心理空间的拓扑性,知觉表征也更加符合心理现实性。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的人本理想与休闲教育目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海春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2):95-97,120
我们对休闲教育目标的理解应该以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为理论原点.马克思的人本理论与历史上的人本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揭示出人的社会本质.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中蕴涵着深刻的人本内涵,凸现了人本理想.休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成为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