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思想实验在本质上究竟是什么?从思想实验与经验的关系着手展开分析,可以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有关思想实验与经验的关系的主张,在科学哲学史上存在着经验论与先验论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以纠缠实验为例,该实验先后经历了思想实验和物质实验两个阶段,表明以布朗和库恩为首的先验论主张存在问题,思想实验并非一种神秘的先验认知手段,因为它可以被转化为实际的经验操作。而经验论的主张与思想实验的实际较为符合,但其代表人物诺顿却因为坚持将思想实验重构为论据,而使思想实验远离了经验基础。索伦森的"思想实验就是实验"的主张,较为接近思想实验的本来面目。但由于他忽视了"无需操作"和"无法操作"之间的区别,因而未能完全认清思想实验的本质。只有那些由于"无法操作"而设置理想化条件的实验才是真正的思想实验。  相似文献   

2.
柯瓦雷的概念分析实质是对概念进行语境分析。本文对柯瓦雷的知识主体的语境和解释知识主体语境、科学思想及其相关思想语境、科学思想产生的相关因素语境进行分析,揭示了柯瓦雷思想中欧洲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两种哲学传统对他的科学史研究的影响,为当前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结合提供一种新视角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关于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关系,科学哲学家们大多是从科学史出发,讨论集中在科学史对科学哲学的意义上.本文立足于科学哲学,从科学哲学各个时期研究主题及问题的转换来分析科学哲学对科学史的意义.逻辑经验主义对知识的结构学分析,为科学历史的动态研究奠定了基础.历史主义学派以科学进步问题为核心的研究,提出了科学活动和科学成就的发展单元,关注理论之间的关系,倡导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联合.科学合理性的研究,为科学发展的历史提供了规范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思想广泛地体现在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大统一”理论尝试之中。研究系统地梳理了几类对于等效原理的争论。与通常实验不同的是,爱因斯坦电梯实验的实验对象与检测仪器分别对应着实验者自身及其具身认知,实验结果则反过来用于对实验环境自由下落状态与所处时空特征加以判定。从具身认知推理得到的局域等效原理在认识论意义上不是系统的,而被指责为机会主义的。有效的争论方式,应通过科学史的方法,将问题从思想渊源、推理方式、发现过程、解释与理解等维度加以分析。尽管具身认知是爱因斯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但它并不是导致等效原理被指责为机会主义的真正原因。人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标准不一,要求科学理论彻底避免机会主义倾向,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将“李约瑟难题”置于李约瑟科学史思想与科学史研究工作的背景下加以分析,可以认识到它的真正内涵是下述三个问题:1)什么因素是造成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科学超越?2)什么因素促成了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融合?;3)什么因素造成“融合”与“超越”之间的时间差?李约瑟着力解答了第1、第3两个问题,而忽视第2个问题,解答这一问题是“李约瑟难题”留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科学史研究中必须区分四对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术界在科学史研究中对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经验,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本质差异一直没有进行过严格区分和界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科学史研究的混乱局面,并直接削弱了科学史对科学研究的启示,借鉴和解释功能。因此,在科学史中我们应当注意区分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经验,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这四对范畴。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家试图“通过边缘来理解中心的缺失”,这种“他者的目光”,以及“离我远去”的态度,向我们展示了“文化的互为主体性”。科学被幻化成文化符号具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当我们走到主流科学体系之外,切换视角,努力做到站在他者的立场上看待他者的文化、以及作为一种亚文化的科学,的确可以悟出很多令人瞠目的事实。将人类学与科学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的学者展示了一种新工具、新方法,提供了考察科学的新角度、新视野。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进步问题的研究中,俄(苏)与西方在历史与逻辑两个路径上展开。西方科学哲学的研究主要是逻辑路径,经历了逻辑经验主义无历史存在的逻辑分析,批判理性主义远离历史的逻辑分析到社会历史学派以重建科学史为目的的逻辑分析三个时期。俄(苏)科学哲学的研究采取了历史的路径,其研究的特点是:以综合的社会历史分析为背景,以完整的历史分析为前提,以历史基础上的逻辑分析为目标。60年代,库恩等人尝试寻求逻辑之外的发展,向历史路径靠拢;80年代,俄(苏)学者注意到逻辑分析的长处。俄(苏)与西方的研究互补明显,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研究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科学史的研究忽略了计算机技术细节,根植于可计算理论的逻辑基础。可计算理论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基础核心,逻辑与工程技术的竞争与合作建构了计算机科学史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IUHPS)的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分会(DLMPS)于1987年8月17日—22日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八届国际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耸立在莫斯科大学主楼前面的两块大会标语牌分别用英、俄文写着“科学、人,人道主义”三个大字,鲜明地表现了大会的中心思想。出席这次大会的有几十个国家的近一千五百人。许多国家知名的逻辑学和科学哲学家参加了这次大会。  相似文献   

11.
《技术与时间》是斯蒂格勒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后期批判数字技术与“人类世”的思想基础。《技术与时间》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具有亲缘性。用“技术”取代“存在”彰显了斯蒂格勒的哲学旨趣,即把基础存在论奠基于技术存在论。首先,斯蒂格勒接受“在世存在”的主张,并将它解释为“在自身之外存在”;其次,与海德格尔通过“向死存在”回到本真性不同,斯蒂格勒拒绝本真性概念,主张技术构成此在;再次,这意味着此在是可被构成的,因而是未完成的,“亏欠”与爱比米修斯神话共同为此提供了根据;最后,技术构成此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代具性存在”,此在必须与技术共在,并通过技术而存在。  相似文献   

12.
自然对科学的场域开放指向科学之于研究对象的不变性反思,形成对物的实在性表征所关照的科学哲学的自然进路。于此,人性缺场,语意失范,科学被推向纯粹的自然秩序而获得背向自身存在的表观确定性。理论实体的意义消解和SSK的人类学转向超越“自然-社会”非对称性解释循环。科学转化为地方性语境中的实践要素集合,其结构序列和逻辑秩序朝向人与物和合的文化场域延展。至此,科学复归地方文化语境实现科学文化的一般性建构。文化之于“人”的本质规定折射出科学文化“求真”“崇善”“臻美”的价值诉求,人之为“人”的存在意义在科学文化中被重新理解和诠释。  相似文献   

13.
<正>感谢华杰提到了我2004年的文章《好的归科学,坏的归魔鬼》,让我意识到,这是我早年提出的一个不对称命题。这个不对称的命题来自一个追求对称的方法论原则:逻辑对称,概念一致。这是一面魔镜,能让缺省配置显形;也是一把利刃,能把缺省配置剥离出去,加以审视。此前,在1999年的《中国古代科学与先秦佛教思想》中,我用过这个刀法:如果我们不能把老庄的文字解释成先秦佛教思想,为什么我们可以从墨子中摘出只言片语,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对科学编史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系统阐述是历史主义学派的两大学术成就之一。其代表人物关于科学史层次划分的思想对科学编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它为探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内史与外史的关系创设了新的理论平台,而科学发展的合理性模型的构建为科学思想史研究提供了历史分析的基本工具。  相似文献   

15.
对范式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十一年前,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库恩以一本不到十三万字的小册子《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称《结构》)震动了整个西方科学哲学界。此后,又有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的学说与之相伴随,汇成了一股“历史主义”的潮流,猛烈地冲击着逻辑经验主义的堤坝。所谓“历史主义”学派,一般具有这样的共同点,着重探讨科学知识增长的规律;强调以科学史料为基础来考察科学哲学问题,而把传统的逻辑分析方法降到从属地位;坚持科学理论是有结构的韧性体系,科学知识的发展不是直线积累过程的观点。但是,这一学派内部的分歧也十分明显。举其要者,拉卡托斯就认为库恩强调的社会学、心理学因素应当被排除在科学哲学的研究范围之外;而费耶阿本德则责怪库恩把科学哲学的大门开得小了一点,未能让神话、宗教、政治等非理性的因素涌入这一领域。  相似文献   

16.
以“解释就是论证”为思想核心的享普尔模式,是科学哲学中第一个系统的关于解释问题的形式理论。它存在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最本质的是难于阻止无关项进入解释的问题。本指出,此一问题产生之根由在于严格的逻辑重建纲领,将解释与由普遍律导出被解释项等同。本概括了亨普尔模式中这一难题的三种解决方案,并分析了各方案本身所遇到的关键难题。  相似文献   

17.
知识生产形态初探--兼论科学史论与科学认识论的结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史是科学分识生产的历史,它离不开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影咱。同物质生产相对应,科学知识生产可分为采集型、模仿型和制造型三种形态。科学史(含学科史)由此表现采集、模仿和制造三个不同阶段的依次更替及其相互渗透和包容的过程。从这一视角研究科学史,突破了纯粹经验描述式或单一逻辑演绎式的科学史观,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科学史与科学认识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徜徉于人文与自然之间的科学史家与科学哲学家——福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20世纪著名人文学者,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的福柯实际上与科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有着独特而新颖的科学哲学问题和科学史思想,但是这些在福柯研究中未受到重视。更重要的是,福柯的这些思想对当下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本文试图阐述福柯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科学理论如何能够被我们判定其真或伪,成真的概率有多大,是科学哲学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当代英国哲学家理查德·斯温伯恩对科学理论的成真概率进行了逻辑演绎。他提出,科学理论的成真概率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经验成真概率;其二是先验成真概率。前者依靠科学理论的"解释力";后者则依靠科学理论预设条件的"简单性"。两者一并构成了我们判定科学理论成真概率的原理。斯温伯恩关于科学理论成真概率的原理不仅适用于非生命事件的解释领域,而且也适用于有生命的人格性事件的解释领域。  相似文献   

20.
在科学史上,“革命”一词最早出现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天体运行论》的拉丁文原名是De Revolutionibus,其中的revolutionibus一词原意指“运行”、“转动”。由于哥白尼学说一反以往的科学传统,掀起了科学史上的一场大革命,所以revolutionibus一词逐渐又具有了“革命”的新义。自那以来,“科学革命”便为科学史研究的一个课题。什么样的变化才构成一场科学革命?科学革命的本质和引起的后果是什么?很久以前,西方科学史家们主要持一种内史论观点,即认为科学革命是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逻辑结果,或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