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使真者与真理符合论共享相同的真理直觉,即实在是真理的本体论基础,这使一些学者认为使真者原则是符合论的一个版本。然而,不少使真者的拥趸反对将使真者原则纳入符合论的阵营中,他们提出了两类论证来辩护这一做法:其一,符合关系是对称关系,而使真关系是反对称的;其二,符合论是一种真理论,而使真者原则不能是真理论,否则会犯循环定义的谬误。通过分析这两类论证,可以表明它们不是判定性的,不仅如此,一个恰当的使真者定义能够使使真者原则成为符合论的一个版本。  相似文献   

2.
使真者理论是当代本体论讨论中的热门主题,但是传统上对使真关系的刻画面临相关性难题.为解决这一困难,许多哲学家试图用关涉性限制使真关系.这是使真者理论中最主流的路径之一,但它面临一个显著问题,即所有真理都需要使真者,但并非所有真理都具有存在的主题.本文尝试讨论三种对这一问题的可能回应,并论证这三种方案都无法使关涉性使真者...  相似文献   

3.
使真者理论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该理论主张,当真值载体为真的时候,在它之外,一定有某个事物使得它为真,而这个事物就是使真者。使真者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其提出动机包括证明某类实体存在、解决哲学问题、批评现象主义和行为主义。阿姆斯特朗、卡梅伦和阿赛都尝试在使真者理论范式下重新解读实在论,这引发了对实在论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如何解释否定,是真理理论中的一个难题。对工作于实在论背景下的真理理论来说,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在本体论中容纳否定事实。罗素以及近来代表性的使真者理论者都不能在坚持实在论的同时令人满意地解释否定。然而,通过适当地收缩实在论立场,转而采取视角主义的实在论,这个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这时,我们可以用不相容关系来解释否定,并能回应罗素对不相容论的批评。  相似文献   

5.
使真者理论是分析形而上学家解释真理问题的中心原则,它不仅为解释命题为何为真提供本体论地基,同时也对解决盖梯尔问题提供新思路。虽然使真者理论在当代分析哲学中是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但仍然有着深层问题,需要予以深入批评。这种批评的结果将导致,对使真者理论的理论内核进行改造,将事实视为认识论概念而非本体论概念,用事实建构论取代事实本体论,全面批判使真者理论。同时,事实建构论也为盖梯尔问题的解决提供更有效、合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莫尔纳问题使得否定真理以及相关主题再次成为了学界的争议焦点.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它并非一个全新的问题,罗素在逻辑原子主义时期就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尽管哲学家对莫尔纳问题从各个角度做出了回应,但是这些回应都有一些不足之处.从逻辑形式来看,否定真理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断言虚构或者主观创造的对象不存在的命题,另一类是断言某个...  相似文献   

7.
因果实现原则是心身因果关系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钟磊借助因果关系的干预主义理论表明因果实现原则并不成立。根据因果关系的干预主义理论,向上因果关系不符合缺席条件,而向下因果关系不符合出现条件,所以因果实现原则是错误的,进而因果排他性论证失效。本文所提出的殊型功能主义可以坚持在干预主义理论、心理多重可实现性成立的前提下,反驳钟磊的论证。此外,殊型功能主义可以衍推殊型同一论,并为非还原物理主义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8.
在罗尔斯的"原初立场"中,订约人被理想化地假定是人人健康,没有人患有疾病或会提前死亡,但是通过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我们可以扩展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使之能够解释避免健康不公平的道德重要性。同时,罗尔斯的"差异原则"又允许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因此,需要对可允许的健康不公平做出充分的解释,这样,我们就能说明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实现健康的公平。可见,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虽然不是为健康问题而设计的,但它却为我们判断何时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的分配是正义的提供了一个较为充分的理由,它使我们能以一种更为系统的方式来思考健康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奥斯汀言语行为论的当代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语言哲学的研究沿两条路径发展,一是语义学路径;一是语用学路径。在前一路径研究的哲学家们大多把兴趣集中在那类或真或假的陈述上,从而忽视了那类不必要么为真要么为假的语句——祈使句、感叹句和表达愿望的语句等。奥斯汀却在这类词句的研究中作出了新发现,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本文在阐释这一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这一理论的当代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因果关系通常被视为一种传递关系。近年来,哲学家们提出了两类典型的反例来挑战因果传递性原则。当前有代表性的三种解决方案,即相称性方案、面向性方案、对比主义方案,均能够恰当应对第一类反例,但却难以应对第二类反例。通过区分事件系统演化的缺省状态与偏离状态,可以构造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在此方案下,因果陈述中所隐含的对系统演化状态的索引化指称得以明晰化,从而可以看到,在两类反例中要么事实上存在因果传递性,要么表面的传递性失败其实源于对案例的不恰当表征。继而因果传递性原则得以捍卫。  相似文献   

11.
确证是当代知识论的核心概念,不同流派的确证理论并不等同于对“确证”本身的研究。传统知识论关注的核心是信念的确证,较少讨论命题的确证。主流观点认为,命题的确证是信念的确证的必要条件,前者具有优先性。反对主流观点的学者要么认为信念的确证具有优先性,要么认为二者在优先性问题上是相互交织的。修正主义的版本通过限定“合适的”基础关系来为主流观点提供辩护。文章主张,优先性争论的本质涉及到两类确证的定义问题,最终需要落脚到何种确证与知识相关这一问题。立足于一种修正版本立场,文章认为命题的确证具有优先性,命题的确证是信念的确证的必要条件,单纯的命题的确证不是知识,信念的确证与知识相关。  相似文献   

12.
对科学本质问题的理解,存在着内在论与外在论这间的争论,并持续了差不多一个世纪。本文试图通过建构的实在论来理解科学的本质问题。第一,建构的实在论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理论与实在、模型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似关系,这种相似关系符合建构实在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第三,世界是随着人类创造能力的进步而不断丰富起来的,这种特性既不符合实在论的理解,也不符合反实在论的理解。第四,建构的实在论充分地考虑到了认识论的“自然化”与“社会化” 合壁。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心灵哲学关于心物关系的讨论中,物理因果闭合性(任何具有原因的物理事件皆有其充足的物理原因)往往被视为一个教条性的原则。该原则之所以享有如此地位,是因为不少哲学家认为能量守恒定律为该原则提供了足够的支持,然而,通过严格检验按照这一思路提出的一些论证,发现情况并非如此。要从能量守恒定律导出物理因果闭合性,要么需要引入其他重要原则,要么需要调整此定律的适用范围,二者皆导致能量守恒定律失去确证作用。这一结论为物理因果闭合性的可接受性蒙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通过对陈独秀关于科学认识的论述,表明在中国近代科学认识观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符合论思想,这实质上是一种主观符合客观之真理论的方法论变种。它虽然在近代中国给科学认识带来了一种社会性效应,但同时使科学本身丧失了其应有的实验观察及其形而上之思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Q方法论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Q方法论(又称操作性的主观性)是由Stephenson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科学地研究“主观性”的心理学方法,在心理学界堪称一场令人措手不及的革命。其原则是对传统相关分析法的转变,即主要强调主观性与个别性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本文在简要介绍Q分类技术基本操作步骤的基础上,着重阐述Q方法论的这两个原则特点,并进一步将Q方法与等级量表、R方法进行比较。Q方法论在很多实践领域都有广泛用途,与心理学主要派别也有密切联系。如果这些理论流派能够充分吸收借鉴Q方法原则,则他们自身理论的发展也会从中获得裨益。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历光推没灭术意义探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古代历光推没灭术始创于后汉《四分历》以唐一行《大衍历》为界枳发为前后两期。其早期没灭相连构成恒气日名甲子序号的一种推导方法;其后期没灭分离,推没与推恒气日名相连,推灭则与推经朔日名相关。  相似文献   

17.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2):103-107
如何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到教育基本理论中,成为当前自然辩证法教育理论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之一。学术界对"自然规律客观性"的质疑和"建构性"的揭示,丰富了"自然规律"范畴的理论内涵,又存在片面凸显其主观性的倾向。自然辩证法教育应当以基本原理为基础,避免理论僵化和学术研究中的片面性,使学术成果按照特定思想逻辑原则合理地向基本理论转化。  相似文献   

18.
当前,人们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呈现出某种要么支持,要么反对的倾向,这种截然二分的态度实质上是认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外在于人的技术,其结果是唯一确定的。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不确定的,因为人工智能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外在的,而是相互构建和相互规定的,这种互动性是人工智能不确定性的根源,并且由于社会因素的融入和具体技术的语境性强化了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对人工智能不确定的治理需要遵循预防原则;对具体人工智能技术要进行评估,从技术层面、社会层面和全球层面进行治理,引导人工智能与人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延展心灵论题主张认知与心灵并非限定于头脑之内,而是延展到了世界之中。这一论题的根本争议在于如何界定认知的标志。围绕这一争议,出现了三种认知标志理论:亚当斯和相泽的非衍生内容理论、梅纳瑞的表征三元体理论和罗兰兹的认知所有权理论。本文发现,三种理论分别诉诸了三种原生意向性观念:内禀意向性、规范意向性和现象意向性,并将其作为认知的标志。然而,三种原初意向性要么不能说明规范性的来源,要么缺乏自然主义的根基,要么无法解释现象特征。为了对克服三种原生意向性的缺陷,并为延展心灵论题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本文基于生成主义的理论,倡议了一种生成意向性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在科学哲学家关于不充分决定性论题的一系列争论中,经验对等性被辩护者看作是一种支持性的基本论据。该论据包括两个前提(逻辑上不相容的两种理论在经验上对等、经验证据是唯一的认知限定),及从该前提到不充分决定性的推理。但这种经验对等性论据难以成立。首先,该论据第一前提的两种辩护并不可行,经验对等的概念也存在问题;其次,理论衍涵证据并非是证据支持理论的唯一方式,认知证据并非等同于经验证据。最后,我们无法从经验对等性推导出不充分决定性,诉诸理论德性可能是解决经验对等性困境的有效途径。因此,经验对等性难以成为不充分决定性的一种支持性的基本论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