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荷兰技术哲学推行理论与实践并行的研究策略,在一定意义上重新建构了技术哲学的研究问题、研究模式和研究策略。理论上,荷兰技术哲学以技术人工物的两重性框架为基础,建构起技术人工物哲学体系;实践上,荷兰技术哲学以技术人工物的设计与使用为前提,开启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相似文献   

2.
人工物的意向有"被指"和"能指"两种状态。前者涉及人工物的意向源及其变现问题,即人工物是人类意向的凝结物,其意向主要源于设计者和使用者,是设计者和使用者使其由虚在走向实在,由非存在走向存在。人工物的"被指"状态决定人工物的意向具有外生性。而现代人工智能的介入,使人工物的意向具有了内生性。但内生意向以外生意向作为基础。后者涉及人工物的意向功能问题,即当人工物被变现以后,它也必然会以上手状态而指向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践,从而进一步实现人改造自我、他我以及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技术人工物的两重性是指技术人工物具有功能和物理结构双重属性,其探究的是技术功能与物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技术功能与设计者、使用者的意向之间的联系;在技术人工物的两重性理论被提出后,它受到了米切姆等学者对其合法性的讨论;技术人工物两重性的划分及其所探讨的设计者与使用者的意向关系,开启了技术-伦理实践的征程,这促使荷兰学派基于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开始探求技术应用伦理这个课题。  相似文献   

4.
技术中介理论认为技术对人的感知和行为发挥着调节作用。维贝克在道德物化思想中进一步提出,技术人工物作为道德能动者,能够对人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道德意义上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从伦理实践进路来看,技术人工物的引导功能侧重于主体性的"个人-德性",有助于个人德性的塑造和养成;而规范功能侧重于主体间的"社会-秩序",强调社会公共空间中人的行为规范。尽管技术人工物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仍需理性对待其在伦理实践中的局限性。总之,道德物化从"后人类主义"的视角,提供了一种新的伦理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技术人工物能否作为道德行动体存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持肯定答案的观点较多关注技术人工物不断增强的社会角色,持否定答案的较多关注道德行动体的标准哲学概念及其既有定义、特征。回答该问题的关键在技术人工物是否满足道德行动体的必要条件。具有意向性和自主性是存在物成为道德行动体的必要条件。技术人工物基于技术功能和物理结构两重性之上的三元意向性、基于技术中介理论的差异自主性,使其满足了成为道德行动体的必要条件。在"人-技术"综合存在中只有技术人工物的自主性和道德敏感性强于人的时,它才作为道德行动体存在。技术人工物作为道德行动体存在,既扩展了技术设计者的伦理责任,又拓展了伦理学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6.
人工物研究中存在着三大关系问题: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的"过程黑箱"问题、人工物结构与功能对应关系的"逻辑鸿沟"问题、技术与经济结合关系的"两张皮"问题。而关系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价值问题的探讨。价值在哲学研究中被认为是主客体关系范畴的标志。人工物研究中三大关系问题的背后隐藏的是深刻的价值变化。由此,价值问题为解决人工物研究中三大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进路,成为值得继续深化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设计的哲学基础与意义——自然主义式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的本质是创造技术人工物,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问题就是设计的双重实现问题。以自然主义的方式考察人工物的双重属性,可以发现人工物的双重属性问题与心灵哲学的心身问题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达形式。设计研究的哲学基础与意义具有心灵哲学的性质。研究人类必须进行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8.
关于“技术人工物”本质规定性的探讨,历经了“二重性”“三重性”“意向性”和“系统性”等多个阶段。日益深入的研究,揭示出广义的“功能”“意向”或“合目的性”也是技术人工物的本质规定性。霾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地域性。城市霾是一种技术人工物,具体表现为:技术产物作为其主要来源;技术工具和方法作为其监测和检测手段以及分析方法;技术语言作为其表达方式,以及技术进步作为治理城市霾的主要力量。作为技术人工物的城市霾的资本化,是通过与之伴生的空气净化器这类技术人工物来间接实现的。人们对城市霾的“间接消费”反映出其消费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掩藏于这种片面性和局限性背后的生态危机和生活方式转变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技术人工物"的三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是人类创建人工自然的中介手段和过程,"技术人工物"是在技术过程和劳动过程中生成的.它具有三重属性:物理结构性,社会功能性,技术过程性.技术人工物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的三重属性来源于人类的存在方式,即人以改变自然创建人工自然的方式生存,而每一个具体的"技术人工物"的产生,又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自然"概念揭示出了作为内在本性的"自然".对"自然"的追问,可以把握"非自然性"的内涵."非自然性"表征的是远离自然的情况,即去"内在规范性"和"内在目的 性"的程度.荷兰学派的"结构——功能"双重性理论为我们分析技术人工物的"非自然性"提供了一条内在性路径.由此,可以通过分析技术人工物"结构"去"...  相似文献   

11.
可用性表征技术人工物在客观上与主体需求相符合程度,它经由三个阶段生成,促进技术人工物主客体的分化与联合。可用性以设计者的意向赋予人工物的潜在功能与使用者在操作中实际能发挥的功能两者间的比较为反馈,对技术人工物主客体互动关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鲍尔格曼在探寻解救现代生存危机的现实经验之路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焦点实践思想。首先,鲍尔格曼从海德格尔技术现象学的形而上学层面研究转向了经验层面研究,把对技术的研究从先验的领域拉到了现实的经验世界,为重新审视技术和探求解救生存危机的新道路创造了新途径。其次,他立足经验研究,从可经验的人工物出发,找到了现代技术的现象———设备,进而揭示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设备范式。范式的、经验的技术本质观为在现实中通过实践途径控制技术,解救生存危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再次,鲍尔格曼在海德格尔物的思想中看到了物的焦点力量,找到了在现实的经验世界解救生存危机的依靠力量,即物之存在的展现。最后,他提出依靠设备的对立物———物之存在的展现来克服设备范式,解救危机的焦点实践,开辟了解救现代生存危机的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13.
技术人工物在其价值的现实呈现中存在价值模糊现象,主要表现为价值认知的由自、价值抉择的偏狭以及价值敏感的冷漠三个方面。传统责任伦理在应对价值模糊带来的挑战时,往往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面临某些伦理责任危机,它们集中体现在技术价值共同体内部价值相关者的伦理责任失度,即设计者的价值知识责任失衡、决策者的价值权力责任失当以及使用者的价值反馈责任失位。对此,以一种新的视角为技术价值相关者构建具有道德合理性的技术价值责任思维范式,形塑以责任自觉为导向的技术价值至善态度,完成其在伦理责任层面社会意志与主观意志的内外协调统一,不失为超越技术人工物价值模糊所引发伦理责任危机的一种可能的思维进路。  相似文献   

14.
今日的物理学哲学,大多讨论和研究量子力学哲学问题,然而组成物理学哲学的还有许多其他议题与论旨。本文将以科学实践哲学作为视角,结合科学实验哲学的材料和观点,将讨论物理学实验与一般实验室研究中各类角色的作用,特别涉及如下问题:物理学实验研究中有何角色发挥作用,物理学实验对象的本体论问题,特别是物理学实验中的"自然物/人工物"的关系,物理学实验的认识论问题,实验和实验室可以产生"事物知识"。本文认为在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下,一切科学实验中的对象,都不是纯粹的自然物,而是具有创造特性的半人工物。本文也将指出,物理学在把天然世界改变为人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和影响,这种作用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物理学绝不是脱离社会的、纯粹研究自然的科学。  相似文献   

15.
关于直觉在哲学讨论中的论证效用的争论近年来开始进入到分析哲学学界的视野中。为此,嘉比林提出了"中心性论点",将这一争论作为一个严格的"元哲学"或方法论问题引入到哲学论域中。许多学者认为,在哲学讨论中作为证据的乃是直觉性命题,而非直觉状态本身,但克莱门哈贾则坚持认为直觉状态本身就已作为证据。尽管他的解释思路有力地拓展了中心性问题的理论空间,并为中心性问题的回答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解释可能,但其论证并不成功,他终究无法在此问题中弥合命题态度与命题之间的范畴类型间隙,故而也无法成功地为中心性论点做出辩护。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提出了信念、真和辩护三要素的知识定义,该定义无法将各种类型的技术知识纳入其中,且"三元论定义"的"葛梯尔问题"同样也存在技术知识之中。有效性是技术知识的主要特征,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以有效、信念和辩护为三要素的技术知识定义,使各类型的技术知识都统一在这定义之下。技术知识在人的技术实践下,以成功物化为技术人工物作为标准为其有效性提供辩护,且可通过人们的使用进一步检验技术人工物是否有用。对技术知识的定义及"葛梯尔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促进了对技术知识的认识论探讨,而且丰富了技术知识与技术认识论的关系内涵。  相似文献   

17.
荷兰学派从工程设计的视角出发认为技术哲学中存在"物理建构"与"社会建构"的逻辑鸿沟,并提出实践性推理是解决二者一致性问题最有价值的途径。而从广义设计的视角来看,这一逻辑鸿沟非但不是设计哲学面临的难问题,反而是设计实践这一交互行为存在的基础。工程设计中存在"结构-功能"二重性,非工程设计中存在"意义-功能"二重性,广义设计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结构-功能-意义"三重性。三重属性之间的交互过程模式揭示出设计的结果是一类特殊现象,而设计的过程才是一般现象。设计哲学应当把设计人工物看成持续创造与不断运行的体系,不应当把设计人工物看成完成的、静态的产品。  相似文献   

18.
分析技术哲学进路由于难以充分描述技术物的"结构-功能"关系,成为在本体论上、继而延伸到伦理学领域的"难问题"。之所以是难以消解的,其原因在于两种"经验转向"的相互割裂。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进路为消解这一"难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和解决思路。一方面,梅洛-庞蒂对身体结构的现象学分析使身体的"结构-功能"获得了稳定的一致性,技术物的"结构-功能"可看作是身体"结构-功能"的延伸;另一方面,技术物所"具有"的道德恰恰是由身体意向性所赋予的,对技术物道德地位的讨论因而不能脱离具体的身体知觉情境。身体现象学进路不仅有助于厘清分析技术哲学的"难问题",而且也有助于弥合两种"经验转向"。  相似文献   

19.
技术与技术教育关系密切。但直至现在,技术仍被视为人们手中的中性工具,或者至多不过是科学发现的应用,技术本身所蕴含的育德、益智、审美等教育价值被遮蔽或丧失。因而对技术内涵的深度揭示将开启技术教育圆融自足的可能进路。基于米切姆对技术作为人工物、技术作为知识、技术作为过程、技术作为意志这一技术概念框架的构建,可以开掘出当代技术教育的四种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20.
"非自然性"(去自然化程度)表征着技术人工物的本质属性,反映着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身份,因而构成了技术人工物之间的本体论差异。技术人工物的环境影响与其本体论状况具有相关性,即"非自然性"的高低决定了其环境风险的大小。因此,对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追问,即"非自然性"分析,可以找到其外在环境影响的内部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