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技治主义辩护关涉技治主义与工业社会的关系、技治主义过时论的批判、技治主义与民主的关系,以及技治主义在后现代重建新的公共秩序的可能性等问题。技治主义不是以工业社会为条件的政治思想,它是人们基于技术化社会进程的不可逆性,对于理性化社会中科学技术、可靠性、高效率的意义和本体地位的哲学概括。时下流行的技治主义过时论未能切中技治主义的哲学前提和合法性基础。技治主义不仅不与民主相矛盾,而且是经由社会的工业化民主自身实现的一种新范式。面对后现代的公共舆论,技治主义可以通过民主机制的转变与公共领域的转型重塑后现代公共领域,重建一种后现代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2.
芬伯格对技治主义的批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研究技治主义的新样本,对于技治主义研究很有启发意义。他主要从民主社会主义立场批评技治主义,提出重构技术代码和现代性的方案,以解决技治主义流行导致的问题。他是一个更为乐观和建设性的反技治主义者,但其观点也有明显的缺陷。对技治主义的研究必须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反地球工程与地球工程几乎同时出现。地球工程反对者认为地球工程体现了过分乐观的技治主义自负,忽视了人的适应性后果,提供了可怕的"虚假安全感"。他们担忧地球工程将重燃技治主义野心,并强化权威的力量。反地球工程立场体现了两类"人类世"叙事的分歧,它更需要基于技术——社会视角的讨论,并跳出技治主义伤害民主的陈旧批评。  相似文献   

4.
技科学通常是指一种关于科学和技术之间相互缠绕关系的思维方式。近年来,人们开始从技科学视角去考察科学史。哈伍德《论技科学的起源》一文中的布尔迪厄式社会学分析属于人类主义解释,而皮克林SDST一文中的"去中心化的社会学"分析则属于后人类主义解释。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偏重于社会维度解释,物质维度被忽视或不过是看作是知识生产的因果输入的共同来源,是技科学解释中的"外在因素";而后者突出了一种积极主动的物质维度,消解了"核心作用"和"主要原因"重要性在历史叙述中的作用,认为物质、社会和概念三个维度都是技科学史学解释中的缺一不可的"内在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技术与社会的整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与科学相比较,技术的历史更为久远,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更为直接、深刻,而且对技术的历史学和哲学考察都已形成自己的传统,但它的社会学研究远不如科学社会学。默顿的《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贝尔纳的《十九世纪科学与工业》都涉及某些技术领域的兴起和繁荣,他们指出,技术的进步得益于人们对科学兴趣的增长和社会对新科学学科形成的推动,因而社会因素既影响科学的发展,也影响技术的发展。本世纪30年代起,在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交互作用的论述中,开始强调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科学的社会功能》、《历史上的科学》开创这种倾向的先风,许许多多著述顺着这样的方向涌现出来;当代一些学者更把它椎向极端,他们的观点明确地表达了现代科学技术决定论和技治主  相似文献   

6.
在常规科学"解难题"的实践中,公众因专业知识的规范性承诺和前提性预设而被有效地排除在科学共同体之外,"技治主义"的内部决策模式也因此而占据科学决策的主导地位。然而,当科学进入"后常规"时代,伴随着"不确定性"和"决策风险"的日益增长,"常规科学"的解题策略已不足以应对社会情境中的科学政策争端。作为对"棘手问题"的一种回应,"后常规科学"兴起了。"扩大的同行共同体"和"扩大的事实"的新范式要求科学决策应该重新开放认知承诺,在开放的、多元参与的情境中实现公众智慧与专家知识的共同磋商。这是专业知识民主化的过程,也是风险评估与科学治理的新典范。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民主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传统科学哲学和科学实践经验表明科学与民主之间存在明显的张力,但这种张力并未彻底阻止民主对科学的介入。当代STS和SSK的研究可以成为民主介入科学的敲门砖,对技治主义的批判进一步引发了学界对科学民主化的研究热情。科学民主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科学民主化的论证、对科学知识生产民主特征的表述,以及对科学决策民主化的相关研究。科学民主化研究有三重实践意义:推动两大文化群体相互交流、维护科学知识生产正义和防范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形成强关联。  相似文献   

8.
在借鉴“常人方法论”社会生成性等观点的基础上,在案例深描的过程中提出,ANT作为动员盟友的资本化铭写,技科学在简化和操控世界的过程中联结并置换了人类和非人类的异质性行动者。基于此,ANT提供了审视科学与社会相互建构的这一世界图景,从而启迪人们在本体论层面将身处的世界视为纷繁复杂且不断重构的“科技社会系统”。ANT“互构论”世界图景的呈现,得益于其自身中隐含的“组合方法”——推行“新规范主义、关系主义、实践生成主义、人文主义”等方法论准则。尽管ANT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方法,但是目前也不应推行“征服世界”这一学科帝国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9.
“技性科学”这个新词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学研究的新特色。它是科学观的一次转向,形成了技性科学观。技性科学观告诉人们,进入现代以来,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和发现都依赖于技术的发展,科学与技术越来越不可分离;而现代技术又都是“社会性技术”,所有技术都与社会紧密相连,技术以社会技术系统的面貌呈现出来。技性科学观给科学技术政策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关注科学技术创新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科学技术体系命运的社会因素,充分认识人文社会科学在技术形塑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影响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科学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科学的发民历程,即是西方近代科学向中国移植的历程。由于这一过程遭逢中华帝国衰落和西方列强侵扰的特殊遇境,中国近代社会对科学的价值认同历经了从“夷技”到“长技”再到“科学万能主义”的渐进曲折的变化过程,并因此形成了一种别扭的二元基本架构的非理性科学价值观。这一价值体系不仅影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而且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建设也产生了某种误导。确立一个适于现代科学和技术健康发展的科学价值观已成为“  相似文献   

11.
当代科学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技性科学的时代已经到来。科学与社会需要形成新的契约关系:社会应当给予科学活动更加全面的支持,科学共同体应当给予社会负责任的研究成果,科学成果及其应用的评价应该由扩展的科学—社会共同体来完成。默顿规范对于科学工作者的崇高的精神追求仍有积极意义,但它未涉及扩大的科学—社会共同体以及知识产权等问题,具有时代的局限性;爱丁堡学派利益分析纲领对科学研究活动的描述性分析坠入了相对主义的陷阱,无法为技性科学活动提供合理的规范;只有实现理想主义科学观和功利主义科学观的有机整合,才能为技性科学发展的社会规范重建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适应技性科学发展的社会规范应当包含反思性、创新性、民主性和道德性等四方面内容,它不仅仅是对科学家的个人道德自律和伦理约束,而且应当成为扩大的科学—社会共同体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2.
道家科技观随着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的兴起,越来越引起学人的再估价。道家“重技轻器”的思想充分关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朴散为器”的思想呼吁人们在器具的使用上应适可而止;“道进乎技”的思想全面考虑了技术实践对个体、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坚持以实现“养生”为根本目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注重对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自然状态的维护,以“自然”作为包括科技活动在内的一切行为的准则,从而有助于保护生态。此外,道家认为化解自然、科技与人之间冲突的关键在于培育“真人”。因此我们认为道家的科技观对于当今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争以及科技异化的理解与把握,都可以提供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算法伦理问题直接产生于算法设计实践,而算法设计的伦理问题源自不同算法设计者的伦理立场,是现实世界与技术界互动交融的结果。根据算法设计主体的差异化价值取向,可将相关伦理立场分为功利论、契约论、义务论、德性论等四大类型。算法设计的四种伦理立场在治理中极易导致四种特性鲜明的伦理倾向,即功利论下技治主义的弱正义性、契约论下规则主义的强形式公正性、义务论下规范主义的弱目的性以及德性论下自律主义的不可控性。算法设计的伦理治理应以构建负责人的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网络为指引,在实践中要遵守算法向善的基本价值立场,坚持公共善的核心伦理导向和负责人的可持续发展观,实现算法设计道德化的全流程覆盖并完善相关伦理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科学乌托邦主义是自近代科学独立发展以来萌发和植根于人类文化当中的一种哲学社会思潮,但是在人类思想史中其实早有理论渊源。综合众多学者不同视角、不同态度倾向的界定,科学乌托邦主义可以从广义、中义和狭义三个层面来理解。但中层意义的科学乌托邦主义才是真正与近代科学相生相伴并且深刻影响人类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一种哲学社会思潮,它主张以科技理性为范式主导和规约人类未来,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物质富足、秩序合理、自由正义与社会和谐的人类乌托邦梦想。  相似文献   

15.
清教主义与近代科学的制度化──默顿论题及其争论和意义林聚任在罗伯特·K.默顿的重要论著《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问世50周年之际,西方学术界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并发表了大量专题讨论文章。①五十年来,默顿所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了英国近代科学的制...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主义的实质及其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主义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本文在梳理科学主义的各种不同定义的基础上,挖掘科学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本体论的自然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主义、方法论的还原主义和价值论的扩张主义;探讨科学中的科学主义——各种各样的科学决定论,哲学中的科学主义——科学经验主义和物理主义以及社会中的科学主义——国家科学主义等,试图揭示它们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一、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 "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是一个文学化的命题,它切中的是包括科技价值论在内的科技社会学基本内涵,存在于科学与反科学观点两极对立的语境中.我们在命题时把"科学"和"技术"分开来,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就反科学主义思潮所指责而言,技术之罪甚于科学.但我们现在是在研究二者是天使还是魔鬼的问题,"科学"和"技术"内部的五十步与百步之差显得很不重要.这样,我们讨论的问题就是:"科技"--"科学和技术"--而不是"科学"和"技术"--的社会评价问题,亦即科技价值论.  相似文献   

18.
1942年,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针对纳粹德国出现的"科学政治化"运动对科学自主性所造成的危害提出四条"科学规范",即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理性的怀疑主义,意在防止和抑制特定的社会因素对科学活动的干扰和侵蚀,"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促进科学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或者说,世间的一切归根到底是物质的.在人类思想史上,唯物主义具有悠久的传统,在近代更是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被认为是与近代科学最为契合的世界观.然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使得传统唯物主义思想的一些基本要素和表述形式显得落伍和简陋,当代唯物主义者倾向于采用“物理主义”来替换“唯物主义”.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物理主义已成为当今占据统治地位的科学世界观.本文探讨导致物理主义兴起的一些哲学思想方面的原因,并分析物理主义能否有助于克服传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信息主义”的原初含义是描述当代社会的技术特征的,但由于各个学术领域中研究方法和观察视野上普遍存在的“信息转向”,无疑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去分析人类认识成果中的新特点。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中也兴起了一种信息主义的趋向。一方面,这种趋向来自于科学哲学所反思的对象——科学研究中信息主义的兴起。另一方面,科学哲学内部自从“语言学转向”和“语言主义”兴起后,也表现出走向信息主义的趋向。从这样一种视域去重新审视科学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可以启发我们获得新的认识,开阔科学哲学反思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