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哲学视域内的生态价值与人类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把价值视为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是失之偏颇的。这是造成只重视主体价值,忽视生态价值的重要原因。只有把价值视为是主体与客体的互益性关系,才能在强调主体价值的同时重视生态价值。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具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全球生态危机迫切需要自觉协调好当代人的价值与下代人的价值,局部价值与人类整体价值的关系,开创主体与客体互益,发展与环境双赢,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生态文明道路。  相似文献   

2.
论自然的价值及其主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傅华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22(3):29-34,13
“自然价值”是反映、概括和表述人与自然的一种特定的实践-认识关系的哲学范畴,其主体必定是人,只能是人;依据人的需要,自然具有四种价值:资源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和生态价值;人类作为自然价值的主体,不仅是自然的资源的开发者和享受者,而且是自然生态进化的保护者和引导者。离开人类主体的需要去讨论自然价值,是对“自然价值”的曲解和误用,依据这样的概念和范畴所建构起来的所谓“生态伦理学”,其科学性是令  相似文献   

3.
科学数据共享法规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通过法理分析 ,探讨科学数据共享法规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工作思路 ,提出了科学数据共享过程中需要法律调整的 4个关键问题 ,即 :从法律上协调科学数据同时作为社会公有物品和市场商品两者之间的关系 ;协调和界定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和社会公共功能范围 ;确定和调整共享过程中当事各方之间、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从法律上确立科学数据共享技术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当前价值研究在"元价值理论"与"商品价值理论"、"价值链与价值网理论"之间存在一个学术研究的结构洞,即一般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割裂。产业视域从产业化过程的中观层面来审视价值关系的统一。产业视域下,价值是人工物客体在产业化进程中与主体需求之间动态的匹配关系,既受到主体的建构作用,也受到产业生态的生成作用,随人工物的产业化进程而不断被建构和生成,体现出技术进步与社会需求的互动关系。建构与生成体现出人工物价值的过程性、系统性和生长性特征。最后,以飞机为案例分析人工物的价值生成与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通讯》开设“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讨论专栏后,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再度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笔者阅读该专栏文章受益匪浅。但同时也感到理清某些基本观念的重要性。当然,理清了科学与价值关系的某些基本思想,自然也就从一定侧面回答了“科学和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科学观是在实践基础上建构而成的,因而实践性一直贯穿其科学理论建构的始终。本文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主要的分析文本,从马克思科学观的存在论基础、生成论基础以及价值论基础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力图全面论证实践在马克思科学观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软件开发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智力活动过程,还内涵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因素。有实用性和抽象性的结合、文化性与科学性的融通等人文价值特征;有相对性综合、大众文化构件、人文内涵建构等人文价值原则;从支持系统上看,在开发目的上、开发方法上、开发需求分析上突显人文价值的底蕴。  相似文献   

8.
对“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这一问题的探讨,实质上是对科学和技术的价值的探讨。关于科学和技术的价值问题,理论界提出了“科技负载价值”、“科技与价值无涉”、“科技价值中立”和“技术负载价值而科学与价值无涉”等各种不同的观点。在此,我们不想对这些观点进行具体的评价,而是想换一个角度即从劳动价值论视域对科学的价值进行解读。从劳动价值论的视域来审视,科学不是“魔鬼”但却是“魔鬼般”地负载着人类科学劳动创造的价值,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价值库”,因此科学所形成的“价值库”即“科学价值库”,是“魔鬼般的价值库”。  相似文献   

9.
“科学价值”与“科学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含义。后者是一个以科学为价值客体的概念,指“科学(对于人和社会来说)有什么意义,它包含了科学的多种可能的价值系列或集合。“科学价值”则相反,它是一个以科学为主体的概念,是以科学的需要和尺度为标准所作的价值判断,其确切涵义应该解释为“对于科学的价值”或“在科学上的价值”,即(包括人和社会的活动在内)任何事物“对于科学来说的价值”或“在科学上的价值”,即(包括人和社会的活动在内)任何事物“对于科学来说有什么意义”,它们“是否适合于科学的尺度、满足科学的需要、为科学服务”。  相似文献   

10.
科学表征从图像的角度看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语言表征,另一种是视觉化表征。前者存在脱离实践情景的问题,而后者存在缺失主体性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反映在成像技术中,就构成了科学图像的表征问题。因此可以从实践优位的角度对两者进行整合,提出科学图像的实践表征路径,即要把表征理解为实践。通过第一人称优先性、具身的想象力来反思语言化的表征,尝试用价值移情和具身实在论的方式,把表征主体重新带入实践情景中。  相似文献   

11.
论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在回顾科学史引入科学教育的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文章认为,科学史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科学史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史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科学史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向来是科学哲学热议的问题,因为它促进了科学哲学中最富活力的讨论。19世纪科学与价值的分离,表现在三方面:科学发展的专业化倾向,这是促使价值从科学中分离出去的强有力因素;社会科学中的价值中性运动,提供了有利于科学与价值分离的观念形态和思想氛围;蔓延于19世纪的实证论思潮是对以往空泛、浮夸的观念和假设的总清算,尤其那些被看做科学进步障碍的事物。如果说在以往,价值多少在科学中留有余地,那么在19世纪,在上述几种思潮的推动下,科学与价值开始了更为彻底和激进的分离。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本文抛开哲学层面的一般争论,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近代科学革命时期科学与价值关系进行了精细的梳理和评论.从中不难看出,在近代科学刚刚诞生时期科学发展的特点、科学的地位以及科学与其他文化要素之间微妙的变化,这对于我们透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以来,范式(paradigm)开始广泛应用于哲学社会科学中,用以指称科学共同体中的观点、视角和概念系统。该术语由美国学者库恩(Kuhn)率先提出,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理论阐释力。范式融入人文科学研究后发挥了超强的阐释力。俄罗斯术语学在科学中的地位经历了漫长演变,其间关于术语的性质、研究和分析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自身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多重范式,从历史比较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认知主义。这些范式不断更迭又交相互动,使得俄罗斯术语学在理论革新和实践应用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认知术语学研究不同话语中术语的生成、发展及功用,助力支撑学科术语系的结构化建构研究,旨在确立术语系的建构规则,揭示认知模型下科学语言体系的形成途径,形成了从认知语言学、称名学视角分析和描写术语的概念路径。  相似文献   

15.
工程方法论是工程哲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深入阐释方法和工程方法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是工程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应该从四个基本关系中阐释和说明方法的基本性质、功能和意义:方法和主体的关系;方法和目的的关系;方法和结果的关系;方法和理论的关系。而工程方法又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工程方法的整体结构中包括硬件、软件和斡件;工程方法以创造和提高功效(效力、效率、效益)为基本目的和基本标准;现代工程技术方法的高度专业化特征使得其行动主体常常需要有"专业资质"。  相似文献   

16.
儒学与科学的相容与相斥之争直接关系到儒学的现代命运,关系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合法性和怎样弘扬传统文化的问题,因而亟待予以澄清。从理论上看,儒学与科学的关系是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儒学价值与科学真理终极目的的一致、精神气质的相通、思维方式的互补和社会功能的共济等,共同决定了儒学与科学具有根本上的相容性。从宏观历史角度看,儒学不仅与中国古代科学相容,而且与近代科学也一直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从微观历史角度看,作为儒学核心概念的"格物致知"发生过两次重大转向,经历了一个其认知含义不断扩大,最终与科学融为一体的过程。格物致知与科学根本上的相容性,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儒学自身是具有与科学根本相容的基因的。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指出了过去人们在科学与宗教关系认识上的简单化,提出了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三个层次(即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观点;确认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理解既要坚持科学在人类文明中的基础地位,又要强调人的文化本质及人的文化世界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8.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对立及其功能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宗教和科学关系在现象层面表现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没有一个恒定的模式。从本质上看,宗教和科学则存在世界现和方法论的对立。宗教神学本质上是以信仰超自然方量为核心的信仰主义体系,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归结为神的意志和表现,而近代以来的实证科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中断了自然和上帝之间的传统联系,只要科学继续沿着这一道路走下去,那么,宗教与科学之间就会存在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鸿沟。但是,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对立,只是就学科之间的关系而作的形式逻辑判断,并非对人所作的价值判断。人是决定宗教价值和科学的价值的主体和关键。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设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从认识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方面,我们将发现宗教和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人的客观需要的两种相互补充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9.
科学数据共享标准体系框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科学数据共享的内涵 科学数据共享,旨在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从国家宏观层次上营造一种科学数据共享氛围,使政府部门、科技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可以广泛、有效、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科学数据,对科学数据进行有序管理,实现科学数据拥有者为政府部门和广  相似文献   

20.
美国科学数据共享政策考察报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推进我国科学数据共享工作的J顺利进行,科技部于2001年设立了我国科学数据共享立法的前期研究和美国科学数据共享政策研究的软课题项目,并于2002年上半年组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孙枢院士为团长、科技部基础司张先恩司长为副团长的中国科学数据共享政策美国考察团。科技部基础司郭增艳调研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闯研究员参加了该考察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