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科学事实的解释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事实是一种解释。这个命题确认了科学事实是事实性与解释性的辩证统一:“事实性”表征着科学事实的价值和地位,“解释性”则蕴含着科学事实的可能性条件。它发展了科学事实的“理论渗透说”,并能对人们理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科学哲学与哲学解释学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面向生活现实的多元化技术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哲学研究应该面向并改造人的技术化生存状态,而不应该成为单纯的解释性知识,因此整个技术哲学研究必须面向归还于生活的真实而具体的技术,面向作为整个技术哲学研究根基的人的技术化生活现实而不应迷失于某个抽象规定的角度。而打破范式化倾向,走多元化的技术哲学研究之路,是实现技术哲学研究上述旨归的惟一道路。  相似文献   

3.
设计的哲学基础与意义——自然主义式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的本质是创造技术人工物,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问题就是设计的双重实现问题。以自然主义的方式考察人工物的双重属性,可以发现人工物的双重属性问题与心灵哲学的心身问题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达形式。设计研究的哲学基础与意义具有心灵哲学的性质。研究人类必须进行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4.
谢弗在最近的研究中试图论证心灵哲学中经典的解释鸿沟与不同层次的实在之间跨层认知的不透明性是同一问题。他认为可以通过底定的形而上学律则来弥合所有的鸿沟。我们将反驳谢弗的论点并进一步辩护意识解释鸿沟问题的特殊性。最后我们认为,真正解开意识的解释鸿沟难题需要包含回答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两类问题的解释性知识。  相似文献   

5.
德雷福斯曾经提出:人工智能的问题既有科技属性,更有哲学属性。因为全部人工智能工作都依赖一个哲学假设:即人类世界是由可清晰表征的始基构成的,而智能就在某种独立的清晰元素之中。但从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哲学来看,上述理性主义假设是不能成立的。德雷福斯就以现象学为基础来构建他的人工智能批判。近年来,深度学习算法大放异彩,而人工智能似乎已经完全克服了德雷福斯曾经提出的哲学批判。然而,在深入探查近些年来的人工智能工作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进路的确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它依旧没有放弃人工智能表征主义进路的哲学假设,因而仍然无法摆脱德雷福斯的哲学批判。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必要重提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海德格尔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些混乱的认识,更准确地把握科学的本质并确立哲学在技术时代的走势。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技术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地改变着人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如何看待技术的本质。已经成为当代哲学家进行哲学思考所不能回避的问题。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颇具启示性的结论:技术是天道的展现。我们发现这个观点与庄子的技术观很相似。本文将就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籍此为当代关于技术本质的哲学研究探索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畏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2):30-33,22
虽然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哲学有着共同的问题域,即科学的本质问题,却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科学哲学的发展呈现出方法和理论的相对自足性,直到最近兴起的科学与技术研究才考虑科学的社会发展道路。而社会科学哲学则以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为对立两极来构筑自己的发展道路。批判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为二者的发展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平台。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及整个生物圈的共同命运。环境哲学建立在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之上,可视为哲学思考革命式的转变。"非人类中心主义"试图以否定"人类中心"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支撑。然而,"人类中心立场"具有稳固的哲学思想基础和存在的必要性。不管是在认识论还是价值论上,"人类中心立场"与环境哲学的根本理念并不矛盾,而恰恰是建构环境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可以通过强调代际伦理、全面理解"人的本质"建构"以人为本"的环境哲学。  相似文献   

10.
生物学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中叶以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生物学哲学不断走向成熟并在新世纪出现繁荣,主要表现在:生物学哲学的著作大量涌现,论文的数量也不断增多,越来越多专业生物学哲学家走上学术舞台,研究的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也在加强。生物学哲学的研究路径有三种方式:用生物学成果解决一般哲学问题,用生物学成果解决一般科学哲学问题,以及用逻辑和哲学分析和思辨的方法解决生物学中的概念和理论难题。近年来,生物学哲学争论的主要问题包括自主论和分支论的争论、功能解释和目的论解释在生物学中的合理性、物种的本质、自然选择的单位、小进化和大进化的关系、进化发育生物学对进化论的挑战、人的心灵的主要特征是否是在石器时代形成、文化进化等等。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与意向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向性因其刻画了人类智能的本质特性,而成为人工智能最关注的哲学问题之一。本文在简述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工智能采取还原与模仿立场时意向性所处的地位。进而指出意向性深刻的理论内涵有可成为人工智能的丰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文献再挖掘,可见具有19世纪哲学视域的马克思,是要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研究去解决被当时流行哲学所遮蔽的问题,去挖掘黑格尔哲学的根性"问题"。马克思由此看清:希腊哲学精神及其生命力、神学化的理智对哲学的态度、哲学的实践转向、人类知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问题、科学的可靠性和科学对象的真实性问题、自然哲学中辩证法问题。面对马克思的收获,不仅可看见马克思"新自然哲学"的缘起,看到其中包含SSK等现代哲学"特色"思想,还可见有许多"仍被埋没"的启示:如对理解"知识发展的人性标准,运动的两种本质与对象,时间走不出意识世界,马克思与自然辩证法关系"等。  相似文献   

13.
关于消费的哲学考察,就是将消费的本质和功能等问题,放进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加以考察,研究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及其价值评价标准等问题,研究消费作为一种社会和人的观念行为所具有的哲学和人学意义。这些问题构成了消费哲学考察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消费的哲学研究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根本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科学哲学与文化哲学总是被人们在多种意义上来理解,但如果从思维方式上来理解哲学,那么科学哲学与文化哲学就只能作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的理解、作哲学现的理解。这样,对科学哲学的追寻与批判以及人类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发展、人类需要的发展、人类思维的逻辑都使从科学哲学到文化哲学的转向成为21世纪哲学观的新变革。  相似文献   

15.
论文针对地理哲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了地理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课题,包括地理实地及地理系统的属性,地理学的时间和空间,地理伦理等大学理论问题,区分了地理学的主观基础和客观基础,从而构成了一个地理哲学的研究框架。主要特点是突出了地理学的客观基础的分析,文中在客观本质的意义上提出了地理系统的简单结构和合理结构的概念,以及区域共同体是哲学意义上的高层地理系统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知识论析取主义是当代知识论的新思潮。该理论汲取了知识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元素,并且以此为基础尝试解决知识论的一些核心问题。新恶魔论题是外在主义理论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因此该论题也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知识论析取主义要面对的问题。基于行动哲学中对行动理由的讨论,在知识论领域也可区分出辩护性认知理由、动机性认知理由和解释性认知理由。在此基础上,知识论析取主义者获得了回应新恶魔论题的一种方法。在回应怀疑论攻击的过程中,认知行为与认知结果之间的规范性关系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薛定译猫佯谬”表面看似一个量子力学哲学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科学哲学研究中一些基本哲学问题之争,如主观论与客观论之争、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近年来,“薛定谔猫佯谬”的实验研究新进展,使得死活叠加的薛定谔猫纠缠态及其退相干效应,不再是可争论的而是可观察的物理世界的行为,从而推进了长期围绕量子理论在不同哲学流派中展开的哲学基本问题之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哲学关注环境问题,要以哲学意义上的环境概念为基点进行讨论。即如何确定“中心事物”和“有关的周围事物”。对此的不同确定导致“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原则分歧。但分歧的双方都聚焦于同一个对象:生态系统中有自主意识的生命体——人类及其活动。哲学关注的环境是人类作为主体在其中活动和发生影响的环境。哲学关注环境的目的:一是探讨作为环境的存在本质上“是什么”的问题,二是讨论自主活动的人类对于环境所担负的责任伦理问题。可以尝试哲学原有的经验实证方法、理性预设方法和现象学方法的综合来提供一种具有系统性的哲学框架以构建一种环境哲学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事实-价值"是否二分,始终是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英国哲学家巴斯卡提出了解释性批判理论,试图对事实与价值之间不对称的因果关系进行合理辩护。他指出,正确的理论不仅能够批判社会上广泛流行的错误观念,而且重塑了新的事实。事实、价值、理论、实践是相互关联的,从事实陈述能够推出价值陈述。  相似文献   

20.
人:物质精神二象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人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主体。物质与精神是两种很不相同的存在,却统一于人之中。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的本质问题。人既有物质生命,又有精神生命。人类的创造与矛盾均来源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