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之光  王翠苹 《科学通报》2005,50(24):2769-2773
在墨西哥湾海底沉积物中检测到一组含有1~5个不饱和双键、不规则2,6,10,15,19-五甲基二十烯烃(PMI)系列化合物, 其在色谱图上分布在nC22 ~ nC24之间. 这些化合物具有极负的碳同位素组成,13C比值在86.7‰~ 115.5‰之间, 而与其伴生的正构烷烃化合物碳同位素比值在28.4‰~ 34.6‰之间. 这些化合物是海底甲烷古细菌厌氧氧化活动所产生的特征生物标志物, 指示着海底存在天然气渗漏或有天然气水合物的产出.  相似文献   

2.
在墨西哥湾海底沉积物中检测到一组含有1~5个不饱和双键、不规则2,6,10,15,19-五甲基二十烯烃(PMIΔ)系列化合物, 其在色谱图上分布在nC22 ~ nC24之间. 这些化合物具有极负的碳同位素组成, δ 13C比值在−86.7‰ ~ −115.5‰之间, 而与其伴生的正构烷烃化合物碳同位素比值在−28.4‰ ~ −34.6‰之间. 这些化合物是海底甲烷古细菌厌氧氧化活动所产生的特征生物标志物, 指示着海底存在天然气渗漏或有天然气水合物的产出.  相似文献   

3.
天然气水合物伴生的沉积物碳、氧稳定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王家生  E.Suess 《科学通报》2002,47(15):1172-1176
对取自东北太平洋Oregon州海岸俯冲增生楔,天然气(甲烷)水合物脊上南北两端的两组钻孔沉积物样品全岩碳和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测得δ13C和δ18O值大于多在-29.81‰-48.2‰(PDB)和2.56‰-4.28‰(PDB)之间,数值落在“冷喷气孔附近典型的受甲烷气影响的碳酸盐矿物”区内,显示这类沉积物的全岩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已明显不同于一般海相碳酸盐类矿物, 它们已受到了沉积物中甲烷水保物的形成和演化的影响,此外,两处钻孔均显示出δ13C随深度增加而增加,δ18O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认为主要是由于钻孔不同深度位置甲烷的缺氧氧化作用(AOM)强度和水合物形成过程中氧同位素的分馏作用而造成的,沉积物的这种碳,氧稳定同位素特殊性,认为可作为一个识别标志应用于其他海区,以确定或探索海底沉积物中是否存在天然气水合物。  相似文献   

4.
韩喜球  杨克红  黄永样 《科学通报》2013,(19):1865-1873
大陆边缘海底冷泉活动区往往赋存有大量的冷泉碳酸盐岩,冷泉碳酸盐岩的类型和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过去海底富甲烷冷泉流体活动的状况.相对于在海水-沉积物界面上生长的化学礁灰岩和碳酸盐结壳等冷泉碳酸盐岩类型,形成于海底以下流体通道周围的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能更忠实地反映过去海底冷泉流体的信息.本文对采集自南海东沙东北的高镁方解石质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进行了详细研究,在定量分析碳酸盐物相及其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基础上,结合产出环境特征和年龄对其形成温度进行约束,利用高镁方解石-水体系氧同位素分馏方程计算沉淀流体的氧同位素组成,研究古富甲烷冷泉流体的来源与性质,并探讨其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之间潜在的成因联系.研究认为,南海东沙东北陆坡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的碳源自生物成因甲烷,它的形成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的破坏密切相关.古冷泉流体的δ18O值为(1.9‰±0.3‰)0.6‰±0.3‰V-SMOW(Vienna standard mean ocean water)之间变化,平均1.4‰±0.3‰ V-SMOW.经估算,水合物分解释放出来的流体在冷泉流体中的贡献最高可达45.7%.分析认为,古海平面下降和陆缘海底峡谷的下切,以及海底滑坡等气候与环境变化因素是导致南海东北陆坡水合物藏曾经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研究区广泛分布的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指示水合物分解释放的甲烷在渗漏出海底之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被硫酸盐-甲烷转换带附近的微生物捕获和消耗转化,最终以冷泉碳酸盐岩形式实现了永久封存.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与海底热液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延河  宋鹤彬  李金城  姚晓梅 《科学通报》1997,42(19):2084-2086
海底多金属结核贮量巨大,是重要的潜在矿产资源.对多金属结核与海底火山热液活动之间的关系早有报道,如火山碎屑常常做为结核的核心物质存在,海底热液活动正在排放大量的锰等成矿物质,并沉淀形成铁锰氧化物.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对海底火山热液活动在结核成矿作用中的地位迄今还不清楚.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对结核的成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研究掌握结核的分布规律,进一步寻找圈定富矿结核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深部海水中~3He是一种稳定的来自地幔的物质,它可以在海洋中保存上千年,随海流漂移数千公里,而且不受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因此海洋中~3He/~4He比值是探测海底热液活动最灵敏的指示剂. 本文根据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的氦同位素组成和分布规律探讨了多金属结核与海底热液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太原市和兰州市夏季环境空气中和燃煤烟气、机动车尾气、油类挥发和餐饮油烟气中部分NMHCs化合物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并利用同位素组成初步探讨了环境空气中NMHCs的来源.吸附管采样-热解析-色谱-同位素质谱联用仪测试结果表明:兰州市环境样品的δ13C值为-34.6‰~-26.6‰,太原市为-33.8‰~-18.1‰.几种污染源的碳同位素组成为:汽车尾气-31.8‰~-26.7‰、燃煤烟气-25.0‰~-23.1‰、油类挥发-32.5‰~-27.4‰和餐饮油烟气-31.6‰~-24.5‰.环境空气样品与油类挥发、汽车尾气和餐饮油烟排放产生的NMHCs化合物的碳同位素值较接近,说明油类挥发、汽车尾气和餐饮油烟可能为夏季环境空气中NMHCs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IRMS), 就2002年春季华北沿海青岛两次特大沙尘长链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结果显示典型植物蜡源正构烷烃(C29和C31)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比典型人为源汽车尾气部分(C21~C23)明显偏轻. C29非沙尘期碳同位素组成为-30.3‰ ~-31.9‰, 平均为-30.5‰; 特大沙尘期为-31.1‰ ~-31.5‰, 平均为-31.3‰. C31非沙尘期碳同位素组成为-31.1‰ ~-33.0‰, 平均为-31.4‰; 特大沙尘期为-31.3‰ ~-32.6‰, 平均为-31.7‰. 研究区特大沙尘中的植物蜡主要来源于草本植物由长程输送而来, 本地源植物蜡主要来源于落叶植物和木本植物. 华北沿海特大沙尘期的植物蜡83.3%为C3植物的贡献, 非沙尘期C3植物对植物蜡的贡献可占80.0%, 表明现代气候环境下, 东亚沙尘向中国近海及西北太平洋输送的植物蜡主要源于C3植物. 长链正构烷烃的分子和分子-同位素组成可作为东亚沙尘及西北太平洋沉积物中陆源有机质物源识别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陇西黄土高原末次冰期有机碳同位素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发虎  饶志国  张家武  金明  马剑英 《科学通报》2006,51(11):1310-1317
利用陇西黄土高原西南部高分辨率(100年间隔)的塬堡黄土剖面, 讨论了末次冰期有机碳同位素变化的控制因素. 结果发现, 该区域末次冰期以来有机碳同位素变化于−22.6‰ ~ −27.5‰之间. 与黄土高原东部地区不同, 研究区末次间冰段有机碳显著偏负于早晚末次冰期, 偏负达4‰. 末次冰期有机碳同位素指示了纯C3植物对温度、降水和大气CO2浓度变化的耦合响应. 从末次冰期间冰段到盛冰期, 降温和大气CO2浓度减少导致有机碳同位素偏正1.5‰ ~ 2.0‰, 塬堡剖面末次冰期有机碳同位素变化主要记录了季风降水的大幅度变化, 可以用来重建古降水, 估算出间冰段降水比盛冰期偏多250~310 mm, 比早末次冰期高出100 mm. 我们的研究还发现, 塬堡黄土剖面末次冰期有机碳同位素的波动可能记录了千年尺度季风降水的快速变化. 同时, 黄土高原有机碳同位素变化相当复杂, 不能简单将有机碳同位素变化归结成C3/C4丰度变化而用来指示夏季风强弱.  相似文献   

9.
对墨西哥湾北部水深约540m的上陆坡GC185区(GC-F样品)和水深约2200m的下陆坡AC645区(AC-E样品)冷泉碳酸盐岩中的脂肪酸及其单体化合物的δ13C进行了分析.在AC-E和GC-F冷泉碳酸盐岩样品中检测到了30多种脂肪酸化合物,均以主峰碳为C16的低碳数(C20)脂肪酸为主,具偶碳优势,主要包括正构脂肪酸、异构(i-)/反异构(ai-)脂肪酸以及带支链的(iso/anteiso)奇碳数脂肪酸.其中n-C12:0,n-C13:0,i-C14:0和n-C14:0具有明显偏低的δ13C值(-39.99‰~-32.36‰),可能来源于冷泉生物.n-C18:2和C18:1△9具有相同的碳同位素值,可能来源于冷泉渗漏区贝氏硫细菌属/辫硫菌属.支链奇碳数脂肪酸(iso/anteiso-C13~C17)具有特别负的δ13C值(-63.95‰~-44.17‰),明显不同于其他类别脂肪酸的碳同位素值,推断这类化合物是海底渗漏区甲烷厌氧氧化过程中的硫酸盐还原细菌生命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我国煤层甲烷异常重碳同位素组成的发现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育浦 《科学通报》1990,35(19):1491-1491
天然气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_(1-n)对于研究气体类型、演化规律、气/气和气源对比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人们业已发现煤层气与油田气在碳同位素组成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这表现在煤层气很“干”以及δ~(13)C_1偏负(—40——80‰)两大特征上。近两年我们在重庆南桐煤田龙潭煤系的煤层气体中测得异常重的δ~(13)C_1值,其原因和意义为天然气地质学界所关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利用稳定氮和碳同位素比值构建了渤海湾食物网主要生物种的营养层次. 其中, δ13C值范围为-25.38‰~-11.08‰, 并且在水生生物体内没有稳定的富集现象, 梭鱼的生活习性(洄游经济鱼种)和食性可能导致其δ13C值明显高于其他鱼种. δ15N值范围为4.08‰~13.98‰, 随营养层次升高有明显富集趋势, 富集因子为3.8‰. 利用δ15N建立了稳定同位素比值与营养层次的关系模型, 预测出浮游动植物、无脊椎生物、鱼类和海鸟的营养层次分别为1.46~2.10, 1.91~3.32, 2.55~4.23和2.98~4.28.  相似文献   

12.
对鄂霍次克海东南部OS03-1岩芯180 ka BP以来底栖有孔虫内生种Uvigerina spp.进行了稳定氧碳同位素分析,发现了112~109 ka BP(Ⅵ),102~90 ka BP(Ⅴ),85~76 ka BP(Ⅳ),57~54 ka BP(Ⅲ),44~40 ka BP(Ⅱ)和17~10 ka BP(Ⅰ)的6次δ13C轻值事件,其中发生于102~90 ka BP的轻值事件Ⅴ中的δ13C降幅最大,达到了2.5‰,其他事件中均达到1‰以上.研究认为,这些δ13C轻值事件可能由表层生产力增高、鄂霍次克海中层水形成减弱、最低含氧带加强等因素共同引起.古菌生物标志物结果表明,这些δ13C轻值事件没有受到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和甲烷气体释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煤成气特征进行了动力学模拟.通过与中部苏里格庙气田区上古生界储层中现存天然气特征对比发现,二者在干燥系数上存在明显差别,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运移作用.同时对包括扩散作用在内的各种次生作用进行了数字模拟,从而认识到穿过盖层由扩散作用影响的天然气,富含甲烷,湿气组分含量变小;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变轻,乙烷等湿气组分的碳同位素基本不变;残留天然气受之影响,特征变化一般不大,可忽略.具体到本盆地,由于扩散作用的影响,上古生界煤成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δ^13C1=-33.46‰,δ^13C2=-23.1‰,C1/C1-4=85.6%)变为残余天然气特征(δ^13C1=-32.78‰,δ^13C2=-23.1‰,C1/C1-4=83%);水洗作用使8%的煤成气损失,但对天然气特征影响不明显;天然气从煤系源岩排出过程中,各组分的碳同位素值变化较小,但对于干燥系数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4.
陈红汉 《科学通报》1995,40(10):924-924
根据瑞利分馏过程导出动力学分馏因子和干酪根剩余分数,从而运用气体碳同位素比值直接计算动力学分馏因子和对气源岩理论潜在生气率进行评价,并介绍一应用实例.1 原理有关天然气生气机理和碳同位素分馏机理,前人已有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为简单起见,本文仅讨论干酪根热解直接生气过程的碳同位素效应.  相似文献   

15.
对渔塘坝硒矿床中高硒的碳质硅质岩和碳质页岩样品进行了硒同位素测定. 测定结果显示, 其δ82/76SeNIST范围从-12.77‰ ~ 4.93‰, 总变化为17.7‰. 这是迄今所发现的自然界中最大的同位素分馏, 同时样品Ytb-5(高硒碳质页岩)的d 82/76SeNIST为-12.77‰, 也是目前所发现的自然界中最富硒轻同位素的样品. 根据硒同位素的分布特征, 结合其他地质证据和地球化学指标, 认为“氧化-还原模式”是对矿床中自然硒大量出现的合理解释. 同时, 硒同位素在自然界中较大的分馏效应也证明其作为一种新的地球化学示踪剂有其独特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沼泽环境中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践发 《科学通报》1992,37(22):2080-2080
对不同环境中现代生物和现代沉积物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特征的研究国外做了许多工作,研究发现植物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4到—34‰,影响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植物的生长环境和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征。不同沉积环境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有着明显的差别。如太平洋沉积物中富里酸和腐殖酸的δ~(13)C值分别为—20.4‰和—22.3‰。滨海沉积物中富里酸和腐殖酸的δ~(13)C值分别为—24.1‰和—25.1‰。而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沼泽  相似文献   

17.
稳定碳同位素在东濮凹陷天然气源对比上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戚厚发 《科学通报》1984,29(2):110-110
东濮凹陷位于华北盆地中南部,是一个以古生界为基底、巨厚新生代沉积为主的断陷。十余年勘探证实,东濮凹陷为我国东部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天然气丰度较高的地区之一。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测量是进行油气源对比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有效手段之一。东濮凹陷较丰富的天然气除来自下第三系生油层之外,是否下伏深部的石炭-二迭纪煤系也是一个重要的气源层?碳同位素分析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沉积有机质芳核与侧链碳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汇 《科学通报》1995,40(2):145-145
碳同位素组成是油气对比和有机质演化研究的重要手段.国内外先后提出了不同的天然气δ~(13)C_1与R_o的演化模式.认为在相同演化阶段Ⅲ型母质形成天然气比Ⅰ~Ⅱ型母质δ~(13)C_1偏重,即煤型气δ~(13)C_1重于油型气.但由于这些模式大多是局部或区域性的,很难完全代表有机质的完整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19.
食物控制的陆生蜗牛碳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宗秀  顾兆炎  吴乃琴  许冰 《科学通报》2006,51(20):2410-2416
陆生蜗牛壳体化石碳酸盐(文石, CaCO3)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已被用于解释过去古植被C3/C4光合作用类型的变化, 但是蜗牛壳体碳同位素组成是否取决于其食物碳同位素组成一直是争议的问题. 对黄土高原等地现生蜗牛软体躯干有机碳和壳体文石无机碳同位素组成测量表明, 壳体文石无机碳同位素δ13Ca分布范围为-13.1‰ ~ -4.3‰; 对应的软体躯干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分布范围为-26.8‰ ~ -18.0‰, 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δ13Ca = 1.021 δ13Corg + 14.38; R = 0.965; N = 31), 壳体文石13C相对于躯干平均富集(14.2 ± 0.8)‰. 由于蜗牛软体和食物碳同位素组成一致, 这样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陆生蜗牛壳体碳同位素组成可以反映其食物的同位素特征和潜在生态背景. 进而认为: (1)蜗牛碳酸盐壳体中的碳主要来自于蜗牛代谢(呼吸)作用产生的CO2; (2) 蜗牛休眠、壳体封闭时期壳内CO2与体液HCO3-之间碳同位素处于平衡分馏状态; 蜗牛活动时期CO2的释放, 壳体文石形成, 碳同位素动力分馏作用发生, 导致壳体文石13C富集程度显著高于同位素平衡分馏值.  相似文献   

20.
对分别取自贵州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和玉屏重晶石矿床的19件重晶石样品进行了锶同位素测定, 其中17件层状重晶石样品87Sr/86Sr比值集中在0.708310~0.708967之间, 低于同期的海水87Sr/86Sr比值, 反映了成矿流体中有幔源物质的混入, 锶同位素组成可能是海水与海底热卤水混合的结果, 该过程类似于造成重晶石在海底沉积物中富集的现代洋底热水活动. 研究发现, 脉状重晶石和含黄铁矿重晶石结核的87Sr/86Sr比值明显增高, 分别为0.709585和0.709537, 因壳源杂质的混入导致锶同位素组成的增高. 本文锶同位素的研究为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和玉屏重晶石矿床的海底热水沉积成因提供了新的证据, 并对区分晚期叠加的重晶石矿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