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王兆平  王婧 《科技资讯》2007,(17):36-36
主要介绍了莱钢炼钢厂对1-3#25t转炉进行扩容挖潜改造的思路、实践,将其扩容改造为45t转炉后,每座转炉具备了年增产1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基于二氧化碳与氧气混合喷吹(简称COMI)炼钢工艺热力学理论计算及实验研究,建立了转炉全铁水COMI炼钢工艺物料与能量模型.研究发现:应用COMI炼钢工艺进行转炉全铁水冶炼工艺研究不仅能解决转炉全铁水常规冶炼过程中存在的大渣量及大喷溅问题,而且在提高转炉煤气热值,降低转炉吨钢氧耗及石灰消耗、调节矿石加入量方面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转炉炼钢前期石灰石分解及CO2氧化作用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热力学方法,对转炉炼钢前期高碳低温铁水条件下石灰石分解及CO2氧化作用进行了分析,推导出了CO2分压(pCO2)和高碳低温区域碳活度系数fC,%的求解方程.结果表明:石灰石中CaCO3在高碳低温的铁水面附近,其分解反应平衡温度比标准状态时低得多,随着吹炼过程中炉温上升其反应趋势增大,CO2在转炉炼钢吹炼初期与[C]、[Si]、[Mn]和Fe(l)的反应都可以自发进行,其排列次序与各元素被O2氧化的反应相同;在高碳低温铁水条件下pCO2值非常小,转炉炼钢初期pCO2在0.002 2~0.000 5pΘ左右,因此可以认为石灰石分解产生的CO2会全部参与铁水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4.
王志勇 《山西科技》2013,(6):141-143
通过对华盛煤矿矿井501采区布置的探讨,得出结论:501采区胶带运输巷和轨道运输巷均沿5号煤层底板布置,采区回风巷沿5号煤层顶板布置;工作面运输、回风顺槽和开切眼均沿5号煤层底板布置。矿井移交生产及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井下5号煤层共布置1个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和2个综掘工作面,采掘比为1:2。  相似文献   

5.
路学宝 《科技信息》2011,(25):26-27
本文分析了济钢3200m3高炉区域铁水运输现状和需求,制定出铁水运输组织方案,从监控指挥、炉下对位、铁水平衡3个方面对铁水实时运输进行了总结,满足了高炉转炉对铁水运输的需求,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单回路不同布置形式的风冷冷凝器的模拟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种单回路风冷冷凝器采用分布参数稳态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着重研究了不同的回路布置形式对换热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冷凝器在迎面风速相同时具有较小的制冷剂流量,以及在制冷剂流量相同时具有较大的迎面风速这两种情况下,由于换热比较充分,不同的回路布置形式对换热量有较大的影响;在换热不充分时,采用不同的回路布置形式换热量差异并不大;在其他情况相同时,采用逆流布置的换热量约比顺流布置高3%~4%.计算结果与前人的实验研究结果较为一致,说明采用该计算模型便于比较多种不同的回路布置形式对冷凝器性能的影响.该计算模型可用于冷凝器回路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7.
吴怡  杨锦文  岳伟 《科技信息》2011,(12):I0346-I0347
本文立足昆钢炼钢厂现行生产条件,以及公司节铁增钢的生产经营形势,通过理论计算和工艺技术分析,以转炉冶炼热量平衡点确定最佳方案,不断摸索转炉用调温剂弥补炉内热量的试验,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铁水消耗,保证了在铁水供应减少的情况下的钢水产量与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8.
大型风电场风机最优布置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较完善的风机优化布置计算数学模型,研究了单一风向风况下的风电场风机最优布置的一般性规律,给出了风机布置排数和风机间距的合理取值范围:风电场区域无限制以及风电场沿盛行风向上尺寸较小时,风机横向间距应为2D0~3D0(D0为风轮直径),纵向间距应大于15D0;风电场沿盛行风向上尺寸较大时,可考虑布置3排以上风机,风机纵向间距应为15D0~20D0,风机横向间距应为3D0~5D0;风机优化布置一般可不考虑风速大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均匀对称风况、1个主导风向风况和多个主导风向风况下的风机最优布置规律,得出了风机最优布置形式与风况特征的规律性基本一致,且风况越复杂,风机最优布置的规律性越弱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控制钛夹杂对帘线钢盘条拉拔加工性能的不利影响,通过热力学理论计算结合现场实际生产数据,对铁水中的[Ti]-[Si]平衡、转炉脱钛以及精炼增钛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钛质量分数控制措施.结果表明:铁水中钛和硅的质量分数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将高炉铁水硅质量分数控制在较低水平,对降低铁水钛质量分数具有重要意义.转炉终点钢水钛质量分数受转炉终点钢水碳质量分数和温度的影响,其中温度的影响尤为明显.为了降低转炉终点钢水含钛量,必须做好转炉终点碳温控制.此外,为了尽量减少钢液精炼过程中的增钛量,必须严格控制转炉出钢下渣量和精炼渣料中的含钛量.  相似文献   

10.
将"一包到底"模式下的铁水包周转过程抽象为有系统容量限制的3个串联接近闭合的排队系统,即高炉出铁、铁水脱硫以及转炉兑铁排队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有限系统容量排队论的铁水包理论周转个数计算模型。应用该模型,对重钢新区铁水包理论周转个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铁水包周转到达统计平衡的时间为294min,理论周转个数为17个。研究表明,减少铁水包周转个数的关键在于优化系统容量值,实际生产中主要从改进高炉配罐制度、加强炼铁炼钢工序协调等方面采取措施,并应用模型计算相关参数为:铁水包周转时间为260min,理论周转个数为15个。  相似文献   

11.
车用三元催化转换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元催化转换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近些年三元催化转换器的研究进展,对转换器的催化剂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稀土催化剂的发展潜力。同时介绍了稀薄燃烧的催化转换器以及老化的转换器再生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提高矩阵变换器传输性能的优化开关调制函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数学方法推导出矩阵变换器主电路开关矩阵调制函数的通解,针对变换器不同的传输性能指标,可对开关调制函数进行相应的优化,函数形式比较简单.在正弦输入和输出的目标下,可获得变换原理限定的最高电压传输率和接近为1的功率因数.给出了部分计算机仿真及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转炉铁水预处理脱磷的基础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转炉铁水预处理脱磷过程中选择性氧化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并结合首钢京唐公司300 t脱磷转炉的生产数据,研究熔池中铁、硅、锰、碳、磷的氧化过程,讨论影响磷在渣铁间分配比以及脱磷速率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将转炉铁水预处理温度控制在较低范围内(1 300~1 350 ℃),选择具有合适碱度(1.7~2.5)和成渣快的造渣工艺,并结合高的底吹搅拌强度(≥0.2 Nm3/(t·min)),这是实现脱磷保碳、提高脱磷速率、加快生产节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汽车尾气催化器温度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汽车尾气催化器在汽车启动过程中的温度场 ,建立了描述催化器内复杂物理化学过程的二维非稳态数理模型。利用热流体计算软件 Phoenics1.4对模型进行了稳态与非稳态的计算 ,分析了尾气流量、载体上贵金属活性中心表面积等对催化器温度场及其转化效率的影响。为验证模型的可靠性 ,在实际的发动机台架上研究了国产催化器内的温度场及其转化效率。研究表明 :加大尾气流量 ,增加载体上贵金属活性中心表面积等措施可加快催化器的起燃速度 ;但当催化器接近稳态时 ,尾气流量越大 ,催化器的转化效率反而越低  相似文献   

15.
Buck变换器混杂动态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达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尝试在Buck变换器的能控性和能达性研究中引入混杂动态系统和切换线性系统的概念.首先建立Buck变换器的切换线性系统模型;然后根据该模型的特点,给出系统矩阵定常、输入矩阵切换的切换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达性定义和定理,并严格证明了Buck变换器的能控性和能达性;最后讨论了能控性和能达性与输出能控性的关系,指出能控性、能达性和输出能控性是一致的,同时对Buck变换器的能控性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负载阶跃变化的情况下,变换器的输出完全可以控制并且稳定在设计值,这和Buck变换器作为切换线性系统模型的能控性分析结果是一致的.本文的研究方法也可用于其他功率变换器的能控性和能达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Nishihata Y  Mizuki J  Akao T  Tanaka H  Uenishi M  Kimura M  Okamoto T  Hamada N 《Nature》2002,418(6894):164-167
Catalytic converters are widely used to reduce the amounts of nitrogen oxides, carbon monoxide and unburned hydrocarbons in automotive emissions. The catalysts are finely divided precious-metal particles dispersed on a solid support. During vehicle use, the converter is exposed to heat, which causes the metal particles to agglomerate and grow, and their overall surface area to decrease. As a result, catalyst activity deteriorates. The problem has been exacerbated in recent years by the trend to install catalytic converters closer to the engine, which ensures immediate activation of the catalyst on engine start-up, but also places demanding requirements on the catalyst's heat resistance. Conventional catalyst systems thus incorporate a sufficient excess of precious metal to guarantee continuous catalytic activity for vehicle use over 50,000 miles (80,000 km). Here we use X-ray diffraction and absorption to show that LaFe(0.57)Co(0.38)Pd(0.05)O(3), one of the perovskite-based catalysts investigated for catalytic converter applications since the early 1970s, retains its high metal dispersion owing to structural responses to the fluctuations in exhaust-gas composition that occur in state-of-the-art petrol engines. We find that as the catalyst is cycled between oxidative and reductive atmospheres typically encountered in exhaust gas, palladium (Pd) reversibly moves into and out of the perovskite lattice. This movement appears to suppress the growth of metallic Pd particles, and hence explains the retention of high catalyst activity during long-term use and ageing.  相似文献   

17.
文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6):3860-3864,3868
研究了由金属及压电陶瓷构成的复合型压电俘能器的动力学及力电转换特性。基于薄板小挠度理论,对复合型压电俘能器进行振动分析,确定了在周期性均布载荷作用下该结构所产生电压、功率与其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实验,研究了不同负载电阻情况下压电俘能器的输出功率并讨论了能量转换效率问题,并分析了压电俘能器的几何参数、不同金属材料对力电转换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性能完备的交-直变流器需要提供良好的功率因数,以及很低的电流谐波,同时要求能量回馈电网。本文介绍的PWM控制方式下的电压型变流器具有上述优点,在幅相控制(PAC)方式下的电压源变流器的静态模型、动态模型、输入电流谐波和输出电压脉动等,并给出实现的方案及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了适用于PWM DC/DC变换器的无源无损缓冲电路单元,仅通过在变换器中附加一些无源元件实现了开关管的零电流导通和零电压关断,并将缓冲元件的能量回馈给变换器的输入输出端,达到了无损的效果。该缓冲电路单元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并能在软开关的情况下保持开关管的最小电压应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