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千河流域秦岭细鳞鲑资源调查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属典型的陆封性冷水鱼类,国家Ⅱ级重点保 护水生野生动物,是细鳞鲑属(Brachymystax)所有物种中分布最南端的1个亚种,秦岭山脉北麓的 千河流域内目前数量较多.通过实地调查表明,千河流域内分布的秦岭细鳞鲑种群发生了3个明显 的变化:(1)分布最低高度由原来海拔1 000 m上移至1 200 m,分布范围缩小;(2)个体小型化; (3)种群数量减少.文中还就秦岭细鳞鲑的保护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发现木伦自然保护区有鱼类41种,分别属于4目13科34属,占龙江水系鱼类总数的38.3%.并了解了其分布、食性及丰富度.  相似文献   

3.
<正>A:鲑是硬骨鱼纲、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鱼类的通称。它们属于北半球溯河性鱼类,也是世界重要的冷水性大中型经济鱼类。鲑科鱼类包括白鲑属(C0regonus)、大麻哈鱼属(Oncorhynchus)、哲罗鲑属(Hucho)、鲑属(Salmo)、细鳞鲑属(Brachymystax)等ll属,全球共有222种,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北冰洋海区和沿岸诸水系流域中。有些种类终生生活在淡水中,如细鳞鲑;有些栖息于海洋中,生殖季节长距离洄游,溯河产卵。三文鱼,是英文salmon的音译,主要指鲑属和大麻哈鱼属的种类,有时也翻译成鲑。  相似文献   

4.
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查阅方法对安徽省细鳞苔科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细鳞苔科植物共有11属46种,包括1个新纪录属(Myriocoleopsis Schiffn)和10个新纪录种.细鳞苔属(12种)和疣鳞苔属(10种)是优势属.区系成分组成中,热带成分最高,共27种,占总数的58.7%;东亚成分次之,共13种,占总数的28.26%.海拔400 m以下的湿润低山沟谷和海拔1 600 m以上的高山台地细鳞苔科植物最多.还首次在石台县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发现4种叶附生苔类,将叶附生苔在华东地区的分布北界推移到30°N以北,并对该地区叶附生苔生存状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整理、鉴定分布于重庆四面山自然保护区的天牛标本137号48种,隶属于天牛科5亚科32属,其中重庆市特有种2种,重庆市新记录种2种,并对其区系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洋区系成分30种,占62.50%;古北区系成分2种;占4.17%,南北区系特征不明的14种,占29.17%;全国广布种2种,占4.17%.四面山天牛以东洋区系成分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鱼类 18种 ,隶属于 5目 7科 .主要经济鱼类有拉氏鱼岁、多鳞铲颌鱼、马口鱼、红尾副鳅和黑鳍鱼泉 .海拔越高 ,鱼类种类越少 ,多样性越低 ;鱼类的多样性还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 .本区分布的细鳞鲑为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现已移入酉水河上游 ,进行自然增殖 .  相似文献   

7.
秦岭细鳞鲑是一种珍贵的鲑科鱼类,为我国特有物种,1963年在陕西省周至县的黑河和太白县的清水河首次发现。它们仅生活在我国秦岭主峰太白山周边的山涧溪流中。由于其体侧分布着梅花状的黑色圆斑,因此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花鱼"。  相似文献   

8.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Li亚种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分布于中国黑龙江、新疆、陕西和甘肃等省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Pallas)分类特征的比较,及细鳞鲑在亚洲地理分布的研究,认为各地产的细鳞鲑的主要分类特征差异不大,其地理分布有连续性.对是否存在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Li亚种的分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细鳞鱼亟待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鸿媛 《大自然》1989,(4):41-41
名贵的冷水性鱼类——细鳞鱼(即秦岭细鳞鲑)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15种鱼的一种.细鳞鱼的地方名称很多,如桦鱼、花鱼、五色鱼、黄花细鳞鱼、小红鱼等.这些名称都是群众根据鱼的外部形态特征定的,很形象.细鳞鱼的鳞片非常细小,侧线鳞约有140-150个,身体呈银灰色,背部褐色,体两侧及脂鳍上还散布多个黑蓝色圆斑,尤其在繁殖季节,身体腹侧渲染的红色更加艳丽.因为它在分类上归属鲑形目、鲑科,细鳞鱼属,有的鱼类学家称它细鳞鲑.细鳞鱼属于陆封型冷水性鱼  相似文献   

10.
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叶附生苔类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考察和文献考证,发现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有叶附生苔类植物6科20属59种,并对叶附生苔类植物的类型和区系组成进行了研究.Radula cavifolia和Radula gedena为海南苔类新记录.霸王岭的典型性叶附生苔类植物有37种,占总数的62.71%.细鳞苔科(Lejeuneaceae)是最大的科,其中种数最多的是疣鳞苔属(Cololejeunea),共21种,占总种数的35.59%.该区区系成分中热带成分48种,处主导地位,占总种数的81.36%,东亚成分10种,占总种数的16.95%.  相似文献   

11.
2012年8月和10月分别对南河上游河段(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和中下游河段(南河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上游河段有鱼类4目10科34属40种,中下游河段有鱼类4目9科33属38种,且均以鲤形目为主.优势种是、银鲴、彩副鱊,并具有较多湖北省级保护鱼类.南河鱼类生态类型多样,以定居性,肉食性鱼类为主.调查表明,南河水系发达,污染少,是鱼类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南河水系及水生生物的保护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史前艺术的萌芽时期,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和南方的长江流域母土里孕育起来的艺术事象,就明显地存在着风格和气质上的南北差异。本文从楚美术与北方中原美术的对比与楚美术和西方美术的对比两方面探讨楚美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两栖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现存两栖类动物共有19种,隶属于2目7科9属。其中属于东洋界的有12种,占江苏两栖类总数的63.2%,是组成江苏两栖类的主体,但亦具有南北过渡地带的特点。江苏两栖动物的地理区划可分为淮北平原省、淮南平原省、长江下游平原丘陵省和宜溧低山丘陵省等4个动物地理省。种数和东洋界成分由北向南逐步增多,而古北界成分却逐步减少。过去文献中报道过的沼蛙、中国林蛙和大鲵,现在江苏已无分布。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翼手类目前共有3科17种,本次调查发现一新记录——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其中绝大多数为古北型,有11种,占64.75%,此外,有4种季风型和南中国型1种,东洋型1种.北京西部种类特别丰富,占北京翼手类的82%;北部燕山山区,缺少大型溶洞,翼手类中主要为本市常见种类.平原地区翼手类分布较少,只有常见种类.随着人为活动的增加,北京翼手类中的稀有种的数量急剧较少,近乎绝迹,应该尽快开展深入研究,了解种类、分布、生态等详细资料,并且保护翼手类的栖息场所,适量开展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15.
独龙江中下游流域的鱼类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龙江流域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北与青藏高原相连,西与缅甸毗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于2004年10月~11月对该水域鱼类资源进行了具体调查,共计采集到鱼类标本883号,分别属于鲤形目、鲇形目;裂腹鱼亚科、野鲮亚科、鮡科;共2目、3科(亚科)、6属、7种.对独龙江鱼类区系与其相邻水系的鱼类区系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独龙江水系的鱼类区系与怒江水系的鱼类区系有着更近的渊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安徽动物地理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江淮分水岭作为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古北界和东洋界在我国东部安微省的分界线。在研究安微陆栖脊椎动物区系的基础上,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区及皖南山区共五个动物地理分布区、对各区中的兽类、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按区系组成、优势类群、珍稀和经济动物以及资源分布和利用现状,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群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7月-2009年9月对大瑶山自然保护区进行鱼类调查,结果发现大瑶山有鱼类37种,隶属4目13科31属,鲤科鱼类是最大类群,优势种为瑶山鲤(Yaoshanicus arcus)、横纹南鳅(Schistura fasciolata)和溪吻鰕虎鱼(Rhinogobius duospilus).主要为山区溪流性小型鱼类,以杂食性和底栖鱼类为主,底栖鱼类占总数的64.86%.杂食性占43.24%,植物食性占16.21%,动物食性占21.62%,碎屑食性占18.92%.生境丧失和过度捕捞是造成鱼类多样性下降主要原因,提出了保护鱼类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icentennial changes of the drought/flood spatial pattern over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have been analyzed from 101 AD to 1900 AD,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ld/warm climatic variation in the same time span are discussed as well.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I)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2nd ~ 11th centurie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drought/floo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was characterized by thc east-west differentiation. Namely, it was dry in the west (northwest) while it was wet in the east (southeast). (ii) From the 12th to 15th centuries, the east-west differentiation coexisted with the south-north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former was still the dominant pattern. (iii) However, the dominant spatial pattern changed to the south- north differentiation during the 16th ~ 19th centuries, namely, it was dry in the north and wet in the south. As for the dry-wet demarcation line. It shifted westward in warn times, and once reached Datong-Taiyuan-Xi' an-Hanzhong; whereas in cold times, it retreated southeastward and reached Ji' nan-Heze-Nanyang. Furthermore, the transmeridian (W-E) dry-wet demarcation line was replaced by the meridian (N-S) dry-wet demarcation line during the two coldest periods. Moreover, in cold times, it was dry in northern China, and it was we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 and regions south of Changjiang River; in warm times, however, it was wet in northern China, and was dry in eastern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 and regions south of Changjiang River.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两栖动物区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河南省两栖动物的调查研究,至今尚无全面系统的报导。付桐生(1963)在《河南两栖类志》一文中记载了河南两栖动物7种;周家兴,单元勋(1961)在《河南省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目录》中综合报导了河南两栖动物14种(和亚种);四川生物研究所(1977)在《中国两栖动物系统检索》一书中记载了河南两栖动物13种(和亚种)。1979~1981作者等人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