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似之似”是中国艺术传统的一个重要命题,清代石涛的《画语录》从其艺术本体范畴“一画”出发,赋予“不似之似”这一传统命题更加深刻、明确的美学意蕴,对传统绘画追求“气韵生动”的审美理想重新作了概括和阐释,进一步强化了“自我”在艺术创造中的地位,使之更具明显的主体个性,从而使传统山水画的美学追求得到更深入的阐释和发展。石涛美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中国传统画论和美学思想出发,通过对油画风景写生的意境、观察方法和写生实践的探索,阐述了油画写生中由形似到神似的迹化过程,强调的观看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写生实践中诸关系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石涛在哲学的高度上,赋予“一画”艺术本体论的意义,使之囊括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气”、“心”等三个重要的本体范畴所蕴含的积极的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并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融入了明清之际启蒙主义美学思潮追求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思想,为其理论的建构和变革创新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墨荷图》是清初著名革新派画家石涛的佳作。石涛(1642——约1721),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令广西全县)人。为了躲避清兵的杀戮,年幼的石涛出家做了和尚,法名原济,字石涛。14岁开始学画。15岁时,他从家乡出发,随师友云游名山大川,到岳阳游潇湘洞庭,接着来到白云黄鹤之地的武昌,随后到庐山,又游历了江苏、浙江诸省。先后曾定居宣城、南京、扬州。在扬州靠卖画为生,并参加了扬州的文人结社——春江诗社。石涛死后葬于扬州蜀冈。解放后,扬州市政府在平山堂建立石碑,以纪念这位出色的艺术家。清初画坛,“四王”被奉为正统…  相似文献   

5.
孙珂  李兰祥 《科技信息》2009,(24):I0252-I0252,I0254
石涛是明末清初中国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他一生历经坎坷,命途多舛,在各种思想及其身份境遇的综合影响之下,“以正导奇”造就了“两千余载只斯僧”(齐白石语)。在绘画上石涛的艺术价值是极高的,在理论上,其《苦瓜和尚画语录》也从画理与技法两个方面以其整个人生的艺术实践经验作了精湛的论述。但近代学者对其评价却因其气节而饱受争议,在此,我们将根据石涛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形成的根源为切入点,根据他在《画语录·山川章》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及所体现的艺术思想来看一下石涛对以四王艺术思想为正统的彻底反叛,来辩证地看待石涛,看待创作与师造化之间的相互参照。  相似文献   

6.
在二十世纪心理学美学诸流派中,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可以说对朱光潜先生早期学说影响至深。朱先生不仅据此批判了克罗齐形式主义的“直觉说”,合理的解释了美感发生的心理条件;而且应用“距离”于悲剧的研究和人生美学的探索,使悲剧理论在辩证综合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并对人生、生活做了美学的诠释,将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完成了“人生——艺术”之间的双向过渡。  相似文献   

7.
以魏晋时期山水诗和山水画产生为契机,论述进仕无门而“性好山水”的士人在玄学影响下生成的独具超世情怀;阐述此类画家寄情于山水诗、画,为山水画追求诗意表达所提供的必然条件,并通过对王维、苏轼、郭若虚和石涛等人诗与画相互感发的脉络梳理,以古代诗论画论为依据论证了中国山水画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8.
以汪野亭的山水瓷画为对象,结合石涛的绘画作品及绘画理论,从汪野亭山水瓷画的构图、造型、笔墨三方面入手,探求石涛的山水创作对汪野亭的山水瓷画的影响,尤其是汪野亭作品中坚持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理念和坚守“我为我法”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9.
从明清时期海神妈祖神格外化角度切入,用美学的方法分析其外化形象——“神火”“神鸟”这两种形象背后所蕴合的象征义。论述两者既象征了光明、希望、吉祥,又象征了含有融合性的适变性。理解两者的象征义,有助于深化理解海神妈祖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0.
明清小说评点中频繁出现“点睛”、“画龙点睛”、“传神写照”等画论述语,深受中国古代画论的影响,本文主要梳理明清著名小说评点中的“点睛”等术语的源流,揭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某些特征及其与画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理论方式都是以自己的哲学理论为根据而提出审美理论,从哲学的问题推演出美学问题。离开传统哲学就无法理解传统美学,离开理学的哲学问题,就无法厘清理学的美学问题。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美学是一种审美哲学,而非审美规则,我们不能站在文学家或者文学批评家的立场来看待和评价理学美学,而应该站在文化的立场来认识和理解理学美学。理学美学既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美学,也是一种美善结合的伦理美学,同时还把“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作为其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化、功能化和思辨化,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的必然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素有“诗画内源”和“诗画一律”之说,这种“同源”和“一律”的关系也表现在诗论与画论的文体上。中国古代的诗论与画论,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相通与互渗之处。本文试从文体样式、批评话语以及内在品格三个方面,来讨论中国古代诗论与画论在文体上的相通与互渗之处。  相似文献   

13.
在比特化全球化时代,视听技术的互动地能化,正在带来产业媒介化和信息方式急性化。本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这一普遍法则的现实走向,对关系我国“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虚拟经济”等“精神生产力”发展的网络电视信息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美学梳理和价值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东西方由于化渊源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在哲学、美学上的显区别,关于“象”或“意象”自然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作为标示艺术本体的中心范畴,体现的是一种非现成化、非对象化、主客未分、物我相互缘发的构成境域和缘构势态,而西方美学“意象”具有现成化、对象化、主客分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康德的关学体系中,“无目的性而合目的性”是审美判断的先天原理。然而,将这一原理作用于审美实践,却无法解决现实中大量“非纯粹美”的问题。针对这一实践困境,康德引入自由美与依存美的概念,将美学研究与审美实践截然分开,承认了审美在实践中的“有目的而合目的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美”沟通“真”与“善”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美学研究中主观派认为美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外化”和“物化”;客观派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界无须“人化”,自然美在人类社会以前早已客观存在;主客观统一派主张美是“自然的人化”,但认为美是主观意识与客观自然的统一;客观性与杜会性统一派虽然强调美是“自然的人化”,但认为美是社会实践在对象上打上人的印记,体现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文化研究的跨学科特点决定了文化研究和美学研究有结合的必要和可能,尤其是和实践美学的结合,将会极大地促进文化研究的发展。实践美学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的把握,通过对实践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对“自由”的追求,来理解和阐释美学根本的命题。文化研究可以从实践美学中得到思想、观点和方法上的借鉴、吸收和融合。  相似文献   

18.
歌德和席勒同是18世纪德国狂飙运动的主将和启蒙主义文学的代表,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有关文章和书信中谈论过这两位伟大的作家,其主要内容:一是用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精辟地论述了歌德世界观和创作的两重性;二是明确肯定席勒的早期创作《强盗》和《阴谋与爱情》的意义和价值,指出前者“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青年”,后者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同时对“席勒式”的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创作倾向进行了批评,提出了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两种不同的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19.
实践美学把实践作为联系人和自然的纽带,其“自然人化”和“两个尺度”的论述对实践美学有重要影响。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美学的重要观点,但是其对生态伦理的强调却有最终丧失人类立场的嫌疑。在实践美学的观点看来,以“生态中心”取代人类中心实质上是对马克思所说的“两个尺度”的放大,生态主义并未脱离人类中心的视角,人类中心主义终究是不可超越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对形的认识与追求,一直在进行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实践与理论探索。数千年来,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艺术品和可观的美学理论文献。从古代画论中看,这些作者大部分都是画家。他们把自己的艺术创造总结成文,形成对美的研究理论,而这些理论对艺术创作又起着一定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在各朝代,对作为艺术表现手段的造形,均有不同的阐述。本文仅从现存的古代画论中,择其具有影响和代表性的论点,结合当时的画风加以分析,并探究这些论点的派生关系。对这些论点所产生的背景及影响,限于篇幅,就不加多述。研究古代绘画美学理论的目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