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P X即对二甲苯。可燃,低毒化合物。"2014年4月5日,搜索网站百度百科词条中关于PX的解释被定格在科学的描述上。可是,如果你打开其历史版本就会发现,对PX"低毒"这一常识性科学论断的捍卫,源自近10位以清华化工系为主力的清华学生的昼夜坚守。PX词条被篡改2014年4月2日下午,清华大学化工系大二学生王润佳惊讶地发现,百度百科词条中对PX的解释内容竟是"剧毒"。原来,3月30日,茂名反PX游行事件发生当天的凌晨00:09,网友@幻想书生wjc悄然将百度百科词条中PX毒性由"低毒"改成"剧毒"。两个  相似文献   

2.
<正>1PX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它和咱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经常挂在嘴边的"PX"其实就是"对二甲苯",在现代生活中,它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作生产聚酯纤维和树脂、涂料、染料及农药的原料,在车用高辛烷值汽油(相当于高标号汽油)的掺和组分及溶剂、生产香料、医药、杀虫剂、油墨、粘合剂和染料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正>PX引起的风波、抗争、焦虑,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一次,战火烧到了百度词条。2014年3月30日凌晨,有网友在开放性、人人可修改的百度百科平台中,将PX的毒性描述由"低毒"改成"剧毒"。几天之后,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王润佳惊讶地发现了这次别有用心的篡改,"词条保卫战"由此展开。面对多次恶意篡改,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反复进行客观更正,并在修改原因中写下了"清华化工系誓死守卫词条"的誓言。  相似文献   

4.
<正>最先在美国华盛顿爆发的科学大游行已激增为4月22日在超过35个国家举行的400多场游行。一些国际参与者担忧特朗普政府领导下的美国科学,另一些则为本国的科学担忧;很多人感到科学和理智正遭受威胁。以下是科学大游行前夕,《科学》杂志记者对17个国家游行者进行的访谈。澳大利亚"在科学上我们要更加包容。"——塔米·史密斯(Tammie Smith),25岁,在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主修犯罪学和土著研究;悉尼大学的数据分析师  相似文献   

5.
<正>欧盟委员会放弃考虑"科学2.0",他们认为"科学2.0"的形式太具有野心。而柯林·马基宛(Colin Macilwain)则认为,这是错误的观点。今年八月,欧盟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前往海滨,他们被问起如何考虑科学的未来。研究专员卡洛斯·莫达斯(Carlos Moedas)宣布他个人倾向于"开放式科学"和"开放式创新"的做法,并请其团队就如何实现进行观点汇报。  相似文献   

6.
当今科学依旧如火如荼地开展,正如本期"生命科学"和"物理学的困顿"栏目所描述的一样,组学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或将开启大生物学的新境界;对物理学家来说,所谓"物理学的困顿"也不过是在物理学盛世之后探讨未来更多研究路径,吹响向"彰暗物理学"进军的号角.然而,科学的繁荣也带来了错综复杂的科学管理和决策问题.当科学遇上政治,科学顾问登场了.  相似文献   

7.
月球车     
月球车的科学名称是"月面巡视探测器",是在月球表面行驶,并对月球进行科学探测的专用车辆.胡震宇,博士,高级工程师;袁勇:工程师;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上海 201108.  相似文献   

8.
<正>英国进化论者赫胥黎认为,生活常识与科学并不对立。他说:"完整化了的常识就是科学。"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道理,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是科学认识的重要源泉。在科学史上,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得益于在生活中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曾许诺要恢复科学的"合理地位"。那么,至今他的政府做得又如何呢?向濒于灭绝物种提供保护的努力没有加强;政治上重用对制造"麻烦"的科学实施打压的人;对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乳腺癌扫描新建议置若罔闻  相似文献   

10.
<正>在这艰难的一年即将结束之时,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伊恩·博伊德就科研更具针对性这一问题总结了这一年来的经验教训。对于像我们这样希望看到以证据为指导的决策的人来说,2016年的"后真相政治"是举步维艰的一年。作为英国政府的首席科学顾问,我对科学界试图与政治决策脱离的想法提出告诫,科学仍然是政府决策中  相似文献   

11.
一边是严谨儒雅而不失幽默的科学大家,一边是感性细腻又充满智慧的著名女作家;一方是现代科学的实践者,另一方是人文精神的代言人。当科学和文学坐在一起,会擦出怎样的思想火花?9月16日下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士裴钢和著名作家王安忆以"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为题,和300多名自发前来的听众一起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对话。科学"侵犯"了艺术吗? 对话的最初,王安忆认为对于这样一个话题,自己是以弱势面对强势。善于运用科学数据说话的裴钢紧接着就对现场观众作了一个调查:有科学背景的观众占30%,人文背景的更多一些,两者都不是的  相似文献   

12.
<正>科学是一个移动的标靶,科学研究热点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除了回顾过去一年的重大进展,《科学》杂志"年度重大科学突破"栏目的工作人员也对可能在未来几个月成为新闻的科学进展进行了预测。北极海冰随着世界气候变暖,对北极海冰减少的长远后果的研究也在升温。科学家已经知道,随着开放的海洋从太阳吸收更多的能量,海冰减少会加剧北极地区的气候变暖。但是变暖的北极对较低纬度地区的影响是什么,以及它是否该为过去十年从亚洲季候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令人关注的科学领域有:人类胚胎研究、寨卡病毒疫苗试验、寻找九号行星以及欧美政局对科学研究的影响。大选之后,下一个意外是什么?对于很多科学家来说,大西洋两岸的选举结果令人瞠目,使2016年成为"崩溃之年"。在美国,选出来的总统驳斥了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共识,认为那是一个"骗局",他说他将废除众多基于科学的环境法规,并就  相似文献   

14.
<正>德国科学是现代世界科学体制化的"原型":19世纪,威廉·冯·洪堡领导的大学改革,倡导大学的一个目标是推进创造性知识,研究应该是教师的必要活动。科学在大学中体制化,大学成为科学的家,研究成为大学教师的角色行为。英国思想史家约翰·梅尔茨在《19世纪欧洲思想史》中就赞叹:"(德国)大学系统,不仅教授知识,尤其重要的是,它教授研究。"科学在德国大学的生根和发展,直接促进了德国科学的繁荣,诞生了推动现代科学革命的一批璀璨  相似文献   

15.
阿碧 《世界科学》2012,(1):F0003-F0003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家可借艺术之瓦,攻科学之坚;艺术家可借科学之梯,攀艺术之峰。爱因斯坦生前曾经执教过的普林斯顿大学,继承了他对科学和艺术的热爱,每年都要在全校师生中征集作品,并在年底举办"科学与艺术展"。下述图片是从2011年度"科学与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6.
《世界科学》2014,(2):F0003-F0003
<正>1月14日21时45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确控制下,远在38万公里外的我国嫦娥三号巡视器,即"玉兔号"月球车在月面伸出机械臂,对其脚下月壤成功实施了首次科学探测。继去年12月23日凌晨实施控制机械臂进行投放测试后,这次是"玉兔"车首次正式投放使用机械臂,时间持续近30分钟。后续任务中,"玉免"车还将对月石、月坑等进行科学探测。  相似文献   

17.
<正>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初创于1978年的《世界科学》杂志如今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迎来了创刊40周年的日子。2019年4月25日,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召开"新时代的科学与科学传播——《世界科学》创刊40周年研讨会"。研讨会以"新时代的科学与科学传播"为主题,邀请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关于科学发展与科学传播的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隋淑光 《自然杂志》2015,37(4):313-316
<正>《科学外史》(Ⅰ、Ⅱ)系江晓原先生为法国著名科学杂志《新发现》之中文版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结集。作者从历史上的种种趣事入手,揭示科学之前世今生。读后的感觉是,不管是不是出于本意,两书可谓是给科普乃至科学加了一点盐。这里所说的"盐",其对科普的含义为调味品。盐的作用和重要性自不待言,对其价值的认识可以上溯千载。《尚书·说命下》中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其含义是说,要调制味道适中的汤汁,就离不开提供咸味道的盐和提  相似文献   

19.
1915年1月创刊的《科学》,开创了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新纪元,也留下了不少超越先贤、启迪后学的文字。今天重温这些文字仍是颇受教益的。本刊特从中选择少量重新发表,作为迎接创刊百年献给读者的礼物。本期重新发表的是任鸿隽的《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原发表在《科学》创刊号上。任鸿隽是《科学》和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始人,他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学术界多称为"李约瑟问题",并时有讨论。由于任氏的这篇文章用文言写成,这次特别配发了文言的译文。还请译者专门撰文对这篇文字进行了解说.梳理了近现代中国学人探讨"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这一问题的脉络。任氏撰文时恐怕没有想到,后人会对"李约瑟问题"展开争论并把它叫做"难题",他自己的答案其实是清楚的。他行文时。也没有在"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上着墨太多。在创刊号上,他这篇文字最想表达的,是他们为什么要创办《科学》的心声。所以,他着重说了科学是什么,以及在中国传播科学最要紧的事是什么,并在最后强调:"要之科学之本质不在物质,而在方法","不然,虽尽贩他人之所有,亦所谓邯郸学步,终身为人厮隶,安能有独立进步之日耶"!不难发现,作者所说的"方法",不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更多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联系到作者后来所撰的《科学精神论》,以及《科学》前辈作者的其他有关论述.他们当时用"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种子"等字眼所指称的,其实就是"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科学思维方式"。抓住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育,就抓住了在中国发展科学的"种子"和传播普及科学的"渔"。不然尽贩他人之"鱼".怎么会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进步!关于"科学思维方式",本刊近年来正组织思维方式: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科学思维方式:结构和生成》、《科学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中的本体论预设》等系列文章进行论述。读者可以参阅。  相似文献   

20.
赵乐静 《科学》2008,60(2):24-27
近30年来.人们已逐渐放弃了科学-技术的线性模式-即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科学是创新的源泉-科学发现似乎必然意味着技术发明;而技术只是对科学的被动响应.来自关于技术的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的批判与研究表明-这种"线性"模式不过是一种幻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