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书刊简介     
《科学通报》1964,9(11):1036-1036
《中国的假鳄类》中国古生物志新丙种19号(总号151册)杨钟健著科学出版社出版近几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山西武乡、榆社等地三迭纪地层中发掘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肯氏兽类和假鳄类等材料。前者和哺乳动物有密切连系,后者和其他爬行类如恐龙等有关。本书共描述了一个新科,三个新属,四个新种,分别归于假鳄类的三个超科。同时著者还对中国肯氏兽动物群的组成、中国假鳄类的研究历史、假  相似文献   

2.
孙艾玲 《科学通报》1973,18(6):272-272
1964年,我所新疆考察队,在天山北麓阜康黄山街的小泉沟统底部暗褐色粉砂岩里,发掘到了一个长7米、宽2米的巨大化石块。在它上面保存着至少有9个二齿兽类爬行动物的全身骨骼。根据新疆地质部门的资料,小泉沟统归上三迭统。通过对这些化石的观察,发现与山西二马营统中的副肯氏兽相似,故考虑在时代上两者亦可相当,即归于早三迭世晚期至中三迭世早期。  相似文献   

3.
四川广元河西晚侏罗世恐龙动物群集群死亡原因研究李奎蔡开基张玉光(成都理工学院,四川成都610059)四川广元河西晚侏罗世恐龙动物群是一个以蜥脚类为主,并有虚骨龙、肉食龙、剑龙以及鱼类、龟类、鳄类、蛇颈龙类等的古脊椎动物群。化石保存于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  相似文献   

4.
早于始祖鸟的虚骨龙类及其对于鸟类起源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星  马檠宇  胡东宇 《科学通报》2010,55(32):3081-3088
在过去20年中, 对非鸟兽脚类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的重建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关于这一演化假说仍然存在一些反对的观点, 其中一个反对证据来自兽脚类恐龙化石的地层分布记录. 从兽脚类恐龙化石的地层分布上看,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鸟类发现于晚侏罗世, 而在侏罗系地层中却很少发现应当是它们祖先类型的虚骨龙类化石, 这暗示存在着一个“时间悖论”——后裔出现在祖先之前. 本文回顾有关这一研究问题的最新进展. 近10年来的一系列发现表明, 虚骨龙类主要类群在侏罗纪中晚期已经出现. 这些发现大大提高了化石地层分布和兽脚类恐龙系统发育关系的一致性, 并且有力反驳了所谓的“时间悖论”. 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发现为鸟类起源研究的核心问题——兽脚类恐龙的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支持了暴龙超科和阿尔瓦兹龙超科处于虚骨龙类相对基干的位置, 甚至暗示一个新的关于副鸟类的系统发育假说: 始祖鸟、驰龙科和伤齿龙科构成一个单系类群, 而攀龙类、其他鸟类以及窃蛋龙类形成另一个演化分支. 特征演化分析表明, 副鸟类的基干类群可能在晚侏罗世之前已经演化出与树栖以及飞行相关的特征. 未来更多侏罗纪虚骨龙类化石的发现将有助于一个更加精确的鸟类起源和演化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裘锐  汪筱林 《自然杂志》2021,43(2):119-126
窃蛋龙类是一类形态特殊的兽脚类恐龙,它们的头骨高度特化,而且具有护卵习性。窃蛋龙类有很多特征与鸟类相似,对研究鸟类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长时间没有发现早期物种,窃蛋龙类在兽脚类恐龙的系统发育位置还存在很多争议。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辽宁西部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现以尾羽龙科为代表的早期窃蛋龙类,部分尾羽龙科恐龙的化石标本还保存有羽毛等软组织和胃石,为研究窃蛋龙类的早期演化、生活习性、羽毛及其他软组织演化等提供了重要信息。2019年研究的干戚刑天龙为窃蛋龙类手部和胸骨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京恐龙足迹的首次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市延庆县在筹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野外调查中,在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组地层发现的大批恐龙足迹,初步研究表明这批标本可归属于覆盾甲龙类(cf.Deltapodusisp.)、兽脚类、鸟脚类及疑似蜥脚类恐龙足迹.其中大量的覆盾甲龙类足迹表明,早在晚侏罗世,冀北-辽西地区就活动着覆盾甲龙类,它们承接了辽宁朝阳下白垩统义县组发现的甲龙类化石.而罕见的,极高速奔跑的兽脚类恐龙足迹揭示了独特的古行为学.延庆发现的恐龙足迹群不但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恐龙存活过的证据,而且极大丰富了土城子组的恐龙类群,为承接其后的热河动物群提供了绝好的演化样本.  相似文献   

7.
1981年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陆相二、三叠系研究组与甘肃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矿产研究所合作,开展北祁连地区的二、三叠系的考察,在以往没发现过化石的红层中找到了骨化石,是这年考察最主要的收获之一.玉门大山口的西大沟组上部的骨化石点经1981,1982和1985年3次初步发掘,表明是一处埋藏丰富尚待研究的晚二叠世脊椎动物群.于1991年和1992年做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现已修复约1/2的标本,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出这一脊椎动物群的总面貌,与俄罗斯地台晚二叠世早期Ⅱ带和南非新建立的始二齿兽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中国俊兽(Sinobaatar gen. nov.): 热河生物群中一多瘤齿兽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耀明  王元青 《科学通报》2002,47(5):382-386
记述产自辽宁西部凌源大王杖子义县组的一件多瘤齿兽类骨架,是早白垩世保存齿列和四肢信息最多的标本.据此建立凌源中国俊兽(新属、新种)Sinobaatar lingyuanensis gen.et sp.nov.新属种头骨狭窄,形态原始,无眶上脊和眶后突.齿式为3·?·5·2/1·0·3·2,齿列形态,特别是颊齿与始俊兽属相似,应属于始俊兽科.头后骨骼基本形态与其他多瘤齿兽类一致.第V(足庶)骨只与骰骨相关节,不与跟骨接触,可能代表了多瘤齿兽类的原始形态,并与全兽类形态接近.9块腕骨,与全兽类中的张和兽形态相近,但中央骨大于小多角骨.多瘤齿兽类的齿列演化阶段性明显,中国俊兽的齿列特征介于晚侏罗世与晚白垩世的类型之间,而且已知始俊兽类仅发现于早白垩世,因此,新属种的发现表明热河生物群时代更可能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产自辽宁西部下白垩统义县组的一种新的哺乳动物——索菲娅戈壁兽(Gobiconodon zofiae sp. nov.). 新种耳区的岩骨前骨板提供了第5脑神经Ⅱ, Ⅲ分支的汇合出口, 这可能是类似犬齿兽类的原始特征. 与爬兽一样, 新种保存了骨化的麦氏软骨, 表明它具有与下颌分离的耳区结构, 为哺乳动物中耳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直接的化石证据. 新种以I1/I1增大, 眶下孔靠后, 4个颏孔及牙齿结构区别于戈壁兽已知种. 新材料所具有的齿列咬合关系表明戈壁兽的上臼齿数目应为4个而不是5个. 在热河生物群已知的50余种脊椎动物中大多是东北亚的土著种类, 因之在进行动物群及时代洲际对比时有一定困难. 索菲娅戈壁兽的发现使热河生物群可以直接与北美及亚洲其他脊椎动物群进行对比. 戈壁兽的出现支持同位素测年数据, 表明含戈壁兽的义县组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0.
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俊淳 《科学通报》1999,44(12):1235-1235
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的研究在古脊椎动物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鳍龙类和鱼龙类很早就引起了古生物学家的关注,但直到今天对这两个类群的确切祖先及各自内部成员间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论[1~3],它们最初被置于调孔亚纲,目前被认为是特化的双孔类.鳍龙类被大多数人视为鳞龙类的姐妹群[1],它主要包括肿肋龙类、齿龙类、幻龙类和蛇颈龙类,其中前三类仅生存于三叠纪,而蛇颈龙类则繁盛于侏罗纪及白垩纪.蛇颈龙类的祖先很可能是幻龙类,但幻龙类的肩带和头骨腭面特征和蛇颈龙类有较大区别.原来以为是幻龙类而现在归入蛇颈龙类的中三叠世的Pistos…  相似文献   

11.
郑剑东 《自然杂志》2012,34(3):172-175
袁复礼教授 (1893-1987), 中国著名的地质、地理和考古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长期任清华大学教授兼地学系系主任,其间参加了著名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在考察中发现大量动物和植物化石,尤其在新疆发现二齿兽和水龙兽等冈瓦纳大陆大型爬行动物化石,贡献卓著。他毕生从事地质调查和地质教育事业,笔者从其参与创建中国地质学会、西北科学考察、清华大学任教、考古发掘、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矿产资源调查等方面阐述袁复礼对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广西崇左三合大洞新发现的巨猿动物群及其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猿动物群是晚新生代十分重要的动物群之一, 深受科学家的关注. 最近在广西崇左生态公园三合大洞发现了包括似人似猿、巨猿、猩猩、长臂猿、中华乳齿象、先东方剑齿象、凤岐祖鹿、双齿尖河猪及小猪等8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组成的巨猿动物群. 迄今, 它是我国境内地理分布上纬度最南的巨猿动物群. 依动物群性质及地层对比显示其时代属于早更新世. 动物群中由于出现较进步的武陵山大熊猫、貘类和巨猿等体型明显增大的动物, 表明其时序应晚于早更新世早期的重庆巫山和广西柳城巨猿动物群, 时代应是早更新世中期, 磁性地层年代测定约为距今120~160万年. 该动物群基本上由猩猩、树鼩、南蝠、猪尾鼠等几乎是旧大陆热带-亚热带森林型动物组成, 缺少北方类型, 应属于典型的热带森林动物群; 这表明了当时的自然景观为温暖湿润的热带雨林环境. 三合大洞巨猿动物群的发现对划分我国的巨猿动物群的分期, 探讨其起源、演化特点、趋势和动因等目前科学界关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古生物学家发现,鲸类与偶蹄类源自同一祖先.最先提出这一观点的是美国古生物学家范威伦.1960年,当时还是研究生的范威伦,在美国纽约自然史博物馆研究原蹄类化石期间,意外地发现几个已知鲸类化石的牙齿有三丘齿,与原蹄目的肉食动物"中爪兽"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4.
董枝明 《科学通报》1978,23(5):302-302
肉食龙类(Carnosauria),在我国的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甘肃、黑龙江、辽宁、山东、山西、河南、湖南、江西、四川和云南等省区均有发现,地史分布从晚三迭世至晚白垩世。至目前为止,我国已发现了12个属:晚三迭世的中国龙(Sinosaurus);晚侏罗世的四川龙  相似文献   

15.
张云翔  李永项  王薇  弓虎军 《科学通报》2009,54(21):3352-3356
在中国古北界的东北区、华北区及蒙新区三区交汇地带的秦皇岛地区洞穴堆积中发现具有明显的过渡区特征的山羊寨动物群, 动物群以小哺乳动物化石为主, 包含3个动物地理区的代表成分, 可与中更新世周口店动物群(华北区)、金牛山动物群(东北区)等进行对比. 在已鉴定的53种哺乳动物中, 有38种在中更新世周口店或金牛山动物群名单之列, 与周口店动物群相同的有29种, 与金牛山动物群相同的有25种, 与萨拉乌苏动物群相同的有7种, 分别占总数的76%, 66%和18%, 动物群组成特点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 可能暗示着中国古北区的3个亚区在中更新世期间就已经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6.
薛祥煦 《科学通报》1988,33(6):449-449
王永焱1947—1948年在甘肃省武都县龙家沟地区进行地质考察时,在紫红色砂质泥岩中采到一批哺乳动物和龟化石。经本文前一作者整理鉴定,提出了该动物群属种名单。其中以三趾马、大唇犀和始柱鹿等为最多,其他有麒麟鹿类、剑齿虎、爪兽等,反映了以森林为主,同时也有草地和湖沼的环境。邱铸鼎补充了一些化石,并认为其时代为晚中新世。龙家沟动物群是华北晚中新世常见的动物群之一,其时代可与欧洲的吐洛里期、印度-巴基斯坦西瓦立克的那格里“带”或中国云南禄丰古猿层的时代相比。  相似文献   

17.
邓涛  梁忠  王世骐  侯素宽  李强 《科学通报》2010,55(34):3302-3309
乌兰花哺乳动物群发现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晚中新世红土剖面底部.中国的红黏土堆积相当广泛,其中富含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在山西、陕西、河南和甘肃都有众多化石地点.蒙古高原也是新近纪沉积非常发育的地区,尤其是在内蒙古中部,已建立起哺乳动物群序列.乌兰花动物群的发现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序列,并且对于三趾马动物群的地理分布和红黏土的气候环境背景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乌兰花动物群中的化石种类大多数与保德动物群相同或很接近,也有一些与保德动物群相比在系统演化水平上稍高,可能代表比后者略晚的地质时代,其年龄约为距今7Ma.乌兰花动物群的组成表明,当时该地区周围可能是典型的温带稀树草原环境,为确定中国北方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东西分区的界线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产自贵州省关岭县法郎组瓦窑段一豆齿龙类新属种--多板砾甲龟龙(Psephochelys polyosteoderma gen et sp nov). 标本为完整的头骨、背甲和部分四肢骨骼. 砾甲龟龙的头骨综合体现了欧洲Psephoderma和Placochelys两个属的共同特征, 而背甲和腹部的结构则完全与众不同. 砾甲龟龙的腹部由分布于两侧部分的一系列松散的长形骨板和中部的密集的腹肋组成, 这种结构是任何其他豆齿龙所不具备的. 另外, 该标本头骨中部的一些结构十分奇特, 目前还很难对其作出确定的解释. 这些结构主要涉及鼻骨与前额骨的界限以及额骨、后额骨与顶骨三者间的关系. 就目前的标本看, 砾甲龟龙的后额骨参与组成颞孔的前缘, 这是楯齿龙亚目(Placodontoidea)中Placodus的特征, 此前从未在豆齿龙亚目(Cyamodontoidea)中被记录过. 这些罕见特征的最终确立还有待于更多标本来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9.
《科学24小时》2011,(6):52-52
日前,考古学家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境内发现一支新恐龙物种暴牙龙。这种恐龙的骨骼化石是在新墨西哥州享有盛名的恐龙化石挖掘地点“幽灵农场”发现的,科学家认为暴牙龙可能是早期掠食性恐龙(生活在现今的阿根廷和巴西)和之后霸王龙等兽脚类恐龙之间“缺失的环节”。  相似文献   

20.
辽西义县组禽龙类新属种: 杨氏锦州龙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汪筱林  徐星 《科学通报》2001,46(5):419-423
在辽西义县组发现一大型禽龙类恐龙,根据其头骨形态和牙齿特征建立一新属、新种-杨氏锦州龙(Jinzhousaurus yangi gen.et sp.nov.)。杨氏锦州龙某些特征比已知多数禽龙类原始,但大部分特征接近于早白垩世的一些进步禽龙类,如前上颌骨喙部中等扩大和牙齿形态及排列方式等。锦州龙的另外一些特征非常接近鸭嘴龙类,比如眶前孔不发育等。锦州龙的这种奇特特征组合对于研究禽龙类的演化和鸭嘴龙类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锦州龙发现于义县组中部,层位高于四合屯化石层,是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恐龙化石,丰富了热河生物群的组成。锦州龙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热河生物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与同位素测年确定的年代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