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隐孢子虫病为人兽共患病。作者于1986年10月至1988年8月对川西北草地若尔盖、红原、壤塘、康定4县10个牧场(乡)188头牦牛的粪便进行检查,首次在我国牦牛体内发现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感染率为48.9%(92/188)。患腹泻牦牛的感染率[100%(20/20)]高于非腹泻牦牛[42.9%(72/168)];犊牛感染率[46.8%(66/141)]低于成年牛[55.3%(26/47)];不同地区牦牛的感染率亦有差异。在调查牦牛隐孢子虫的同时,检查黑白花奶犊牛19头,藏系绵羊80只,罗姆尼绵羊30只,成都麻羊51只,均未发现隐孢子虫。文中叙述了牦牛隐孢子虫的基本形态大小。  相似文献   

2.
肝片形吸虫病是牛羊等反刍兽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遍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普遍流行,特别在低洼潮湿多沼泽的牧区,由于肝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分布极广,流行更为严重。川西北草地(红原、若尔盖、阿坝)是四川省牦牛、绵羊主产地区之一,其沼泽地(又称四川若尔盖高原沼泽)是我国最大的一片沼泽区域,三县沼泽面积742万亩,约占该区草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肝片形  相似文献   

3.
川西北草地牛皮蝇蛆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川西北草地牛皮蝇蛆病的流行情况、季节动态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表明:(1)临床检查牦牛1149头、黄牛599头,皮蝇蛆寄生率分别为84.25%和70.28%,寄生强度为18.32个和2.17个;剖杀检查牦牛114头,皮蝇蛆寄生率为100%,寄生强度为71.66个.(2)川西北草地皮蝇的种类,经形态学和生化特性鉴定定为牛皮蝇H.bovis、纹皮蝇H.lineatum和中华皮蝇H.sinrnse等三种.(3)弄清了皮蝇各期幼虫在牛体内的寄生季节、寄生部位、移行动态、三期幼虫寄生方位、入土化蛹羽化规律、成虫活动规律等.(4)害获灭(Ivomec)是防治牛皮蝇蛆病的首选药物,具有效果好、广谱、剂量小、安全、使用方便、易于推广等优点,防治后可获显著经济效益和明显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了解我国川西北草原牦牛携带的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的血清型和重要毒力基因的分布.方法:采用玻片凝集法和PCR方法分别检测STEC的血清型和15种重要的毒力基因.结果:在277份样品中分离鉴定出STEC 85株,分离率为30.69%,存在39个不同的O血清型,无优势血清型;牦牛源STEC毒力基因stx1、stx2、cnf1、cnf2、subA、CDT-V的携带率分别为44.71%、76.47%、2.35%、2.35%、61.16%、17.65%,黏附基因eaeA、iha、saa、efa1的携带率分别为1.18%、76.47%、68.24%、2.35%,以及60-MDa毒性质粒上的基因hlyA、espP、Katp的携带率分别为75.29%、43.53%、4.71%,不携带etpD、toxB基因.结论:STEC在我国川西北牦牛中的携带率高,血清型分布广泛,黏附基因iha和saa广泛分布于各种不同血清型的STEC中,大部分STEC携带毒性质粒,公共卫生学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2005年冬季在川西北草原发生牛焦虫病的流行,其典型临床症状为血红蛋白尿、高热、贫血、消瘦、眼结膜苍白黄染等,镜检发现了焦虫体.此次牦牛焦虫病的流行给当地畜牧业造成一定的损失,今后应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6.
为调查川西北地区牦牛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对采自川西北甘孜州和阿坝州的26份腹泻牦牛粪便样品进行大肠杆菌分离,分别以分离的大肠杆菌DNA和牦牛腹泻粪便样本提取的总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黏附因子K99+菌毛基因片段,分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在牦牛腹泻中存在情况,同时比较两种DNA提取方法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PCR检出率的差异;以分离自外表健康牦牛粪便的105株大肠杆菌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黏附因子K99+菌毛基因片段,比较牦牛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在外表健康牦牛和腹泻牦牛中的携带情况.结果:从26份牦牛腹泻粪便样本中共鉴定出84个大肠杆菌菌落携带K99菌毛基因,这些菌落分别来自所有26份牦牛腹泻样品,因此,牦牛腹泻样本100%分离并检测到携带K99+菌毛基因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而粪便总DNA检测结果为K99+菌毛基因阳性率84.62%(22/26),粪便中提取的总DNA模板K99+菌毛基因PCR检出率略低于分离鉴定的细菌DNA检出率;105株外表健康牦牛粪便样本分离株中检测到携带K99+菌毛基因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34株,检出率为32.38%(34/105),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在牦牛腹泻样本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外表健康牦牛粪便的检出率(P0.001).结果表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在牦牛粪便中存在广泛,是引起牦牛腹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以粪便中提取的总DNA为模板,可快速检测牦牛粪便中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8.
四川西北部高原地区,主要包括甘孜和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位于东经97°26′~104°27′,北纬27°57′~34°21′之间,面积23万多平方公里,接近英国的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四川省草地面积约2.0亿亩为全省耕地面积的2.0倍。草地主要分布在甘孜和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境内,饲养约300万头牦牛和300多万只绵羊,是四川发展草地畜牧业的基地。  相似文献   

9.
川西北草地龙日基点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北草地的龙日是联合国援助项目“加强和发展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的试验基点,该地气象观测历时三年,通过多种气象要素分析,依据地形、海拔,概括了高原区地方气候的特征,并比较了不同季节水热条件与牧草生长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绵羊霉形体肺炎是我国近年发现的一种呈地方性流行的家畜传染病。主要危害汫口良种绵羊,以边来羊最易感,罗姆尼羊次之,本地藏羊很少发病。川西北草地红原县××××种畜场是以罗姆尼羊纯繁为主,同时进行绵羊杂交改良的牧场。笔者从1983年7月至1987年6月在  相似文献   

11.
牦牛是海拔3000公尺以上高寒草原牧区的特有畜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各藏族自治区、州、县,数量在一千万头以上。以四川来说,主要分布在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及西昌地区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等,近年来凉山彝族自治州及西昌地区的高山草原也已引进饲养,扩大利用了天然资源,全川有牦牛一百三十多万头。牦牛是藏族人民经济生活中的主  相似文献   

12.
选用2,4—滴丁酯除莠剂,在川西北荒芜人工草地上,按一定浓度配药喷雾,对处理后不同时间的草地随机取样,选取6个样方进行莠草杀灭效果实测。结果表明:该除草剂对八种典型莠草有显著防除效果;且在喷药后一定时间内,随时间的延长,除莠效果进一步提高。鉴于川西北草地莠草现状及化学除莠效益,建议大面积推广使用这种高效、低毒、低残毒除莠剂。  相似文献   

13.
14.
牛球虫病以出血性肠炎为特征,临床呈现腹泻症状。近年来,川西北草地牦牛特别是牦犊牛腹泻经常发生,危害严重。为了弄清牦牛腹泻与寄生球虫之间的关系,我们于1986年9月——12月在川西北草地的红原、若尔盖两县八个场(乡)进行了牦牛球虫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对川西北高原地区羊皮资源、品质、加工鞣制、成品毛皮(革)品质、经济效益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地该地区羊皮资源丰富,原料毛皮品质优良,用铬—铝结合加工鞣制后,成品毛皮(革)感观性优良,各项物理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加工试制为制品经济效益显著,具有开发价值,可进行计划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应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理论,对川西北草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该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组分失调、流程不畅、利用层次单一、系统封闭保守和经营意识不强等问题,建立高效、优质、高产的川西北草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必须调整组分、疏通流程、挖掘各生产层次潜力、强化外延特性,同时还必须加强该地区智力、物质技术投入,提高农牧民文化素质,普及科学技术,发展草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根据川西北地区栖霞组野外及钻井岩心的宏观、微观及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物性资料,研究了该套地层中白云岩储集层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归纳并总结了这类储层的分布规律及形成与演化过程。认为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以细晶白云岩、中 粗晶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孔、洞为主,裂缝除具有一定的储集性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起到了连通孔隙的作用;储集空间组合类型以裂缝 孔洞型和裂缝 孔隙型为主。这类储集岩的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到沉积和成岩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本课题组在对川西北地区层控-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物质组分的研究中发现,该区两个主要含金层位(下寒武统硅岩层和中、上三叠统碎屑岩层)中,凡金矿化显著的部位均不同程度地出现铂族元素的富集。  相似文献   

19.
以川西北高原为背景,结合输电线路工程建设内容特点,提出了控制占地面积的预防措施,草皮移植回铺、铺草垫及临时堆土防护等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和实施技术要点;并以甘孜-石渠110kV线路工程为例,论证了措施的防治效果,对川西北高原区输电线路工程及其它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水土保持专项措施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牦牛(Bos grunniens)瘤胃消化代谢的特点和基本规律。选用五头装置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健康母牦牛,在高山草地放牧条件下,按牧草生长季节节律,测定了嫩草期、保青期、青枯期瘤胃液pH值、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和氨氮(NH_3—N)的含量,以及昼夜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牦牛在高海拔、少氧、寒冷、昼夜温差大等终年放牧无棚圈条件下,其瘤胃消化代谢昼夜变化呈一定规律性:pH、NH_3—N含量白天高于夜间,而TVFA水平则呈相反变化。不同生长期的牧草对瘤胃NH_3—N、VFA有较大影响。每100ml瘤胃液中:NH_3—N含量从嫩草期的37.26mg降至保青期的22.21mg和青枯期的22.74mg,嫩草期与保青期、青枯期差异极显著(P<0.01)。每100ml瘤胃液中:TVFA浓度,由嫩草期的11.21mM和保青期的7.69mM增至青枯期的15.22mM,嫩草期、青枯期与保青期差异极显著(P<0.01)。牦牛瘤胃液pH值偏硷性,三期间差异不显著(P>0.05)。牦牛VFA组分中,乙酸较高,而丙酸偏低,呈乙酸型发酵,保青期尤为突出。异戊酸和已酸水平比例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