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妙玉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的幽尼。曹雪芹为妙玉“树碑”的文字中写了一个大字:“怪”。而“怪”的表现,就是“傲”,就是“洁”,“傲”“洁”成癖,这就是妙玉的“怪癖”。这种“怪癖”在“金陵十二钗”中是绝无仅有的,在大观园的青年女子世界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同样...  相似文献   

2.
<正> 《聊斋志异》向来归于志怪笔记一流,这是有道理的。首先,让我们从题材看。一部《聊斋》分成大篇和短制两类,短制多承袭六朝志怪的遗风;大篇则用唐人传奇的手法,赋以志怪的内容,即所谓“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语),故无论大篇和短制,都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把它们列入志怪.其次,从篇章形式看。作者在写作时喜爱采用的笔记的形式,短制固不待说了,就是小说大篇,明明是想象的故事,偶尔也要点出时间、地点和人名(冯镇峦戳穿这内幕,说作者爱作此等摇曳之笔),虚晃一枪,将虚构化作真情,迷惑读者。所以就体裁形式论,更是道地的志怪笔记。志怪若不讲它的涵意,那么志怪本身也就变成了内容,这样,无论怎样铺陈人情,描绘世态,也还是脱离不了志怪。总之,从摄起题材,记叙内容到写作形式,大都无一而非志怪,  相似文献   

3.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人。乃是当时一大怪人,狂者。阿谓怪耶?何谓狂耶?性偏狭,然而学问上却颇有创造性,眼光敏锐而时有新意;遇路人寂无一语,见好友终日晤言,身处封建专制社会,却已有个性解放思想,独来独往。所谓“平生不爱属人管”(《焚书》四,《豫约篇·感慨平生》),大刀阔斧,任人诋毁,我行我素。这“怪人”、“狂者”、“狂禅”、“左道”,终为流俗所陷,年至高龄而身陷囹圄,76岁自杀。对他的一生,实可作一番个性社会心理学的解剖。然为何怪呢?实是因为他要做一个“真人”。怪者,真人也;真人者,怪哉。何为真人?真人就是有“童心”的人。这就导出了我们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李卓吾为什么要提出  相似文献   

4.
"六跪" 辨     
《荀予·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一句,学界一般认为其中的“六”’字乃“八”字之误。但根据《神农本草经》、《本草纲 目》等药物学文献,说明古代确有一种被称为“蛫”或“鼠负”的蟹类动物,“蟹六跪”在荀予时代抑或是实有其事。  相似文献   

5.
怪体诗是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特殊的流变。怪体诗怪在它既有“体”,又无“体”,几乎每一种怪体诗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方面的要求,形成体式,是其他诗体所不具备的。怪体诗可分五类:字句类、摆列类、嵌字类、修辞类、杂言类。怪体诗的作者历代都有,其中有三大作家群:齐梁时期以萧纲、萧绎为首的宫体诗人;中晚唐时期张南史,“元、白”,“皮、陆”等诗人;北宋时期王安石,苏轼等诗人。怪体诗的审美价位表现在:排列美,秩序美,创新美,幽默风趣美。  相似文献   

6.
“一个怪影在欧洲游荡着——共产主义的怪影。归欧洲所有一切势力都为神圣地驱除这个怪影而联合起来了:教皇与沙皇,梅特涅与基佐,法国急进党人与德国警探。”大家知道,这段引文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段。过了一百多年,共产主义的怪影已经不只是在欧洲游荡着,而是在全世界游荡着了。全世界所有一切反动势力都为“神圣地”驱除这个怪影而联合起来了。让我们举些最近的例子吧:艾登、摩勒和杜勒斯正在拚命弥补帝国主义阵营的裂痕,并且力求在反苏反共的基础上寻找团结一致。英法帝国主义在埃及的侵略行动肯定地是失败,这是用不着再怀疑的。  相似文献   

7.
枣庄方言古语词例释(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3.艮gn[k] 枣庄方言中,“艮”一般作形容词,其义有二:(1)(食物)坚韧而不脆,如:“这罗卜发艮,不好吃。”(2)说话生硬,或形容其性子直,如“这人说话真艮!”“这个人真艮!”“艮”有时亦作动词,如“艮牙”,即“硌牙” 《唐韵》、《韵会》、《正韵》拼“古恨切,根去声。” 《集韵》:“胡思切,音痕,元平声。” 《论文》:“艮,很也。从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也”段注:“会意。‘目相匕’即目相比,谓若怒目相视也,很之意也。” 《方言》:“艮、坚也。”注:“艮、皆名石物也。” 《广雅·释诂》:“艮,坚也。” 《广雅疏证》:“《说卦》传云:‘艮为山,为小石’,皆坚之义也。今俗语犹谓物坚不可拔曰艮”。 可见,艮之本义为坚,词义引申,为说话生硬,性子直。 杨雄《太玄经》:“象艮有守,”注:“艮、难也。” 《来生债》一折:“正末云:‘他也中吃,也中穿。’磨博士做咬银子科,云:‘中吃中穿?阿哟! 艮了牙也!”  相似文献   

8.
日本琐记     
日本文恐怕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杂的文字了。日本的汉字是从我国去的,所以有一个时候,日本人开口闭口说和我们同文同种。明治维新后,因和西方人接触渐多,还采用了若干荷兰字、法国字、英国字和德国字。战后经过美军长期的占领,说话写文夹美国字(英美两国虽同属英语国家,但英国人决不承认美国人自己杜撰的许多怪字为英文)又成为一时风尚。到今天,日本人每开一次口或每执一次笔不用上几个美国字就好像不能表达意思似的了。这种心理和我国解放前一些“高等华人”之满嘴英文者大致相同。不过这种现象在那时的我国也只限于少数“高等华人”,而且只用之于口而不笔之于书,这和今天日本之普遍应用是有些差别的。例如我们现在所要谈的“剥司”这个字就是从美  相似文献   

9.
畸形动物     
令人生趣在人类中,由于极少数孕妇体内的胎儿发育不正常而使其形态结构发生巨大差异,人们叫它“畸胎”,也称“怪眙”。但是,由于人们所能见到的不是胎儿,而是已出生的孩子,因此,“畸胎”两字,就是指那些人类的畸形儿。动物与人类一样,也有形形色色的畸形幼仔。  相似文献   

10.
所谓重字,是指一首诗中重复出现的语词,也叫“复辞”。这在古体诗中是很常见的,如韩愈《短灯檠歌》:“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宜光。……一朝富贵还自恣,长檠高张照珠翠。吁嗟世事无不然,墙角君看短檠弃”,诗中的“长檠”、“短檠”均重复出现。但是在近体诗中情况则不然,这是因为近体诗字数、句数都有着严格  相似文献   

11.
志怪小说表面上“张皇鬼神,称道灵异”,其实质是对生死、性爱、安全的关注。而这种内心情感的萌动与渴望,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或根本无法实现的,但它却在神道世界中实现了,神道世界则成为志怪小说潜意识的载体,这才是志怪小说作家认为“神道之不诬”的真实原因。这也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文人创作志怪小说的一种潜藏心态,这是介于教徒“自神其教”与“有意为小说”者之间的一种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2.
“睛”字晚出,始见汉代典籍,《说文》不收,《玉篇》:“目珠子也。”其后之字典、辞书皆承用其说,即是新版《辞源》、《辞海》也不例外,似乎“睛”的本义就是眼珠子,然验诸书证,考诸词源,似觉未安。在古代汉语中,常用“眼”表示眼珠子,《史记·刺客列传》:“因皮面决眼,自屠出肠。”“决眼”即指抠出眼珠子。如果“睛”也指眼珠子,则“眼”与“睛”完全同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玉策纪》:“鹤瘦头朱顶则冲霄,露眼黑睛则远视。”文中“头”与  相似文献   

13.
“辽精海怪,××是大脑袋”。 —一这首民谚似乎在辽宁流传有一个世纪了。其意是:辽阳人精,海城人怪,××人是大脑袋。令人不解的是它竟成了这些地方的一种宿命,“精”的总是精,“怪”的还在怪,“大脑袋”的地方也仍不见翻身成为富裕地区……因东北话里的“大脑袋”带有贬意,隐喻愚笨、所以我用“××”代替,免得伤害那个地区的人的情感、甚或惹起诉讼。  相似文献   

14.
■目(Psocoptera=Corrodentia)昆虫的专用名为■(代替“啮虫,,二字),包括常见的“书虱”和“树虱”等,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贵州省梵净山的此类昆虫缺乏记录,本文主要根据我们所采的标本,连同贵州科学院生物所原来的收藏,共描记了代表2亚目、5科、9属的14个新种和1个新属,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文中的体长指头部到翅端的长度,IO:D为头部正面的两复眼最短间距与复眼宽度相比。  相似文献   

15.
孟子《梁惠王上》云:“君子远庖厨”,过去把它完全理解为君子的“仁心”,但引伸一步讲,既然可以“远”,必定在“远”之前很“近”,或相关过,而古代史料上记载的庖厨,又多与祭祀相关,故,从君子与庖厨的关系角度,实可一窥儒家的“根”及其历史演进历程,试释如下。 自孔子后,中国的儒家一直以“君子”的“温柔敦厚”和“文质彬彬”为楷模,“风流儒雅亦我师”,其中“儒雅”二字甚能透露出人们对“儒生”的审美态度。而追其根源,却不是这样的,而是一种“术士”,章太炎即认为“明灵星午子吁嗟求雨者谓之儒”,“助人君顺阴阳以教化者也”(《国故论衡·原儒》),本是原始时代一种“政教合一”的人物。而且可以判定,它是一种与“怪神乱力”关系极为密切的职业,绝非“不语怪神乱力”。故儒由一种“术士”职业变成一种“哲学”流派,与孔子发生的这场不大为人关注的“偷梁换柱式革命”相关。如果说,  相似文献   

16.
论书法艺术     
<正> 古代书家有所谓“书者,心之迹也”的说法,认为书法可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起到“发人意气”的作用。明代祝枝山说得更具体,认为“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人的喜怒哀乐的内心感情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书法都无法达到的境界。而中国书法竟何以有如此的神妙和魅力呢?形象美我国文学的产生,基础是“象形”。最初,“写字就是画画”(鲁迅语)。汉字的  相似文献   

17.
笔者投身多边外交十多年,期间于1993年至1998年在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参加过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等各个机构“多如牛毛”的会议。正如俗语所说:世上无“怪”事,只怕有心人。笔者通过平常的“细心观察”,得到一个重要的“大发现”,即在国际会议上,常常有人搞“小动作”!通常而言,如果会议议题重要,台上发言者妙语连珠,台下听者必定精神集中,双耳“高”竖,目不二用。但如果会议讨论例行性的议题,发言者“朴实无华”,会议最后的结果也不会超出人们的预料,许多听会者就容易思想“开小差”,在会场内便会“情不自禁”地搞起一些“小动作”。  相似文献   

18.
一《集异记》又名《古异记》,是唐代一部比较有影响的志怪兼传奇性质的小说集。《四库全书提要》曾称该书为“小说家之表表者”。《集异记》具体成书的年代已经不易三定,关于它的撰写者薛用弱的资料也极为有限,只是从《太平广记》的有关文字里得知薛用弱“字中胜,长庆中曾任光州刺史”,“大和初自仪曹郎出守弋阳,为政严而不  相似文献   

19.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醫”字为:治病工也……从酉”;“殹,病声,酒所以治病也”,表明“醫”字是用患者的病痛声音和治病所用的酒结合起来会意而构成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不乏这种现象:某些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所极力反对和排斥的事物,反会在其生前或身后大量滋生和壮大起来,甚至跟他们结下不解之缘。这种情况,表现在孔子与寓言的关系上,就很突出。孔子是我国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坚持“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即“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朱熹注引谢氏说),极力排斥神话,当然也不屑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