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脑隔区对丘脑束旁核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绍 《科学通报》1981,26(23):1462-1462
丘脑束旁核是一个接受痛觉冲动的结构,也是针刺传入冲动和痛觉传入冲动相互作用的重要部位。关于针刺通过对束旁核活动的调制而产生镇痛作用的研究工作,已报道的有刺激丘脑中央中核对束旁核神经元痛放电的抑制、刺激中缝核对束旁核的抑制作用。这些工作都是间脑以下水平的结构对束旁核内痛敏细胞活动的影响,这是研究针刺镇痛原理的一  相似文献   

2.
王绍 《科学通报》1982,27(1):57-57
边缘系统中的视前区,无论从其解剖位置,还是生理功能均处于边缘系统节点站的重要位置.国内外许多研究工作证实它是一个与镇痛有关的结构.电刺激该区可产生镇痛作用,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都与此区有关.丘脑束旁核和痛的感受有关,其活动受到许多传人冲动的影响.现已知丘脑中央中核)、脑干中缝核群等对其放电活动有抑制和调节作用.丘脑束旁核属于丘脑非特异传导  相似文献   

3.
孙明智 《科学通报》1982,27(23):1470-1470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不同种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各级中枢普遍存在对伤害性刺激发生兴奋反应和抑制反应的两种神经元,这两种神经元不同反应都与痛觉的产生有直接关系。目前有关丘脑束旁核痛兴奋和痛抑制两种神经元的同时电活动、相互关系及其在痛觉感受中所起的作用尚不清楚。本文采用同时记录两个单位放电方法研究束旁核中痛兴奋神经  相似文献   

4.
张淑洁 《科学通报》1978,23(9):565-565
已有动物实验证明,夹挤跟腱可以抑制丘脑中央外侧核单细胞的诱发“痛”放电和束旁核与痛有关的细胞自发节律放电。我们也曾观察到电针跟腱可缓解人流术引起的不良感觉和反应。有趣的是,捏跟腱引起的主观感觉和针刺某些穴位引起的“针感”非常相似。而且  相似文献   

5.
G.S.Ross 《科学通报》1984,29(8):503-503
电刺激人的牙髓能产生痛觉,因此,有理由推测:刺激猫的牙髓能诱发类似于三叉神经性牙痛。很多作者已经证明三叉神经尾侧核(NV Caud)神经元对于这种牙髓刺激是有反应的。所以很显然,这些三叉神经尾侧核的神经元和牙痛有一定的关系。本文所要报告的是丘脑束旁核(Pf)也可能与牙痛有关,就如同它与刺激身体其他部位的感觉神经而引起的躯体痛觉有关一样。  相似文献   

6.
李新人 《科学通报》1981,26(10):627-627
已知5-HT有加强针刺镇痛作用,损毁5-HT能神经元胞体集中的中缝核后,针刺镇痛作用明显减弱。而电刺激中脑中央灰质,却有镇痛的效果,并认为这是由脑啡肽的释放所引起。如所周知,神经细胞机能活动的变化,相应地在突触的形态结构上必然有所反映。因此,我们在过去观察针刺镇痛时丘脑束旁核突触超微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对同样条件下中脑中缝背核及其周围灰质的突触联系进行了观察研究,以期探求其中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放射性核束物理与核天体物理是物理学基础研究的前沿方向,其需求是建造大型放射性核束设施的主要推动力.本文简要介绍了放射性核束物理与核天体物理,比较了产生放射性核束的在线同位素分离(ISOL)方法与炮弹碎裂(PF)方法,综述了国内外已有的ISOL型装置情况,并具体介绍了北京放射性核束设施,对其未来核物理基础研究给予展望.  相似文献   

8.
鞠躬 《科学通报》1985,30(14):1110-1110
下丘脑中有许多终止于脑下垂体后叶的神经元,主要是加压素能及宫缩素能细胞。组织化学研究发现,加压素能及宫缩素能神经元集中在视上核及室旁核中,也分散于各副大细胞神经分泌核中。逆行追踪技术证实了自视上核、室旁核及各副核至垂体后叶的投射。本研究用新近出现的甚为灵敏的追踪剂霍乱毒素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CT-HRP),于大鼠追踪至垂体后叶的投射,观察到了一些颇为重要的、以往未被发现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赵志奇 《科学通报》1981,26(7):442-442
急性实验资料证明丘脑后核群(PO)神经元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本文报道在慢性实验中PO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和动物伤害性行为反应的相互关系及脑刺激和电针的抑制效应。实验动物为12只成年家兔。在麻醉下按照Sawyer图谱埋植脑刺激电极和MWT-1型慢  相似文献   

10.
放射性核束物理和核天体物理是国际核物理研究的前沿,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壳演化和新幻数、原子核的中子稳定极限(中子滴线)、超重新元素的合成、原子核的晕结构、新的衰变模式、宇宙中铁以上重元素的核合成机制等.为了解决这些关键科学问题,世界各国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可以用来产生放射性核束的大型实验装置.综述了国内外已有、在建和计划中的核物理不稳定核束装置情况,并介绍了新一代装置——北京丰中子束流装置(BISOL)的设想.BISOL装置计划采用反应堆和强流氘加速器双驱动源,综合在线同位素分离和炮弹碎裂两种成熟技术,可产生比国内外现有装置强度高1~2个量级的极端丰中子束流,同时通过建设强流氘加速器,提供国际最强的加速器中子源之一,以此为基础大力推进核能系统材料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缰核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下行镇痛通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龙川 《科学通报》1987,32(20):1599-1599
本室以往的资料表明,从伏核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存在一条下行镇痛的神经通路;该通路可能以缰核为其中继站,并证明在缰核内以甲啡肽为其递质。形态学资料表明,缰核有神经纤维束直达PAG。本工作探讨缰核与PAG之间的功能联系。在家兔的缰核和PAG内双侧埋植外径0.8mm的不锈钢套管,通过外径0.4mm的注射管用恒速注射器在8min(缰核)或4min(PAG)内  相似文献   

12.
杜焕基 《科学通报》1980,25(20):955-955
我们过去的研究证实,延脑中缝大核及其邻近的腹内侧网状结构对内脏痛信号的脊髓传递有下行抑制作用,并积极参与针刺的镇痛效应。已有资料表明,中脑中央被盖束中央灰质以及丘脑中央中核亦参与对躯体伤害性感受的抑制。本实验旨在查明这些结构对内脏伤害性感受是否也有抑制效应,并了解它们同延脑中缝-脊髓下行抑制系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唐正荣 《科学通报》1981,26(4):251-251
张锡钧等观察到在游离灌流狗头的制备上,电刺激颈部迷走神经中枢端可引起中枢神经乙酰胆碱的释放,并通过它引起垂体后叶的加压素、催产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此反射的通路可能是由迷走神经作用于下视丘,经视上核、室旁核到达神经垂体。Sattler首先复证了  相似文献   

14.
鞠躬 《科学通报》1983,28(16):1024-1024
以往多认为脊髓与丘脑下部之间无直接联系。近年来用辣根过氧化物酶追踪法已在一些动物发现有从丘脑下部向脊髓的直接投射,但尚无明确的脊髓向丘脑下部投射的报告。  相似文献   

15.
杨彦云  杨过  王康  段芳芳 《科学通报》2022,(23):2727-2735
放射性核束物理是当前核物理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直接核反应是研究放射性核的反应机制和奇特结构的重要方法.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在HIRFL-RIBLL1上开展的放射性核的弹性散射和破裂反应研究,并介绍了国际上的研究现状.通过对典型中子晕核11Be和质子滴线核8B在高于库仑势垒能区弹性散射的系统性比较研究,明确了即使在3倍库仑势垒附近的能区,破裂反应道仍然会对丰中子核的弹性散射道有强烈的耦合效应.研究表明,与入射能量相比,破裂反应对其他反应道耦合效应的强弱对奇特核的核结构更加敏感.此项研究加深了学界对放射性核反应动力学的认识.无论是丰中子核还是丰质子核,去弹破裂都在破裂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大角度范围内.总体而言,丰质子核的破裂截面明显小于丰中子核.同时理论研究表明,紧密束缚核的破裂反应主要来自去弹破裂的贡献,对破裂反应机制的理解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原子核的基本性质是研究核结构的重要探针之一,有助于我们理解丰中子/丰质子核中出现的新奇物理现象,也是检验和发展核理论模型的重要依据.利用精密激光谱学技术测量核外电子的超精细结构光谱,可以精确提取不稳定原子核基态和长寿命同核异能态的自旋、磁矩、电四极矩和电荷半径等多个基本性质.本文简单介绍了国际上激光谱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超精细结构光谱的测量原理.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在我国研制的基于荧光探测的共线激光谱系统及近期的优化升级现状.通过测量Ti原子和Ca离子的高分辨共振谱,有效验证了共线激光谱设备的整体性能.最后,结合我国现有和发展中放射性核束装置的物理目标,提出进一步优化升级激光谱技术,提高其分辨率和灵敏度,并用于不稳定核研究的计划.  相似文献   

17.
张人骥 《科学通报》1980,25(9):418-418
来自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分泌细胞的轴突进入脑下垂体后叶,这些轴突运输神经分泌物质。这是一个公认的实现神经内分泌调节和控制的模型。但对于垂体后叶中神经分泌细胞的轴突末梢与轴突末梢之间,以及神经分泌细胞的轴突末梢与垂体细胞之间的联系方式尚未确证。揭示该模型中细胞间联系的方式有助于了解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与控制。  相似文献   

18.
曹蕾  郑仲承 《自然杂志》1996,18(2):92-96
不稳定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动态突变是导致人类遗传病的一种新突变类型.迄今已发现脆性X综合征(FraX),脊髓延髓肌萎缩(SBMA),肌强直性肌萎缩(DM),亨廷顿舞蹈病(HD),脊髓小脑共济失调Ⅰ型(SCAl),精神发育迟缓(FraXE),齿状核红核苍白球丘脑下部核萎缩(DRPLA)和马赫多约瑟夫病(MJD)等8种遗传病与动态突变有关.这一新突变机制的发现阐明了早现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简便有效的DNA直接诊断方法,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成为当前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相似文献   

19.
冯小椿 《科学通报》1984,29(19):1203-1203
氨基酸类递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有人报告,针刺前后小白鼠皮层和丘脑中α-氨基丁酸(GABA)等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变化,韩济生等应用药物注射的方法,观察大白鼠全脑GABA含量的变化对针刺镇痛的影响,他们的工作提示针刺镇痛与氨基酸含量变化有关,很多工作证明脑干中缝核群是实现针刺镇痛的一个重要结构,组织化学工作显示中缝核内含有GABA神经元胞体,因此我们希望了解中缝核区GABA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变化,在本工作中我们测定电针前后中缝核区、尾核和脊髓中GABA、谷氨酸(Glu)、谷氨酰  相似文献   

20.
陈均 《科学通报》1984,29(23):1458-1458
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the hypothalamus,PVH)具有广泛的传入和传出联系。Ricardo等用放射自显影、辣根过氧化物酶方法证明孤束核(Solitary tract nucleus,SOL)的上行纤维不仅经旁臂核接替与PVH发生突触联系,而且还有向PVH的直接投射。Ross等证实PVH有下行纤维直接到达SOL.Berk等发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du ctal gray,PAG)也有上行纤维直接投射至PVH.Saper等报道从PVH有下行纤维直接至PAG及SOL.本文拟对PVH与SOL、PAG间的交互联系及其在内脏感觉、痛觉生理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做一些电生理学的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