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同时开始学习英语,同是一个老师教,一部分学生越学越好,兴趣越来越浓;另一部分学生成绩却不理想,并渐渐失去信心,越学越差,这种现象到了初二就特别明显.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2.
蔡云 《镇江高专学报》2009,22(2):125-126
0引言 中国的教育一向以严著称。古语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说法;而“严师出高徒”似乎成了至理名言。许多时候,所带班级考试成绩好的是“严师”,受表彰的是“严师”,在评职称提干中优先的也是“严师”,一时间,“严师”备受推崇。  相似文献   

3.
英语教学其实就是教与学的合理充分的融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教影响着学,学也促进着教,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不同的教也会导致不同的学的效果,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时常把主要的心思都放在了课堂上,却往往忽略了另外两个对教学也有着重大影响力的因素,那就是备课和作业布置.而其中备课甚至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效果,这二者其实也是教法中和课堂教学有着同等重要作用的元素,不可被忽略.  相似文献   

4.
易桂姣 《科技资讯》2007,(22):113-113
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我国古代把"教"解释为"觉悟",就是说"教"就是提高人的觉悟,就是德育的意思.《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及成俗,其必由学乎."孟子说"善政不如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里讲的"教学"、"教"、"学"都是教化,感悟的意思.《大学》里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的"道"便是教育;而"明明德,亲民,至善"实际上说的都是德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初二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越学越有劲;另一部分则是丧失信心。越学越糟。这种两极分化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6.
孟华东 《科技信息》2010,(33):300-300
0引言 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关心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每个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必须要做到的,要知道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教师应当教育好每个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7.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目的指导下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但是在我国的传统英语教学中却往往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所以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也不高,更是把英语考试视为洪水猛兽。成绩越低对英语越是抵触,如此恶性循环。而本文将探讨对此种问题的解决方法,用互动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互动学习中逐渐建立信心,真正爱上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8.
在课程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角色等方面,也逐步改变传统的教育,积极推进新课改的模式.对此本文采取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高二数学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具体从教材、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三方面进行,然后针对调查的结果详细分析了当前新课改带来的明显教学弊端和普遍存在的代表性和特殊性问题.结合分析的数据结果,从完善教材,改变学生观点,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针对目前的教育情况恰当的提出一些新课程改革的意见,促使新课改道路不断在黑暗中摸索,使其在今后的教育道路上越走越顺利,越走越流畅.  相似文献   

9.
“龙场悟道”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王阳明对儒学的长期的百死千难的探索中豁然贯通的结果。他在龙场体认了“圣人之道”,主“知行合一”说指示“成圣之道”,范围朱陆而超越之,消解了宋儒“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对人生意义的体悟综理儒佛,把超越人生痛苦之方付诸君臣父子之伦。  相似文献   

10.
《太平广记》定数类15卷得以编撰是迎合了《太平广记》编辑的编撰思想、定位和宋初奉佛尊道文化的环境。经编撰者思想和背景、宋初奉佛尊道的文化和定数类引用书籍考证,15卷定数类录用迎合了宋初奉佛尊道风气和《太平广记》编辑的编撰定位和思想。  相似文献   

11.
章学诚在刘歆《七略》“诸子出于王官”说的基础上,指出三代之学的特点是官师治教合一,六艺之学亦出于王官,切于世用。这与后世儒者专奉六艺以为经、由名物训诂以求道是对立的。章学诚对繁琐学风的抨击远承自刘歆,学主于用是两者学术思想的共同基质,但刘歆本于通经致用,而章学诚则是承自浙东学派一系的事功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朱陆之争不仅反映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而且推动了理学自身的演进,可以作为解读清代前期理学走势的一条主线。朱陆之争在学术和政治两个层面影响和推动了清代前期理学的演进。在学术层面,将理学由“尊德性”转向“道问学”,使“道问学”成为清代理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在政治层面,对王学的政治伦理批判深刻影响了清朝意识形态的确立。清代前期是理学继续发展的时期,理学主要围绕关于朱陆异同问题的考证向着“道问学”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决定兴衰.古人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体;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还有人说:教育乃立国之基,国运之肇,为政之本,成才之道.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得快慢,人才资源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从长远看,决定着这个国家、这个地方发展速度的快慢、发展水平的高低、发展的可持续性.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的明君贤主都知道“为政之要,惟在得人”①,把重视贤才作为“致安之本,致治之道”②因此,中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官吏的选择与作用.按末人苏东坡的说法,中国选任官吏的方式经历厂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索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交,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③几个发展阶段.本文就科举制实行前的选官制度作一简述.一、“三代以上出于十”的“世卿制”“二代”指夏商周二个奴隶制王朝.“三代以上出于学”主要指商周。三代时期选任官吏实行的是“世卿制”这是一种奴隶主贵族世袭官职的制度,在西周发展最完…  相似文献   

15.
周公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一系列诸如"敬德保民"、"敦行民彝"、"制礼作乐"、"尊贤礼士"等具有积极意义的德育思想。他一生中将"敬德保民"作为教育之终极追求和核心内容,并把"敦行民彝"作为"敬德保民"教育的基本途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周公的德育思想作一梳理和综括,以期为我国的学校及社会德育教育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马一浮先生是我国现代儒学大师,精通儒、释、道三学,学贯中西,一生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儒学为己任。他认为中华学术之根本是六艺,亦即六经。“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甚至“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泰和会语·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而六经的精髓,他以为是心性义理之学。他说:“六艺之教总为德教,六艺之道总为性道”。(《孝经大义》二)“六经所示,皆修德之门,学道之事。”(同上)“六艺之归一于性德”(《洪范约义》)等等。并以这种见解阐释经籍,因而在他的讲学和著述之中,有关道德性命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相似文献   

17.
张保 《科技咨询导报》2011,(14):226-226
教师,人们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他被人们定格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承担着为祖国培养人才的神圣职责,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传播者和建设者,是社会高层次的人才,是民族的精华.正因为教师青任重大、职业崇高,所以,社会对其道德品质的要求,往往有别于甚至高于其他社会职业.捷克著名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  相似文献   

18.
在校园里见到老师要如何打招呼,见到同学你又是怎么做的,然后请同学们对表演者的形为进行点评或模仿.或者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做的好的同学,把她们见到老师时的语言、动作进行情景再现,在班上树立榜样,让全班孩子们都来学习,观摩,这样经过一个星期的强化训练.班上的孩子们讲礼貌的现象已经成为了学校的一道风景线.甚至有的老师还开玩笑,看见已经鞠躬问好的孩子们,肯定是一六的学生.将“国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引入品格训练教学中,配合开展有益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以此来巩固孩子们在品格修养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郑珍的理学思想学统,主要受家族文化氛围和湖湘学术思潮的影响,传承自程朱与杨园学说,主要表现为道杨园之学、治经宗郑玄、百行法程朱。在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过程中,郑珍为学为人,始终遵循着儒家伦理纲常的道德规范,形成了治经宗汉、析理尊宋、融合汉宋、经世致用的学术旨趣,对晚清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结合专业角度下的测评报告,认真审视自我,再加以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对教师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得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果互动起来,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给孩子们更多充分的平台,让孩子们喜欢创造性的工作,并富于想象力,从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