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自义 《科学通报》1964,9(11):1006-1006
由于其它研究工作的需要,作者企图自芳酰异硫氰与硫氰化钾作用来制备磺酰异硫氰。这类化合物在文献中尚未见报导过。我们观察到这类化合物极易发生聚合,无法自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例如当作者仿照以前工作中所报导制备酰异硫氰的方法,将等克分子量的芳磺酰氯与硫氰化钾在丙酮、乙腈或1,4二氧六环中室温下反应,均得到熔点很高,难溶于一般有机溶剂(只溶于二甲基甲酰胺)中的桔红色粉末状聚合物(见表1)其反应式可能为:  相似文献   

2.
正Ugi反应最早报道于1959年,是指将一分子醛或酮、一分子胺、一分子羧酸以及一分子异腈通过一锅法缩合生成具有类多肽结构的α-酰氨基酰胺的四组分反应.α-酰胺基酰胺结构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图1),在新药发现中是一类优势骨架,也是一些重要有机分子的功能单元,因此这类化合物的合成一直是有机和药物化学家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用X-光电子能谱(XPS)确定1-乙烯基杂氮硅三环化合物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殿勋 《科学通报》1981,26(7):447-447
近十年来,一类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杂氮硅三环型有机硅化合物受到人们的重视。1966年Voronkov等提出这类化合物具有五配位硅和四配位氮间的跨环结构:  相似文献   

4.
许临晓 《科学通报》1983,28(7):447-447
不饱和卡宾作为卡宾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巳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研究这类活泼的反应中间体,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为合成高张力的小环化合物提供了方便的途径。但由于制备不饱和卡宾的前体化合物一般较难得到,所以不饱和卡宾  相似文献   

5.
郭灿城 《科学通报》1993,38(2):125-125
μ-氧代双核金属卟啉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它们能模拟细胞色素p-450在温和条件下催化亚碘酰苯对惰性碳氢键的单充氧化反应,因而对它们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稳定的μ-氧代双铁(III)卟啉和μ-氧代双铬(III)卟啉已被合成,人们一直期望能获得具有类似结构的μ-氧代双锰(III)卟啉。Groves等人在-50℃由TPPMn~(III)Cl与PhlO反应得到了高价双锰卟啉化合物[C1Mn~(IV)TPP(OIPh)]_2O,这类高价双锰卟啉在室温下不稳定,迅速分解为单锰(III)卟啉。关于稳定的μ-氧代双锰(III)卟啉,至今还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6.
刘有成 《科学通报》1957,2(7):206-206
硫醇与炔属化合物的加成作用在最近时期受到相当多的注意。文献中的若干报导主要讨论这个反应在合成应用方面的意义,而有关这类加成作用的立体化学和反应机构等问题则研究得很少。为了了解硫醇与炔属化合物加成作用的机构,进而阐明结构与反应性能的关系,作者研究了苯硫酚、对甲苯硫酚及硫醇乙酸与苯乙炔的加成。现将有关立体化学的结果作一简  相似文献   

7.
丙烯腈是近几年来研究得最广泛的一个化合物,但丙烯腈和环状的醯胺,例如与某些亚醯胺及内醯胶等的反应研究得并不多,其中重要的是丙烯腈和丁二醯亚胺、α-四氢代吡咯酮、ω-内乙醯胺、隣苯二甲醯亚胺、2-羟基吡啶、靛红等的反应。从这些反应中又制得了一系列重要化合物。最近,捷林切夫报告了丙烯腈和环二缩式氨基酸及多(?)的反应。  相似文献   

8.
黄金陵 《科学通报》1991,36(9):675-675
VB族元素的硫属化合物MCh_3(Ch=Chalcogenide)具有层状结构,表现出较奇特的物理性质,诸如电荷密度波、各向异性导电性、低维磁性等。此外,这类化合物容易与一系列物质,包括有机胺、碱金属以及过渡金属等进行插入反应,因而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迄今的研究工作多数集中在MS_2和MSe_2(M=Nb,Ta)上,而对MTe_2尚较少研  相似文献   

9.
汪猷 《科学通报》1965,10(12):1111-1111
本文扼要报导自合成的A链S-磺酸衍生物与天然B链S-磺酸衍生物给合而获得结晶牛胰岛素。前文报导后,我们在A链的合成以及最后半合成产物的纯化方面都作了改进。牛胰岛素A链羧端十二肽Ⅰ,即:N-苄氧羰基缬氨酰-S-苄基半胱氨酰-丝氨酰-亮氨酰-酪氨酰-谷氨酰胺酰-亮氨酰-谷氨酰-天门冬酰胺酰-酪氨酰-S-苄基半胱氨酰-天门冬酰胺,曾从下述两种合成途径获得:(1)已知的三肽酰肼  相似文献   

10.
胡璧 《科学通报》1958,3(20):635-635
近二十年来,对结核化学治疗方面已有很多成就,许多药物如对-氨基水杨酸(P.A.S.),对-乙酰氨基苯甲酰缩氨硫脲(T.B.I.)及异烟肼等已广泛地用于临床。但氨基水杨酸类嫌排泄太快,氨硫脲类毒性嫌高,异烟肼则于单独应用时易生抗药性。因此,寻找毒性较低而疗效较高的新药物仍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N.P.Bun-Hoi 等人及 Offe,Siefken 与 Do-magk 曾叙述了一系列具有抗结核作用的羧酸酰  相似文献   

11.
高德 《科学通报》1994,39(9):802-802
为研究辅酶B_(12)在生物体内的多种新陈代谢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们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辅酶B_(12)及其模型化合物的Co—C键极不稳定,为进一步研究这类化合物的性质带来了极大困难.本文利用光谱电化学具有现场监测反应过程的特点,研究辅酶B_(12)模型化合物的生成和解离过程,寻找合成模型化合物的反应条件.在此基础上用电有机合成方法合成.这是我们前期工作的继续.  相似文献   

12.
第四主族金属硫族化合物具有丰富的晶体结构与组成.理论计算预测这类材料的二维晶体具有优异的热电、铁电、压电等性能.但是,目前这类材料的二维结构与性质研究的实验工作尚未系统展开.本文以这类材料二维结构与性质的关联性为切入点,系统展示了这类材料二维结构的合成进展,总结了其二维尺度上的独特性质,并对这类材料的发展前景及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胡春野 《科学通报》1987,32(8):589-589
有机官能基氯硅烷是一类用途很广的有机硅化合物,合成这类化合物的一条重要途径是通过不饱和烯烃的硅氢加成反应进行的,通常用氯铂酸(H_2PtCl_6·6H_2O)作为催化剂。然而,用氯铂酸作为均相催化剂给工业生产带来某些问题:有腐蚀性、难与产物分离和不易回收等。近年来出现的高分子金属催化剂兼有均相催化剂和异相催化剂的优点,大量研究表明,这类新型催化剂能够有效地催化多种有机合成反应。文献中关于高分子金属催化剂催化的硅氢加成反应虽然有报道,但仅限于一些简单的烯烃反应。从实际应用的观点考虑,  相似文献   

14.
聚酰硫脲     
陈耀祖 《科学通报》1963,8(10):50-50
当研究酰异硫氰与胺类的反应时,我們发現这些反应类型与异氰酸酯与胺类之間的反应很相似。双异氰酸酯与二元胺反应能产生有特殊性能的高聚物——聚脲。因此我們試图自双酰异硫氰与二元胺反应制取聚酰硫脲。正如单酰氯与NH_4SCN反应一样,双酰氯在丙酮溶液中能与过量的NH_4SCN順利反应,定量地得  相似文献   

15.
吴立新 《科学通报》1990,35(17):1307-1307
近年来含有稀土和过渡金属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由于可能具有特殊的催化性能,因而引起了人们很大兴趣。对这类化合物的各种谱学研究和晶体结构测定得到稀土和过渡金属之间的不同连接方式。我们以二(五甲基环戊二烯基)氯化稀土与环戊二烯基羰基铁钠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含有稀土和铁的化合物,利用X光四圆衍射仪对其中之一测定晶体结构,并对其结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余珣 《科学通报》1982,27(20):1241-1241
文献上已有许多含氮配位体钛化合物的报道.但含氮配位体的苯氧基氯化钛化合物却报道甚少。这类化合物往往具有某些催化活性。我们制备了八个文献未见报道的此类化合物,用元素分析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红外光谱。  相似文献   

17.
董润安 《科学通报》1997,42(22):2402-2405
光敏化氧化反应是指光敏剂在光作用下氧化底物的过程,它是近年来兴起的光动力学疗法的基础。酞菁化合物与卟啉结构相似,在近红外区(600~700 nm)有很强的吸收,无毒,光与热稳定性好,是很好的敏化剂,某些酞菁能选择性地滞留在肿瘤组织中,对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杀伤能力,磺化铝酞菁在水溶液中不聚集,是有应用前景的光动力试剂。磺化酞菁类染料对L-色氨酸的氧化主要是~1O_2反应,但与短肽化合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自行合成的磺化铝酞菁研究了它与甘氨酰-L-色氨酸的光敏化氧化动力学,并对其反应机制进行了推断。  相似文献   

18.
杨光第 《科学通报》1986,31(18):1439-1439
冠醚化合物由于具有特殊的络合功能,将在仿生学、生物物理、医学和农药等领域起重要作用。但是迄今为止关于镧系元素的冠醚化合物的研究成果却报道的极少,而在这类化合物中只有三个做了晶体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徐思羽 《科学通报》1994,39(3):230-230
硒从痕量元素到药物的研究重心的转移必将促使硒有机化合物药学即将诞生.硒代卡巴肼已被证实它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和降低过氧化类酯的疗效、我们首次成功地合成了它的衍生物α-芳酰基β-酰胺基硒脲,经EPR研究证实它具有很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捕获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忠理 《科学通报》1988,33(18):1388-1388
深入研究涉及NAD(P)H及其模型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机理对于了解这类辅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和机制有重要意义。文献[1]曾报道一些模型化合物与有机底物之间的反应按一步氢负离子迁移机理进行。新近报道NAD(P)H模型化合物可按涉及电子转移的多步机理还原某些有机底物,但有争论。电子转移过程在热反应中的可能性也有异议。本文首次以稳定的自由基正离子作为探针,为后一机理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