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原始岩画中的服饰表现,反映了早期人类对服饰独特的审美观点.通过分析归纳这些服饰的款式、表现手法、色彩运用等特点,表明它们不仅但是对服装的再现,更体现了早期人类的宗教、审美、图腾崇拜等社会因素.认为岩画中的服饰是原始先民的心理情感和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西藏岩画最初的发现者大都是入藏考察的外国学者,弗兰克、杜齐等人最早在藏西发现岩画,杜齐教授很早便推测出这些古老岩画为北部游牧民族所为。中国西藏自己的岩画发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迄今为止,在众多考古工作者及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西藏岩画发现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各地经调查发现并记录的古代岩画已有近百处地点,上千幅画面,近万个单体图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十几个县境内。瞻望前景,西藏岩画的发现可能还拥有一个比较乐观的前景。基于岩画发现的一般规律,西藏高原几乎具备岩画大规模存在的诸多条件——牧猎经济传统;鲜明而突出的苯教文化特色;古象雄王国的所在地等等;它们不仅意味着藏北羌塘草原在西藏的铜石并用时期,曾经是文化、经济相当发达的地区,也就为岩画的存在奠定了基础,西藏岩画的发现应该是对传说中的古象雄国的揭密,是我们认识藏北高原古代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图象资料。  相似文献   

3.
人面像岩画是指那些看起来类似人面或是可以联想到人面的岩画图形。中国的人面像岩画分布呈线形。东线即东部沿海一带,北线横贯内蒙古,西线即从内蒙古到宁夏。人面像岩画的创作者很可能是原居于江苏、山东的从事原始农耕的东夷人,人面像岩画因东夷人的迁徙而发生长时间厦长距离的传播,给人一种规模宏大的假象。人面像岩画是人的思维在人的形象上的体现,是中国原始艺术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4.
将军崖岩画与大汶口陶符是中国发现的重大历史遗迹,它们是东夷太昊、少昊部落集团的历史文化遗存,将军崖岩画呈现的是日、鸟、星等图腾崇拜,大汶口陶符呈现的是日、鸟、山图腾崇拜。虽然二者蕴涵的文化信息有差异,但二者具有远古历史文化的一致性。将军崖岩画与大汶口陶符都是泰山文化的前身文化遗迹,是史前泰山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为了把握东北游牧民族弓马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提升其传承发展成效,更好的服务新时代体育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深入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东北游牧民族弓马文化的缘起进行追溯,沿循缘起→演变→蜕变→发展的嬗变主线,对游牧民族弓马文化嬗变与发展的形式、蕴意、多元发展进行了阐释;解析了弓马文化的民族精神、品牌兴村、独特珍贵遗产、蕴含教育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时代价值。提出了东北游牧民族弓马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科学路径:深入开展挖掘与整理,强化弓马文化申遗保护;推进弓马文化进校园,筑牢校园文化共同体;打造弓马文化旅游品牌,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举办区域性庆典及运动会,加强弓马文化竞赛与交流;推动弓马文化融入全民健身,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数据传承。  相似文献   

6.
与西藏岩画联系最为密切的文献资料应该是敦煌古藏文苯教写卷,这些写卷中记载的苯教传说与仪轨内容,隐晦而曲折地反映了早期羌人西迁、开发藏北草原(藏语“羌塘”)的历史过程;而西藏岩画则以生动而写实的画面,直接表现了羌人西迁及开拓“羌塘”的壮举。研究西藏岩画,不能不特别涉及到苯教仪轨文献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被考古专家称为"天下第一岩画"和"新疆古代文明的里程碑",它潜藏的文化信息是多元的,透析解读岩画信息对于把握岩画的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选取岩画突出生殖崇拜主题的实质是立人否神、岩画艺术表现人自身裸体的精神实质是追求思想解放、岩画自由女性形象在中西文学里延伸与反观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壮语PYALAIZ,音为岜莱,意即绘有画纹的山,意译为花山。花山岩画狭义上是指广西宁明花山的岩画。广义是指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凭祥、龙州、宁明、崇左、扶绥、大新、天等等壮族聚居区的左江岩画。因宁明县的花山岩画的画幅最大、人物画像最多,内容也最丰富,在上述各地岩画中最具代表性,所以人们把左江流域各县的岩画统称为花山岩画。岩画整幅画面长达172米,高约50米,面积8800多平方米,也是世界同类岩画中单位面积最大、画面最集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被誉为是中国稻作文化的最大标志、壮族文化的瑰宝和世界岩画的极品。据专家考证,花山岩画创作始于春秋时期,延至于后汉,迄今已有2500-2800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9.
宁夏旅游资源潜力分析及开发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分析宁夏旅游资源开发原则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开发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确定了宁夏今后最具优势和开发潜力的旅游产品是观光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最具潜力的旅游景区(点)是沙坡头、沙湖、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高庙、火石寨及镇北堡华夏西部影视城等,还确立了宁夏今后的旅游产品品牌形象,并在功能和空间结构上对宁夏旅游产品进行了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10.
丛振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2):127-131
岩画作为一种史前艺术形式,记录着原始先民进行狩猎、舞蹈、战争等表现原始体育活动的形象,为探索原始体育的起源、演变发展的过程以及原始体育文化的特征和人文内涵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和证据。对岩画中体育的研究不仅开拓了岩画学研究的新领域,更是为中国体育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课题和新资料。因此,岩画体育研究得到岩画学界和体育史学界的关注渐多,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对岩画体育的研究状况进行系统回顾,兼作评述,以期学界对岩画体育的研究脉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桌子山位于内蒙古鸟海市境内。郦道元《水经》注中即有关于桌子山岩画的记载。桌子山岩画可能形成于新石器时代,作者是河套人及其后裔。桌子山岩画大量的人面像与原始先民的神灵崇拜有关;多幅桌子山岩画图像反映了与图腾崇拜交织在一起的生殖崇拜的多样性;桌子山岩画中形形色色的符号图案与原始先民的符号崇拜有关.构成桌子山岩画最难解读的部分,留给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2.
对于康家石门子岩画的时代和作者,王炳华、刘学堂和李树辉先生先后专门讨论,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通过比较三位学者对同一幅岩画的时代作者,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的论证过程,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讨论。康家石门子岩画创作的时代是青铜时代,其作者很可能与早期吐火罗人在这一带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宁夏版画是宁夏艺术家谱写的宁夏诗史,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这种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大地提高了宁夏版画的文化品位,使得宁夏版画能够走出宁夏,蜚声西部,享誉全国。艺术既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产物,通过文化学视阈下的宁夏版画艺术的研究,可以为宁夏传统文化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阈。  相似文献   

14.
新疆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叼羊"的现状及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叼羊”活动在新疆游牧民族中开展十分广泛,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文章对“叼羊”活动的历史渊源及文化特征进行论述。随着新疆游牧民族的定居化,“叼羊”活动依然被传承下来,但有弱化的趋势,文章着重从游牧民族定居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一方面对其现状进行分析,从开发角度和措施方面对“叼羊”活动走向市场化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考古、地理     
106110621063106410651066106710681069107010711072107310741075107610771078从阴山岩画看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贡献/盖山林/八980·3·43~“从阴山岩画看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地区远古文化的密切联系/盖山林//1981 ·8一84~90从内蒙古文物探索历史上北方民族与汉族的关系/盖山林//l 983.1 .12。~127甘肃、青海彩陶器上的蛙纹图案研究/陆思贤//l 983·3 .39~48战国燕国铜器铭刻新考/黄盛璋刀1983·3·49~53田豫被围考/张文山//1983·8·101~104嘎仙洞调查补记/吉发习//1985·1·71~78邵齐尔图车臣汗卒年与姐地小议/蔡志纯//198…  相似文献   

16.
蒙古包是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地方性建筑,对此已经有民俗学和建筑学等视角的研究。本文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蒙古包是技术的建构和文化意义的体现,其二者又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开始研究大王岩画以来,对岩画上的人像内涵及代表意义有过各种各样的猜测,但始终没有将其纳入宗教的范畴来进行研究。文章以易学理论对大王岩画人像的性别、内涵进行探索性审读,并参照国内外文化遗址出现的考古文化遗存结合神话史料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两巨人像为盘古开天辟地神像、小人像代表女娲及其所繁衍的人类的观点,最终认为大王岩画在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曲米色布岩画是曲龙遗址首次发现的岩画点,可分为四期四段。该岩画是曲龙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其分期问题有助于进一步确认曲龙遗址和西藏岩画分期。文章从典型图像分析等方面指出,曲米色布岩画点系曲龙遗址目前发现的唯一岩画遗存,其时代从公元前后延续至明清时期,与遗址区内的其他遗存共同组成了曲龙遗址考古遗存的完整框架,是进一步研究遗址文化因素、分期等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由于人类诞生初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体系和民族文化,因此原始艺术具有很多的共性,从中可以窥视世界范围内的原始艺术的概貌。本文就欧洲和中国的原始岩画的萌芽,发展,以及其艺术特色,和它们在原始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做了说明,分析了原始岩画的产生原因和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考古材料的分析研究,论证了西藏高原史前游牧业的起源、游牧经济与文化的基本面貌以及早期游牧民族在高原的迁徙与移动空间等问题,力图勾勒出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以至西藏"早期金属器时代"史前游牧人群的生态环境、生活样态、艺术创造等不同的侧面与断面,揭示高原游牧业由原始农业转化而来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