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任瑞萍 《河南科技》2011,(17):20-21
<正>近年来,我国突发人为和自然灾害事件频繁发生。突发事件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任何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性公共事件,其所需物资的数量和种类往往是惊人的,所涉及的应急物资种类繁多,如医药、医  相似文献   

2.
本文浅析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并提出了防灾减灾的措施.中国设立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预案体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加强公民防灾减灾意识,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突发人为和自然灾害事件频繁发生。突发事件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任何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性公共事件,其所需物资的数量和种类往往是惊人的,所涉及的应急物资种类繁多,如医药、医疗器械、食品、被装、帐篷、燃料、饮用水、交通工具等。  相似文献   

4.
2013年3月24日,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兰州召开,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为常务理事单位。我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会员王得楷研究员当选为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副所长周自强研究员当选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专业委会副主任委员;副所长吴  相似文献   

5.
<正> 随着我省林业的建设发展,全面评价森林的多种效益愈来愈显得重要。我省少林缺材,自然灾害频繁,但森林特别是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以及特用林等生态经济效益,却因其形态、数量不具体,不为社会所认识、所承认,总是一家造林,大家无偿受益。森林具有多功能的整体性,自然灾害的调控性,生态效益的公益性,区域优势的高效性。据统计资料表明:生态经济效益和木材经济价值比率,芬兰为3.1:1,西德为8.5:1,日本为25:1,福建为11.1:1,山西为  相似文献   

6.
<正> 干旱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我省平均每年受旱面积在4000万亩以上。干旱在我省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春旱出现最为频繁,占37%,干旱期也相当长,无雨日数一般在60~70天左右,最长达80~90天。春旱发  相似文献   

7.
河南的雨涝     
<正> 河南地处中原,冷暖空气交绥频仍,季风气候明显,易造成旱涝等多种自然灾害,不仅影响农业高速度发展,而且对人民生命财产有较大的破坏性。本文论述了我省由暴雨和连阴雨造成的雨涝,较深入地分析了雨涝的时空变化规律、强度、危害等,以利于有关部门结合本省各地区具体情况,采取防灾措施。  相似文献   

8.
《河南科技》2021,(1):150-152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频繁、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具有分布广、时段集中、损失严重等特点。近年来,受全球生态环境改变、极端天气、城市建设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更为频繁,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威胁和严重损失。地质灾害具体表现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因为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等特点,所以防范难度较大。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必须综合采取防治措施,有效预警和规避各类地质灾害,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良好保障。  相似文献   

9.
何沨 《河南科技》2011,(17):44-45
<正>一、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测绘服务工程概述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之一,在大坝建成后,三峡水库水位的上涨会引起两岸岩溶地质的塌陷,在客观上增加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可能性,三峡水库蓄水后水面的波动在30~40m,又会破坏两岸坡体原有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张帆 《河南科技》2013,(16):186+202
干旱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河南的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河南省中部城市是河南省发展的中心,利用气象水文资料分析2000-2009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选取郑州、开封、许昌3个地区的近10年的干旱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从城市的干旱日数,干旱强度,以及主要的干旱类型和逐年的干旱变化情况,分析当地的干旱状况;再对各城市对比综合分析,研究河南中部城市干旱的一般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南中部干旱日数呈现接近全年一半的严重情形,而且逐年干旱强度没有衰减,这为抗旱提出分析依据及对策,为农业发展及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综合整理分析,探讨了建国40年间海南岛各类自然灾害的群发性、发生时间不平衡、地域广泛和灾情严重等特点.另外还综合整理了海南人民为抗救自然灾害,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赈济物资、组织生产自救、提供农贷和提倡节约等;以期达抛砖引玉之功效.  相似文献   

12.
环境污染是当今人类面临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人类的破坏性开发、盲目采挖、乱砍滥伐,以及工业化大发展带来的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污染等,严重破坏了我们的生存空间,打破了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地球变暖,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物种灭绝、...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战略中心,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聚集的地区,但也是自然灾害易损区,评估城市的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有利于提高城市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选取21项社会经济指标,采用TOPSIS方法对渭南市11个区县的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渭南市的人口分布、经济条件、社会保障是影响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华州区、临渭区社会脆弱性最低,蒲城县社会脆弱性最高,富平县、合阳县社会脆弱性较高,其他6个区县Ci值均分布在0.40~0.50之间,说明这些区县的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国是个森林资源贫乏,而且分布不均的国家。全国林地面积17.3亿亩,仅占国土面积的12%;人均有林地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8%,人均蓄积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3%。目前,由于森林急剧减少,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年流失氮、磷、钾相当于4千万吨,比全国年生产的化肥量还多。年流入江河泥沙40—50亿吨,使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系统退化、生产力下降、资源危机、经济危困。林业是一项社会性、多功能的产业,它不仅为人类生产木材和林产品,还具有很高  相似文献   

15.
张华 《河南科技》2011,(17):16-17
<正>一、社会保障基金不同于生产折旧基金广义的社会保障基金,又称后备基金体系,是指一种补偿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损失或人身伤亡、丧失工作能力等引起的经济需要而建立的专用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就其经济实质而言,是补偿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对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所造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某矿二1煤层底板注浆改造工程中塌孔数据的统计分析,并对煤层底板改造过程中钻孔塌孔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多种处理塌孔措施和技术方案,基本解决了钻进过塌孔的技术难题,成功总结了处理塌孔事故的快速有效经验。为类似条件下的底板注浆改造工程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甘肃科学学报》2014,(6):F0003-F0003
2014年8月7日,由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与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共同研发的“舟曲县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决策指挥系统”及平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舟曲县人民政府组织的验收,标志着该项目成功实现了预警信息统一发布和应急指挥的完美结合,是我院与中科院合作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繁、灾害损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40年间,每年灾害经济损失约占同年国家财政总收入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1000亿元,个别年份甚至达数千亿元,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土木工程灾害也时有发生,使建筑者们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中小河流众多,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加上堤防工程建设的实施,极大地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因此,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已成为修复生态系统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基于此,通过对中小河流现状的分析,阐释了中小河流治理的技术,并对修复生态系统提出了策略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姜娜 《河南科技》2012,(15):54-55
<正>近几年来,全国水利系统特别是各级防汛部门在加强防汛抗旱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努力加强了防汛抗旱的非工程措施建设,大大提高了防灾和减灾的能力。黄河宽带网的建成,实现了网内话音,数据和视频信息的同步传输,使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的办公自动化,召开视频会议和黄河防汛视频异地会商成为可能,防洪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也为黄河抗洪抢险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支持。黄河宽带网具有高速可靠的通信质量和丰富的网上内容作支技术撑,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用户加入到宽带网的行列。在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