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用PCR法从我国多年生野生大豆Glycine亚属的烟豆(Glycine tabacina Benth.)和多毛豆(短绒野大豆Glycine tomentella Hayata)的总DNA中扩增到Rubisco小亚基基因(rbcS),2个基因的顺序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包含了537bp长的编码区,其编码的178肽的Rubisco小亚基前体由55个氨基酸组成的前导肽和123个氨基酸组成的成熟肽组成。基因内有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破除野生大豆休眠和缩短发芽期的方法,提高种子发芽率的整齐度,采用了多因子试验,发现用砂纸打磨后的野生大豆种子,发芽率可高达90%左右,有效地解决了野生大豆发芽期长,发芽不整齐和发芽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生长在不同生态环境的蝶形花科 F abaceae大豆属 Glycine的两个野生大豆 G.xoja品系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及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生长在盐渍环境的野生大豆茎和叶体表都具有盐腺。盐腺圆球型 ,基部有一个小柄 ,着生在盐生野生大豆茎、叶表皮外切和壁的胞间层处。幼嫩的盐腺靠泌盐孔泌盐 ,成熟的盐腺靠整体破碎释盐 ,而生长在黑土地生态环境的野生大豆的茎和叶外切向壁未发现有泌盐的盐腺 ,其茎叶的表皮都呈现平滑状态。因此两种不同生态环境的同种同属植物在微观结构上显示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国林蛙属物种资源丰富,较高的形态结构相似性使分类学研究成为难题。为评价中国林蛙属各物种有效性及探讨它们的系统发生关系,本研究分析了线粒体COI基因和Cytb基因部分序列。p-distance计算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除徂徕林蛙的物种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确认外,其余林蛙物种均为有效种。中国林蛙种组、长肢林蛙种组和黑龙江林蛙种组的单系性得到支持。猫儿山林蛙系统地位没有得到明确,但与其他物种较大的p-distance及其在系统树中较低的节点支持度表明,猫儿山林蛙不属于中国林蛙属物种中任何一个种组。  相似文献   

5.
多年生花生和郁南假花生的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多年生花生和郁南假花生两种牧草的营养成分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多年生花生和郁南假花生的粗蛋白的含量分别为6.10%和3.79A%,31.37%和15.48%,其纤维素的含量为3.96%和7.93%,20.38%和27.24%;根据氨基酸分析结果,两种牧草的氨基酸种类齐全,特别是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6.
基于16S rRNA和POMC基因部分序列研究了中国北方林蛙属动物的系统发生关系.利用ClustalX软件对序列进行对位排列后,长度为1148bp,内群变异位点259,简约位点110.利用MP法、ML法和BI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林蛙属物种构成单系群,其中东北种群聚为一支,中国林蛙聚为一支,支持东北林蛙为有效物种.桓仁林蛙和核型为2n=26的林蛙属物种聚为一支,因此不支持核型为2n=24的林蛙形成单系群.桓仁林蛙、昆嵛林蛙、黑龙江林蛙单独聚为一支,表明三者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7.
基于遗传多样性和空间遗传结构的野生大豆居群采样策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筛选了17对SSR引物对山东省垦利黄河口自然保护区野生大豆(G.sojaSieb.etZucc.)居群892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随样本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以SSR的多态性为参照对该居群内的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种群的平均每位点的等位基因数(A)为2.88,预期杂合度(He)为0.431,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699,多态位点比率(P)为100%.以计算机模拟方法随机抽取该居群不同个体组成的抽样样本,并计算各样本的多样性指数与样本量变化的回归关系,发现27~52个样本即可达到居群总体多样性水平的95%.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该居群遗传结构的斑块大小约为18 m.该研究为野生大豆居群的合理取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白Ji豚是世界上现存的4种淡水豚之一,在20世纪初至70年代,白Ji豚曾被归属于亚河豚料或恒河豚料,新建的白Ji豚科在1978年发表以后,各国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白Ji豚的系统发生位置进行了研究。近年的形态学、古生物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都表明淡水豚类不是 一个单系群,恒河豚类比其他3类更接近系统树的基部,白Ji豚类、亚河豚类和弗西豚类代表了从进化为海豚总料的主干分出的3个早期支系,支持它们都是独立的科。在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之后,淡水豚类是并系的,淡水豚类的4个现生分别属于4个独立的科,白Ji豚类至少是一个科级的阶元,这3点已经成为鲸类学家的共同认识。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视紫红质是自然界中一类较小的具有7个α螺旋跨膜结构的膜蛋白.目前有功能的微生物视紫红质只发现于单细胞微生物中,但是其分布极为广泛,包括了生物的三界系统.对美国基因数据库(GenBank Database)进行PSI-BLAST搜索后,筛选了38条来自古细菌、细菌和真核生物的视紫红质蛋白质序列并进行了蛋白质结构和序列比对,并对比对结果用了邻接法(Neighbor-joining)和贝叶斯法进行了基于7个α螺旋跨膜结构的系统发生分析.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微生物视紫红质分为3个进化分支,每个分支中按照古细菌,细菌和真核生物的多少可以归类为古细菌类、细菌类和真核生物类微生物视紫红质.虽然这3大类群与生物的三界系统一致,但是每个类群中都混有其他界的微生物视紫红质.水平基因传递可能是导致微生物视紫红质进化上混杂的原因之一.生物的三界系统中都存在微生物视紫红质,说明微生物视紫红质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基因,其存在可能早于生物三界系统的分化.  相似文献   

10.
淡水豚类mtDNA 16S rRNA基因的系统发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mtDNA 16S rRNA基因我分析支持将现生淡水豚4个属归入不同的科,即白暨豚科(Lipotiidae)、恒河豚科(Platanistidae)、亚河豚科(Iniidae)和弗西豚科(Pontoporidae)。基于邻接法的系统发生分析显示淡水豚类由白暨豚+恒河豚和弗西豚+亚河豚两个单系组成,但两个单系之间并无姊妹关系。淡水豚类是并系的。16S rRNA基因的系统发生树与mtDNA细胞色素b基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野生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分离提取,电泳回收,PAGE,SDS-PAGE,亲和电泳和抑制活性测定等方法,对我国一年生和多年生野生大豆种子蛋白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进行了初步研究。在45°N来源一的上生野生大豆中得到纯化的胰蛋白酶抑制剂。通过电泳迁移率,分子质量,末端分析和抑制活性等测定,证明中SBTi-A2的Ti^b型。  相似文献   

12.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L.)耐盐性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土壤盐渍化已经成为限制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因素的状况下,从野生大豆耐盐生理生化基础、形态学机制和耐盐性鉴定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野生大豆耐盐性研究进展,提出了野生大豆耐盐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渗透胁迫下野生大豆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变化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用聚乙二醇-6000(PEG-6000)在室内模拟干旱条件,对抗旱性不同的11个野生大豆材料在苗期进行渗透胁迫。在不同胁迫程度下,水分变化、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的积累表现也较突出。这2种渗透物质的积累与一年生野生大豆的生育期有关密切的关系,生育期越晚,积累越多。  相似文献   

14.
细茎大豆(G.gracilis)rbcS基因结构与分子进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细茎大豆的嫩叶中提取总DNA,用PCR方法扩增得到包含完整编码区的rbcS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BLUESCRIPT载体中。完成全基因1089个核苷酸测序后,运用PCGENE进行顺序编辑和同源比较,并应用MEGA1.021软件中的Neighbor-joining方面画出Rubisco小亚基仓的系统进化树。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综述了大豆的起源,分别从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以形态结构的角度,将栽培大豆较野生大豆进化的形态结构学依据进行了综述.旨在从结构植物学角度为大豆属(Glycine)植物起源及系统演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抗草甘膦大豆及东农42为试验材料,对抗草甘膦大豆和东农42施用草甘膦,从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来研究草甘膦对抗草甘膦大豆和东农42的不同作用.试验结果如下:抗草甘膦大豆在喷施草甘膦后,表皮细胞、气孔在喷施草甘膦后有一定的变形,到喷施后3~5 d开始逐渐恢复.东农42与抗草甘膦大豆明显不同,表皮细胞、气孔都随着天数的增加变形程度加大.通过统计上表皮的开口气孔数,结果表明气扎数首先出现与对照的偏离,之后抗草甘膦大豆逐渐与对照相接近,而东农42的变化逐渐偏离对照.  相似文献   

17.
79645大豆是高度自我调节的群体。在西安地区生态条件下,其适宜种植密度范围较大,不同种植密度差异为1.81 ̄4.25万株/667m^2,但密度不同,大豆植株经济性状也不同,本试验结果表明,79645大豆每亩种植密度以1.81 ̄2.88万株的群体结构较为适宜,平均产量达112.8kg/667m^2。  相似文献   

18.
以东农42为材料,对处于营养生长期的东农42喷施草甘膦,从叶肉细胞形态结构方面来研究东农42的作用.利用扫描电镜,研究喷施草甘膦后大豆东农42叶肉细胞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变化,来从微观上揭示草甘膦对大豆的伤害.研究结果表明东农42的叶肉细胞在喷施草甘膦后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细胞皱缩,变形.我们尽可能对其原因进行探究,为草甘膦作用机理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碱性螺旋-环-螺旋蛋白(basic Helix-Loop-Hleix,bHLH)转录因子家族是动植物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主要由碱性氨基酸区域和螺旋-环-螺旋区域组成,在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大豆全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深入研究了大豆bHLH基因家族的进化机制,同时探讨了该基因家族在大豆中的功能分化.结果表明,大豆中含有340个非冗余的bHLH基因家族成员,通过对这些成员的Pfam蛋白结构域、Motif组成和系统进化关系的分析,将这些成员分为15组共24个亚家族,在大豆20条染色体上呈现不均匀分布.bHLH理化性质差异较大,编码的大豆氨基酸数量为91~815aa,相对分子量为10 273.88~91 300.38,理论等电点为4.56~10.40;碱性氨基酸区含有His5-Glu9-Arg13保守序列,与靶基因结合有关,HLH区含有Arg23和Arg55,与形成二聚体有关,同时含有5种保守元件.多数成员在大豆根以及花发育的5个时期中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不同基因表达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