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溅射沉积在非晶碳膜基底上的银超微粒的长期观察发现,在自然环境下,Ag/Ag2O与还原形成的Ag两类微粒相继开始硫化演变。两类微粒均经过Ag2SO4中间过程逐渐变成了Ag2S2O7微粒,同时粒径也进一步变大,出现 大微粒“吞噬”小微粒的现象。观察结果还表明,在碳膜基底上还原形成的Ag超微粒较Ag/Ag2O超微粒稳定。粒径变化也较慢。  相似文献   

2.
氩气中溅射沉积在非晶碳膜基底上的银超微粒最初为内部是Ag、表层是Ag_2O的Ag/Ag_2O超微粒。对存放于自然环境中的样品,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发现,21天时物相结构未变,微粒仅出现团聚生长。在40天时,一部份微粒的Ag_2O表层被还原,形成了纯金属Ag超微粒,一部份微粒仍为Ag/Ag_2O超微粒。这两种微粒出现分离富集现象。  相似文献   

3.
采用直流气体放电活化反应蒸发沉积法,制备SnO2超微粒薄膜(UPF)作光电极。SEM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粒径为60nm。采用叶绿素铜钠盐作光敏剂、SnO2UPF作光电极、I/I3氧化还原作电解液,导电玻璃或镀有金属铝膜的载玻片作集电极,我电化学基片。研究I/I3电解液,染料、两极距离及不同集电极对光电性能的影响,获得单位面积的开路电压(VOC)为268mV,短路电流(ISC)为20μA。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1-硝基蒽醌(1-NO_2AQ)和1-氨基蒽醌(1-NH_2AQ)同时测定和分别测定的色谱条件,提出了在Shim-packCLSS-SIL色谱柱上,以正庚烷-1,4二氧六环-乙酸乙酯(65:35:5(V/V)为流动相,流量为1.5ml/min,柱温40℃,以分光光度检测器于254nm处检测时,4min内使1-NO_2AQ与1-NH_2AQ分离;5min使1-NH_2AQ与杂质分离;7min可使1-NO_2AQ与杂质分离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其绝对检出下限1-NO_2AQ为0.012μg,1-NH_2AQ为0.026μg,变异系数分别为1.1%和0.96%,回收率分别为99.7%和100.2%。  相似文献   

5.
该文主要以色谱技术研究了负载型Ni(Ac)_2的热分解性能。结果表明,Ni(Ac)_2的分解过程取决于载体的性质。强酸性载体HZSM-5分子筛起催化分解作用,导致Ni(Ac)_2分解时在低温区出现CH_4和CO_2峰;MgO与Ni(Ac)_2的配位作用致使Ni(Ac)_2有两个最佳分解温度,CO_2,CO和H_2相应地都出现两个峰;与MgO和HZSM-5相比,SiO_2和γ-A1_2O_3对Ni(AC)_2热分解的影响不很明显。但SO_2,γ-A1_2O_3和HZSM-5有较强的甲烷化效应。  相似文献   

6.
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的EPR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EPR谱法对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作表征。结果表明:在少量Al ̄(3+)掺杂的ZnO-Al_2O_3体系可检测到g=1.9606±0.0002,△Hpp=2.8G的顺磁信号,其强度随Al_2O_3掺杂量增加而增强,当Al/Zn~2/100(原子比)时趋于峰值;而在三组份Cu-ZnO-Al_2O_3和四组份Cu-ZnO-Al_2O_3-Sc_2O_3催化剂体系中,此顺磁信号基本消失。以上结果为三价金属离子(Al ̄(3+)、Sc ̄(3+))在ZnO晶格掺杂诱生正一价缺位从而有利于Cu以+1价态存在的观点,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稀释剂Al_2O_3对自蔓延高温合成反应4Al+3TiO_2=3Ti+2Al_2O_3的绝热温度及反应模式的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稀释剂Al_2O_3对该SHS反应过程的影响以及对合成Ti/Al_2O_3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稀释剂Al_2O_3含量增加,SHS反应所必需的预热温度提高,燃烧速率降低,且燃烧不稳定;制备的Ti/Al_2O_3金属陶瓷复合材料致密度下降,但产生裂纹的倾向减少.  相似文献   

8.
用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花生酸铅LB膜在H2S气氛中生成PbS超微粒的过程以及各种反应条件对粒子生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花生酸LB膜内得到了稳定的PbS超微粒.粒子的粒径主要分布在2.0um~3.0um之间,生成的超微粒子的大小以及粒径分布范围既与成膜时亚相中金属离子的浓度有关,又与反应气氛中H2S气体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胶体化学方法制备了SnO2.ZnO微粒的水溶胶和有机溶胶,实验结果表明,SnO2.ZnO胶体存在着明显的量子尺寸效应。应用L-B膜技术制备了SNo2.zNo纳为微粒/硬脂酸交替L-B膜,用原子国显微镜观察了SnO2.ZnO纳米微粒/硬脂酸交替L-B膜的形貌。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用粗海盐取代Zarrouk培养液中部分微量元素,得到钝顶螺旋藻(S.platensis)和巨大螺旋藻(S.maxima)的简化培养基:用1.0g/L粗海盐代替Zarrouk培养液中A_5和B_6液成分,MgSO3·7H2O剂量为0.25g/L,其它成分同Zarrouk培养液.  相似文献   

11.
高温下高炉渣与碳的还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温条件下正确性高炉渣与碳的还原过程中,SiO2在2123K以上全部被碳的,MgO在2173K以上可全部被还原吕 而Al2O3即使在2273K只还原63%,合成高炉渣在碱度不变时增中MgO含量,可使渣中还原SiO2生成的SiC增另和SiO减少,随着温度升高和与碳混合均匀,实际高炉渣中氧化物的还原和反应后渣中Al2O3的含量都增加,而生成SiC的量减少;渣中MgO的含量明显降低,在较高的下渣中Mg  相似文献   

12.
报道KIO3存在下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新型极谱催化波。在0.1mol.L^-1Na2HPO4^-KH2PO4(pH6.8)缓冲介质中,BSA于-0.60V(vs.Ag/AgCl)处产生一个可逆的极谱还原波。用极谱电流法测定BSA还原波的电子数,证实该波的BSA中的两个双硫键还原所致。  相似文献   

13.
鸡堫菌菌丝体液体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合鸡菌菌丝体液体培养的培养基成分是:淀粉10g,蔗糖2g,蛋白胨2g,KH_2PO_40.3g,MgSO_4·7H_2O0.15g;最佳C/N为30~40:1;最适培养温度26℃;pH6.4;振荡频率140~145r/min,继代培养周期8天.液体培养的鸡菌菌丝体氨基酸总量可达273mg/g干重,其中42.41%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未含色氨酸).  相似文献   

14.
杨生恕  俞征 《贵州科学》1995,13(3):35-39,34
O2在变质Pb-Ag-Ca阳极(PAC阳极)分别在20%H2SO4及/Mol/L MnSO4-20%H2SO4体系中过电位ηO2测定的结果(298K)及热力学的计算,讨论承PAC阳极上的两个主要竞争反应即MnO2(EMD)电沉积及O2的析了在不同条件下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超细微粒晶化与非晶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真空溅射制备二元体系Ag/SiO2和Ag2O/SiO2中超细微粒Ag和Ag2O的结构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发现微粒线度为纳米尺寸量级时,即具有向结晶化和非晶化方向自发演变的特性。这种结构相变过程决定于超细微粒本身的形态、线度、表面或界面微结构以及化学组分。相变过程中微粒的结晶核线度L与演变时间t的关系可以表示为L∝t^α。  相似文献   

16.
应用表面反应红外动态技术考察了促进型铑催化剂Rh-Ag/SiO2上CO吸附及其加氢反应的性能,结果表明:线式吸附态的CO对氢的反应性能高于桥式吸附的CO,是加氢反应的主要活性吸附态.反应条件下温度升高有利于Rh-Ag/SiO2上线/桥CO吸附态强度比值的增加.表面反应生成了表面甲酰基、甲酸盐、乙酰基、乙酸盐、乙烯酮及烯醇盐等关键的C1-2含氧中间体.助剂Ag的加入提高了铑催化剂上CO吸附态的线/桥强度比值以及线式吸附CO的加氢反应速率和C2含氧物的生成率.  相似文献   

17.
在pH5.0的HOAc-NaOAc缓冲溶液中,当有0.10%SLS存在时,Ag(I)与QARH形成1:1络合物,λ_(max)为535nm,ε为1.05×10 ̄5L·mol ̄(-1)·cm ̄(-1),Ag(I)含量在0.005~1.00μg/mL范围内服从Beer定律,稳定常数为1.78×10 ̄(15).所提出的方法用于精铜矿中微量银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用人工配制高浓度有机废水分别研究了Cl-和SO2-4对厌氧生物废水处理的抑制作用和抑制阈值.在全混流厌氧恒化器和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中分别得到了对厌氧消化基本无抑制作用(全混流恒化器:Cl-<4.5g/L,SO2-4<1.8g/L;UASB:Cl-<7.2g/L,SO2-4<3.0g/L);轻度抑制(全混流恒化器:Cl-=4.5~6.0g/L,SO2-4=1.8~3.3g/L;UASB:Cl-=7.2~8.2g/L,SO2-4=3.0~4.1g/L);中度抑制(全混流恒化器:Cl-=6.0~13.8g/L,SO2-4=3.3~6.5g/L;UASB:Cl-=8.2~10.0g/L,SO2-4=4.1~6.0g/L)和重度抑制(全混流恒化器:Cl->13.8g/L,SO2-4>6.5g/L;UASB:Cl->10.0g/L,SO2-4>6.0g/L)的不同Cl-和SO2-4浓度范围.  相似文献   

19.
氧化物陶瓷与Ag-Cu-Ti钎料的界面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氧化铝和氧化铬陶瓷真空钎焊时陶瓷与Ag-Cu-Ti钎料合金的界面反应,分析了加热温度(1073~1323K)和保温时间(0~3.6ks)对界面反应的影响规律,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陶瓷均与Ag-Cu-Ti合金发生反应,反应层厚度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对于氧化铝陶瓷,低子1123K时,反应产物为Cu2Ti4O和AlTi;在1173K以上温度时反应产物则为Ti2O、TiO和CuTi2,此时,反应层是按Al2O3/Ti2O+Ti0/Ti2O+TiO+CuTi2/CuTi2/Ag-Cu呈层状过渡分布,对于氧化锆陶瓷,在整个试验温度范围,反应产物均为γ-AgTi3和δ-TiO,反应产物也是按ZrO2/δ-TiO/δ-TiO+γ-AgTi3/γ-AgTi3/Ag-Cu呈层状过渡分布的.  相似文献   

20.
采用胶体化学方法制备了SnO_2.ZnO微粒的水溶胶和有机溶胶,实验结果表明,SnO_2·ZnO胶体存在着明显的量子尺寸效应。应用L-B膜技术制备了SnO_2·Zno纳米微粒/硬脂酸交替L-B膜,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SnO_2·ZnO纳米微粒/硬脂酸交替L-B膜的形貌。通过加热除去硬脂酸后的SnO_2·ZnO膜有好的气敏性及对酒精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