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入世”与“出世”、“醉生”与“梦死”、精神的沉醉与感官的沉醉,构成了希腊文化精神的深层结构。它以英雄崇拜和美女崇拜的方式,贯穿于希腊的神话与历史。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理想发生了由客体走向主体、群体走向个体、宗教走向世俗、道德走向审美、英雄崇拜走向美女崇拜的嬗变。它为西方的自我中心主义和个体至上原则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军旅小说经历了一个解构-重建-发展的过程。解构时期的“农家军歌”和“大院小说”侧重对军人的世俗化写作,重建时期作家再次意识到英雄出现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努力寻找当代英雄。新世纪前后,一系列长篇小说出炉,英雄以群体方式亮相文坛,英雄形象得以重塑,英雄叙事走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经历了由稳定走向变革,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落后走向文明的过程。青年作为目睹和体验改革开放带给现实世界巨大变化的先锋群体,他们的价值观状况能清晰反映个体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多个群体的内心嬗变,其价值观变迁为我们考察社会变迁提供了逻辑线索。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来考察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原因,并对其走向进行预测,是一种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的全新思路,为深入研究青年价值观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英雄命题与人道主义作为不同的价值体系在军事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支配地位此消彼长的互置。“十七年”——20世纪80年代初的军事文学覆盖于英雄命题之下,人道主义则居于次要地位;80年代中期以后,复归的人道主义逐渐消解了英雄命题,但与此同时也消解了自身,使昔日的“英雄”只能以“英雄”的碎片而存在。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原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我们的祖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身的发展。他们有自己的英雄,神也好,人也好,英雄们博大坚忍的精神和伟大的劳动激励着原始的人类改造自然的决心和勇气,使人类逐渐从混沌朦胧走向文明,人类社会在缓慢中曲折前进着。  相似文献   

6.
经典小说的场景由战场转到家庭,风格由豪放转向细腻,不是一个简单的小说美学的问题,其中包含着民族心灵与价值观嬗变的历史。在其叛逆性人物的分量逐渐加重中,在对物质生活与男女之情的逐渐增加的描写里,在主体角色由男性变为女性时,中华民族的通俗文学渐渐平实地对待人性,尊重人性,渐渐地走向了近代。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外交是日本由战败投降逐渐走向经济复兴,由孤立于世界外交舞台到重新加入国际社会并力求施展拳脚的全过程。纵览这一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出经济外交在这一转变中的巨大作用,且明显地体现在其中东政策中。那么经济外交如何作用于日本的中东政策?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对于《水浒传》中英雄的论述很多,但很少关注《水浒传》中群体英雄的塑造。笔者认为《水浒》不仅通过面具式的图腾崇拜赋予英雄们超人的外形和性格,而且在强化英雄的邪性之美中,进一步突现了原发性的生命激情,最后种种力量汇集,形成“群体舞蹈式的英雄氛围”,在这种共同的“律动”和“声韵”中,情绪被逐步强化、郁积、宣泄,把人类对生命尊严的崇拜推向极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阳刚之美的顶峰之作。  相似文献   

9.
我不是历史学家,因此对历史是由英雄还是群众创造的这个命题无意深究.但是.当英雄史观扩散到探讨科学家群体中的个体贡献时,我就不能不予以高度关注了.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把布拉福德定律(Bradford's law)不断外推,得出"重要的科学进展是由少数人完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殷商时代是方阵作战,依凭群体力量;春秋战国是步、骑兵代替车、步兵,个体英雄出现了;但秦汉主张“侠以武犯禁”,不崇尚个体英雄;汉末崇尚名士,建安崇尚英雄,曹操以武艺选将,社会崇尚个体战斗英雄。曹植《白马篇》歌咏个体战斗英雄,把侠士舍己助人的境界升华为舍己为国,把武功叙写改变为武艺表演,既大大加深了诗作的艺术品位,又为后世军事战争诗的创作树立了榜样。曹植《白马篇》“游侠儿”形象的原型是其同母兄曹彰。  相似文献   

11.
梳理了从南明到清末的英雄书写,发掘出从文天祥、史可法、马雄镇到张勋的忠臣谱系,并从其象征内涵中论证了汉族士人从汉族认同到中国认同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概括了严复公私观的三个基本内涵:开明自营、合私以为公、群己协调;认为浓厚的近代西方色彩、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及明清"有私"思潮的影响、当时社会环境的烙印,是严复公私观念形成的理论来源和社会历史条件.指出严复在公私观念上所进行的融合中西的探讨,不仅存在理论上的价值,也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各地区本土文学的发展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地区本土文学的风格也多有不同.就河西地区而言,东汉一代习经风气的影响,本土豪族的兴起及其重武修文的特征,都予三国西晋时代之河西文学以长远的作用;降及十六国时代,清典纯正的河西文学,在北中国文坛更居于重要地位,而所以如此,又与河西相对僻远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对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进行考证和研究的结果:习凿齿的生卒属地及其生平经历;习凿齿的学识才能及其宦海沉浮;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及成书过程;习凿齿的史学观及其继汉统论;习凿齿的史学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汉代公职人员"五日一休"的日常例行休假始被称为"休沐",自此以后,"休沐"作为公职人员例行休假的代称一直沿用至清末.这一名称在汉代的确立以及汉代"五日一休"规定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这一制度的确立不但跟汉代人"天人合一"的自然信仰有关,还和汉代的政治以及儒家"浴德"的信念相联系.  相似文献   

16.
《论语集解》是我国训诂史上第一部集解体训释专著,它打破了两汉学界的师法门户之限,杂糅古今经学,吸收了汉魏以来八家学者的优秀成果,援道入儒,训释简洁精当,不但本身成果卓著,跻身于《十三经注疏》之列,亦能破除两汉注经的烦琐和阴阳五行之说,给经学注入一股清新简洁之风,也导致了魏晋经学“儒道兼综”思想格局的形成和经学的玄学化,可谓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楚汉之际,由于楚文化的广泛影响,屈、宋骚体作品,往往成了骚体创作主流之一。骚体不仅影响了汉代文人赋作,亦影响及建安以后的骚体赋篇,尤其是曹植《洛神赋》之艺术魅力与《楚辞》关系最为密切。有关《洛神赋》不乏精辟分析之文,然而有关《洛神赋》与《楚辞》之关系,却鲜少详细论述之作。因此本文论述《洛神赋》与《楚辞》融化创新之关系,并说明《洛神赋》对后世文学之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是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别样的生态思想,它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样本。从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的阐释、儒道释“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的联系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三个方面说明了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对于当代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其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汉代音乐赋蕴含历代先贤优秀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感,可以教化民众,促进身心和谐。《文选》将赋分为十五个类别,音乐类目共收汉代三篇赋文。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方针影响了汉及以后历朝历代的文学创作。音乐赋可以陶冶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它的感化和教化作用也越来越受到统治者和儒学家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宜昌,古称“夷陵”,乃“楚之西塞”。在汉末三国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价值,是名副其实的“争地”,乃三国兵家们拼死争夺的焦点:三国之争,争在荆州,荆州之争,争在夷陵。蜀汉集团的悲剧始于夷陵之失,夷陵成为蜀汉英雄们永远的伤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