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构造本身的复杂性,提出了隐蔽构造的概念,认为隐蔽构造是指那些受勘探技术限制以及构造自身的复杂性而不能明确其特征、性质和演化历史的构造。对于隐蔽构造的研究应以界面和变形标志的识别为基础,地层结构的分析为核心,以先进的构造思维和技术手段为保证。济阳拗陷深层发育有大型走滑断裂带、反转构造、构造转换带或过渡带、底辟构造带、潜山内幕构造、复杂的断裂带、隐伏断裂等隐蔽构造样式。对于潜山构造的勘探,可以顺走滑断裂带进行勘探。隐蔽构造样式的识别对拓展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优选与评价有利油气富集区带,以及进一步的油气地质综合研究等,均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中生代负反转构造发育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构造解析、平衡剖面恢复、断层活动速率和反转强度系数等方法,对济阳坳陷中生代负反转构造发育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中生代负反转构造以断层反转为主要表现形式,走向以NW向为主,剖面上表现为断面延伸至新生界或隐伏于新生界之下2种类型.卷入地层可划分为挤压剥蚀层序(古生界)、压-张过渡层序(侏罗系)和拉张裂陷层序(下白垩统);负反转断层的主反转期为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断层活动强度相应经历了较大负值、较小负值和正值的变化;主反转期内反转强度系数为1~7,整体具有自北东向南西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探讨渤海湾盆地青东凹陷反转构造特征、成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区域构造应力场调查、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构造组合样式分析、油气藏特征研究,表明反转构造是基底断裂古近纪伸展断陷期张扭性活动和古近纪末反转期压扭性活动叠加的结果,并控制形成了多种类型圈闭。基底断裂沟通了烃源岩,其古近纪末反转与烃源岩大量排烃期一致,成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4.
以地震地层学的理论为指导,利用地震反射界面的顶底接触关系、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振幅、频率、连续性等7个参数,对济阳拗陷古近系孔店组层序的3个亚层序的地震相进行了精细划分。根据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在研究区共识别出前积地震相、发散地震相、平行—亚平行地震相、波形地震相、充填地震相、丘状地震相、透镜地震相、杂乱地震相等8类典型的地震相,并将地震相的平面展布特征与钻井及区域构造背景相结合,经过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把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划分出冲积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深湖—半深湖、滨浅湖、河流—洪泛平原等沉积相。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桩海地区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前济阳坳陷桩海地区已经发现桩西油田、五号桩油田和长堤油田,但是对该区的构造,尤其是对前第三系构造认识并不清晰.应用平衡剖面原理研究了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过程,并分析了该区构造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桩海地区构造演化可以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即前中生代整体升降阶段、中生代末期的挤压隆升阶段和新生代断陷—坳陷阶段;②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是桩海地区中生代以来构造运动的动力源,控制了本区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过程;③由郯庐断裂走滑所派生的旋转使桩海地区成为NW向构造带中挤压构造最发育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根据沉积层序、构造变形样式及地层接触关系,将黔南拗陷沉积盖层划分为3大构造层,并重新划分黔南拗陷的构造区划。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地球物理资料,按黔南拗陷断裂特征及其不同部位构造变形强度的差异,将黔南拗陷划分为叠瓦冲断变形区和褶皱冲断变形区。黔南拗陷具有东西分带、上下分层的特点。依据各构造单元变形强度等相关要素的评价,优选出长顺凹陷为相对稳定的油气保存区,结合该区的石油地质条件,指出长顺凹陷为下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7.
根据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的联合解释,结合平衡剖面技术,对渤海湾盆地长堤地区主要断裂及其伴生构
造的地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堤地区发育各种不同尺度和性质的断层,绝大多数断层属于生长断层。断裂活
动受到“济阳运动”和“东营运动”的影响,具有幕式活动的特征。长堤地区规模较大的两期不整合界面的形成与断裂
的幕式活动关系密切。沉积地层中形成的多期不整合界面,体现了长堤地区在新生代演化中经历了多旋回断陷作用。
根据对长堤地区重要界面的识别以及结合区域沉降史分析,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褶皱隆升、伸展断陷和稳定沉降3 个
主要阶段,其中伸展断陷阶段进一步分为沙三期-沙二期的断陷I 幕,沙一期-东营期的断陷II 幕。长堤地区的油气
圈闭类型主要受到断裂活动的控制,同时也受到其演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源岩到储层的思路,探讨济阳拗陷沙河街组页岩和美国Bakken组页岩储层特征和形成机理.通过对Bakken组和沙河街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岩性分析、储层物性分析和矿物学分析,表明沙河街组页岩储层“甜点”特征为:有机质以Ⅰ型干酪根为主;wTOC>2.36%,R.为0.76%~0.90%;主要为纹层状泥灰岩、泥质白云岩、灰质泥岩、油泥岩和油页岩;孔隙度>3%,渗透事<0.5×10-3 μm2;脆性矿物质量分数>20%;合油饱和度为60%~90%储层厚度为13.60~90 m;储层主要为沙三下亚段.对比Bakken有利页岩储层地质特征表明,Bakken组页岩储层“甜点”特征为:有机质以Ⅰ型干酪根为主;wTOC>5.36%,R为0.51%~0.72%;砂质白云岩;孔隙度>3%,渗透率<0.1×10-3μm2;脆性矿物质量分数>50%;含油饱和度为50%~71%;储层厚度为3.10~12.20 m;Bakken中段为优质储层段.沙河街组和Bakken组页岩储层形成的机理主要为有利的矿物组合和普遍发育的超压.  相似文献   

9.
二连盆地反转构造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连盆地在腾二末期由张性应力场转变为压性应力场,为反转构造的形成创造了应力条件。不同凹陷或地区因地质背景不同,受力机制不同,形成的反转构造特征各异。对于二连盆地而言,形成于赛汉中期以前,反转程度较强烈,有主力烃源层阿尔善组地层卷入变形的反转构造,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反转构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西向东,中国中、东部发育有3期反转构造带,即分别形成于侏罗纪-早白垩世末期、晚白垩世-新生代早期和渐新世-中新世末期反转构造带,表明中国中、东部在这3个时期分别经历了3次不同程度的挤压,反转构造的变形幅度由强变弱,构造的保存从差变好.反转构造主要为挤压倾滑型,其次为压扭型.反转构造的发育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仅部分先存构造发生了反转,主控因素是砂泥岩组合、断层倾角、断裂带内低摩擦断层泥和异常压力的发育程度等.反转构造的发育期与盆地内主生油期基本一致,因而反转构造为中、东部油气盆地形成大中型油气田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古地温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本文在系统取样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对济阳坳陷中、新生代的古地温状况进行了探讨。选用的几口研究井的镜质体反射率对数值与深度呈线性关系。研究认为,本区中、新生代各自具有较简单的受热史,不存在明显的温度间断和畸变。但中、新生代之间具有明显的温度跃变,表明中生代地层因地壳抬升曾一度受到剥蚀。文中根据镜质体反射率资料对部分井进行了剥蚀厚度的恢复。文中利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对中、新生代建立了几口研究井的镜质体反射率与古地温之间的关系式,并进而确定了各井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地温梯度值。结果表明,本区中生代地温梯度略高于新生代。新生代早期地温梯度较高,中期稍有下降,晚期复又回升,呈现明显的“马鞍形”演变趋势。本区新生代平均古地温梯度与今地温梯度接近,故在研究有机质演化史时基本上可用今地温梯度代替新生代时期的古地温梯度。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正反转构造特征及演化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已发现了10多个油田及上百个油气藏,该区伴有大量的“下正上逆”的反转断层,且上盘发育有反转背斜。在分析大量地震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点,对中央坳陷区的正反转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的正反转构造平面分布及延伸具有方向性及成带的特点。构造类型发育有穿透断展型、简单断展型、上盘褶皱型、下盘褶皱型和滑脱褶皱型,变型程度依次变弱。反转构造变形程度与油气藏有密切关系,反转构造变形越弱及构造类型越简单,油气保存条件越好。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综述松辽盆地反转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等方面研究新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对反转构造圈闭类型与油气聚集和负压气藏成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深层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其阶段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大量薄片进行分析鉴定的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X衍射粘土分析等手段,对济阳坳陷深层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成岩序列进行了研究,总结出9种成岩标志、7种成岩事件以及5种成岩相类型.根据有机质的演化及粘土矿物的变化序列,对济阳坳陷深层砂岩成岩作用阶段进行了划分。由深层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规律认识到,济阳坳陷深层存在着较为有利的次生孔隙发育带.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济阳坳陷上第三系馆陶组河流沉积的粒度特征,在对14口岩心井300块样品粒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粒度参数与水动力条件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出不同微相的概率曲线特征,并利用C-M图、萨胡判别式和粒度离散图研究了河流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质的河流,其粒度在垂向上的变化速率不同,直接影响到砂体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6.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板块运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以说中国陆相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是古生代以来板块运动的必然产物。济阳坳陷属于渤海湾盆地的一部分 ,所以研究其演化特征必须要了解渤海湾盆地的形成。济阳坳陷所处的区域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征。古生代华北板块总体上以升降运动为主 ,但由于北缘长期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状态 ,东南缘又经历了多阶段的板块构造演化 ,其开合作用造成了华北内部地壳较弱的挤压变形 ;中生代的裂前拱起和初始断陷阶段 ,济阳坳陷已初具雏形 ;新生代是济阳坳陷的强烈构造运动阶段 ,此时板块运动形成了盆地大体框架后 ,经过地幔波状运动的内部改造便形成了当今四凹六凸“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计算机“2000年”问题, 详细分析了“2000年”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领域及理论上的解决方法, 并深入讨论了我国证券行业解决“2000年”问题的对策和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18.
济阳坳陷新近系河流相储层油气藏综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济阳坳陷新近系发育了以河流相为储层的岩性油气藏,为了加强该类型的油气藏的勘探,重点论述了河流相沉积的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出河流相储层以及含油性的地球物理预测的方法,该方法在济阳坳陷河流相储层油气藏预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济阳坳陷东北部中生代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坳陷东北部中、新生界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构造层,下、中侏罗统坊子组属下构造层;上侏罗系至白垩系为中构造层,又可细分为三卜构造亚层;新生界下第三系为上构造层.中生代的盆地演化划分为早、中侏罗世大型坳陷和褶陷成盆期和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断陷成盆期两个阶段,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为强烈断陷期.中生代的构造样式以宽缓的褶曲和张性正断层为主,其中下构造层以北东向大型褶曲和北西向较平直的正断层为主;中构造层以宽缓的北西向褶曲和北东向铲形正断层为主,燕山Ⅱ幕、Ⅳ幕和Ⅴ幕在本区有重要影响.中生代的火山活动始于晚侏罗世,于早白垩世晚期停止活动,喷发物呈钙碱性,有两个喷发旋回,每一旋回由爆发开始,喷溢结末,早期偏中性,晚期偏基性,中生代盆地与构造的形成主要受郯庐断裂带活动方式控制.  相似文献   

20.
寻找深层天然气致密砂岩储层中有利的次生孔隙带是深层天然气勘探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成岩作用及沉积环境对储集性的影响。对致密砂岩中次生孔隙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致密砂岩储集孔间的成因与深层有一定规模的流体运动有关。用流体热对流循环机制较好地解释了深层次生孔隙带的形成,从而指出了济阳坳陷深层天然气的有利分布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