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与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但很多高校校企合作还停留在科技成果的转让,一次性的科技服务等初级阶段,高校的服务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如何提高高校对企业的吸引力,是高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亟待研究的课题。一、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客观必然性高校之所以…  相似文献   

2.
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十一五”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高校科技工作蓬勃快速发展的时期.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实施, 高校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高校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二是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工程中心、科技园、国际合作机构等)建设不断加强;三是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四是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五是高校科技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为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湘大之路     
当今社会正在步入知识社会,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更加得以凸现。高等学校作为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凭借其无可比拟的科技攻关与创新、学科综合与交叉等优势,已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如何把高校的科研成果构建在市场基础上,使之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社会需求的产业,是当前高校发展、科技创新的关键。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罗和安教授和教育部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工程研究中心的同志们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功地实践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成为高校科技、产业界的一颗璀璨之星。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和广东省签署《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携手推动教育部所属高校及其他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与广东产业界开展产学研合作,这不仅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为高校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也为北京大学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建设一流大学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高校国际科技合作既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进行调研分析,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归纳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与特点,探索其对于我国不同类别高校开展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的适应性,从而为高校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十五”、国家“211工程”以及“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高校已经毋庸置疑地成为知识创新、科学研究和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之一,凭借高校学科交叉综合、人才基础雄厚、学术氛围宽松、国际合作交流活跃、信息灵通等优势,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现。高校科技创新对我国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正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创新性人才和实现成果产业化及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着结构单一、分布不均衡、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问题。政府和高校应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立足于民生科技服务、建立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实现高校与企业合作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焱松 《安徽科技》2009,(11):18-20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合作.是优势资源整合的一种先进模式,对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1992年开始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杂志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央级科技类月刊,是中国高校科技界、产业界的权威媒体,是高校科技和产业工作的宣传阵地,现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核心期刊收录。  相似文献   

10.
斯坦福大学的崛起成为高校进行知识、技术创新及转移的典范,其产学研合作的卓然成就是成功最为重要的因素。对此中国高校要更好更快地将产学研合作作为高校创新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实现高校与产业界创新资源的互补,拓宽高校人才和技术流动的社会渠道。立足现实探索适合我国高校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将“科教兴国”列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提出了“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目标,为我国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时期的高校要积极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利用自身的人才与技术优势,与社会各方面力量合作,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平的人才、技术和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面面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一个系统要正常运行,需要有强大、稳定而持久的动力。系统运行的动力来自于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内在动力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外部动力。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是指产业界、高校、科研院所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在单一计划经济条件下,产学研合作主要是由产学研外部的国家计划和政府行为来推动的,即使有一些自发的合作,也仅仅是一种补充。高校、产业界、科研院所的经费、设备、材料等都由国家统一调拨,合作与不合作并不威胁着产、学、研…  相似文献   

13.
产学研联盟运行机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的关键要素从物质资源、劳动力、资本转向了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随着社会科技创新的不断加快,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合作,已经成为企业获得知识、技术及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过去的十多年里,大学和产业界的合作,在推动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上,以及在世  相似文献   

14.
杜爽 《长春大学学报》2010,(12):93-94,116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将产业、教学与科研三方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推动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本文从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出发,探索适合我国地方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科技在创新过程中存在“重科学研究、轻成果转化,重独立研究、轻协同合作”的问题,导致高校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对经济支撑能力不强。运用高校科技创新协同度模型进行测算,分析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差异性,并通过优化科研环境、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等方式,可有效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经济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深度合作、协同发展,是实现中国科技、教育自主创新的新思考。探索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组织模式创新,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战略的提出,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文以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推出为契机,通过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以建立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以苏州大学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总结以往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经验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合肥科技》2005,(1):15-16
为充分利用高校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省科技厅与高校的联手互动,共同促进我省高校国际科技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为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好服务,2005年1月12日,省科技厅召开了2005年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座谈会。省科技厅厅长徐根应出席会议,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了座谈。  相似文献   

19.
分析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西安工程大学"5+X"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提出将CDIO大工程理念引入本科教育,设计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结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实践,给出了实施产学研合作CDIO工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20.
对教育部广东省联合开展产学研结合试点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去年9月,教育部与广东省签订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合作协议》。今年,广东省、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成立了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给予高校与广东产业界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很多优惠政策。教育部和广东省根据国家的战略部署和自身发展需要,携手推动教育部所属高校及其他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与广东产业界开展产学研合作,致力于将国内最强的高校资源,注入到国内最大、最活跃的省级经济体系中去,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这是推进我国产学研结合的一次新尝试,一个新起点,一种新模式。为此,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设“省部合作”栏目,跟踪报道省部合作的最新进展,交流新形势下高校主动加强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谋求自身发展的新经验和新做法,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