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的出世思想使得传统儒家学者批判佛教"不顾人伦,不理民生,不敬王者"。而慈济宗门强调行善与行孝不能等,改变了佛教不理人伦、不理民生的形象。佛教吸收儒家的孝道和"家"的观念,是中国儒、释、道于唐宋时期逐渐融合之后,中华文明汇聚的又一个成果。中国儒释道文化如何进行进一步融合与调整,是中国文化第三次大融合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各方面积极思考和实践,从传统中国文化脉络中共同创造出新文明思想与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2.
作为儒佛道三教融合在宋以后的突出代表,朱子学说中既有与佛学相一致的思想成分,因着朱熹个人强烈的辟佛立场,二者也有思想上相冲突的因素。正是这种冲突的因素构成了宋以后禅宗高僧批判朱子学的关键性条件,也是佛教朱子学得以展开的逻辑起点。禅门高僧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朱子的门户意识、佛学素养、儒佛之异这些有碍双方融合的思想立场方面。对于佛教而言,批判不是目的,批判是为了厘清认知、消除偏见,进而为儒佛的全面融合扫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这种以批判求融合的方式对于形成佛禅自身的儒学观或者说朱子学立场而言,具有鲜明的佛教思想特色,对于建构佛教朱子学也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日娜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77-1480
自汉代以来,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先秦文化的诸家中只有儒、道两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由于儒道两家的思想存在差异,而其思想又都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是以儒、道互补为其基本格局,而这种儒、道互补在魏晋时期的玄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李翱对于佛教的态度,既不同于韩愈简单反佛、道,也不同于柳宗元等人只指明反佛、道的方向。他避免了韩柳各自的不足,开辟了第三条途径:援佛、道入儒以反佛、道。李翱在理论上坚持儒家本位,同时大胆借用佛、道的某些方法,吸收佛、道的某些内容,较好地解决了儒佛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李翱对于佛教的态度,既不同于韩愈简单反佛、道,也不同于柳宗元等人只指明反佛、道的方向。他避免了韩柳各自的不足,开辟了第三条途径:援佛、道入儒以反佛、道。李翱在理论上坚持儒家本位,同时大胆借用佛、道的某些方法,吸收佛、道的某些内容,较好地解决了儒佛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纷争的概况,从意识形态的选择、儒家哲学及民族文化的发展的角度评述了隋唐儒学思想家对三教纷争的反应.  相似文献   

7.
所谓儒佛道,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们的哲学思想,即儒学、佛学、道学;一为宗教,即儒教、佛教、道教。这两个方面都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探讨一下书法与儒佛道的关系:儒佛道的传播与书法艺术的发展;儒佛道与书法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中国儒家的孝道观和原始佛教的孝道观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给佛、儒孝道观的融合带来了很大阻碍。最终,佛教依靠它的圆融性,儒家也凭借它的包容性,使两种孝道观相互融合。这种矛盾和融合在目连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新编粤剧《目连救母》依旧沿袭了目连戏“孝”的主旨,但是这部戏较其他地方剧种对孝的表现力度更大。其中佛、儒孝道观的矛盾和融合的也体现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史的悠久与丰富,在世界各国文化史中是罕见的.正因为它悠久、丰富,构成了中国文化史的复杂性;使古今一些学者对这一复杂体中的复杂关系缕析不清.如儒、释、道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然而,把儒当成一个宗教,与佛教、道教并列,不仅降格了儒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也不伦不类.儒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上始终是一  相似文献   

10.
冯时行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他坚持抗金,反对投降,却不为朝廷重用,居家十七年。其时,佛教与道教盛行,冯时行也受其影响,因此,其诗中表现出儒、释、道三种思想的融合。本着重论述他的佛道思想。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和佛教之于中国,同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它们在中国的传播又都有着漫长的历史,而二者在中国传播的命运却相去甚远;佛教融入中国文化,并与儒、道两家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基督教却一直未能彻底融入中国文化,至今仍处于中国文化的异已地位,究其原因,系由它们各自作为一种宗教文化所属的地域与中国有着不同的地缘关系,在中国采取的不同的传播策略,在中国传统的时机不同,以及它们不同的处世观所致。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社旗县山陕会馆是反映清代商贾文化集中国古代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的雄伟建筑群.本文通过对山陕会馆建筑群中保留的各种组建、雕刻、绘画等艺术精品中的崇儒、信佛、敬道印痕进行分析,探讨清代商贾思想领域儒、道、佛的三家思想之融合.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今存有关佛教的文章30余篇,以至多有评者认为柳宗元是佛教忠实信徒。柳宗元好佛既有家庭影响,也有社会环境的原因,更有个人对佛教独到的见解。“好佛”是为“求道”,“好佛”是为“统合儒释”,同时也反映其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的碰撞。  相似文献   

14.
谈爱芳 《科技信息》2010,(24):I0382-I0382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与形成是儒、释、道等多种思想相互撞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结果。白居易的诗歌与音乐美学思想之间的同异互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白居易的审美理想及其人类理想来看,所谓"儒教饰其身,佛教治其心,道教养其寿。"白居易的审美价值观体现在他对诗歌和音乐的认识中。  相似文献   

15.
<宝镜三昧歌>"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的偈语所用的易卦变卦原则应当是"中爻互体".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曹洞五君臣位"说糅合佛理易理,阐明了佛家的"理事"关系和禅修最高境界"真空妙有",被视为"佛道大纲""虚玄大道".这种儒、佛的深层次融合,有力地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也坚实地奠定了禅宗在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儒佛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基础,三教的宗教文化是我国宗教文化的主体。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一般都实行三教并用的政策,而宗教又与名山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对儒佛道与中国名山的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自始至终或隐或显存在着儒、道、佛三教的诸种观念和思想,但三教在书中的地位并不平等,所受礼遇差别更大。崇道、尊儒、抑佛是三教在书和的境遇,且三教文化交汇融合、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政治上的动乱局面,冲垮了汉代独尊儒术的一统思想,出现了儒、道、佛汇流现象。魏晋玄学兴起,儒道融合,清谈之风侵及朝野,南北朝则佛、道、儒并进。品藻人物是晋人清谈的内容之一。本来品藻人物是关乎人的精神美丑的议论,但它影响到艺术,当时许多重要的艺术概念和审美范畴,源于人物品藻。本文要阐明的第一个问题,即两晋品藻人物所体现的审美理想及其对艺术的影响。东晋南朝之际,人们不仅对精神美津津乐道,而  相似文献   

19.
沙址村依托佛教圣地鸡足山风景名胜保护区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保持了白族传统古村落文化及佛、儒、道和本主信仰,形成了具有悠久历史和佛教内涵的传统文化。沙址村在经济开发中必须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宗教发展到晚明,经过历朝的融合碰撞,已经达到了佛道不分家、三教合一的地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作为性灵派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谭元春早年浸染佛教,晚年研习老庄,诗文受其影响亦深。因为明代佛教与道教的特殊关系,研究谭元春创作受到的佛道思想的影响是非常有意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