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未来的个人通信中,要求语音、图像、数据的同时传输,数据速率为20~9×106bit/t,CDMA是实现多速率最主要的多址接入技术.对基于可变处理增益的CDMA方案,分析了不同速率发射功率的控制,信道调制,多址干扰环境下的信噪比和误码率.在SPW上对多种速率,多个用户的同时传输的误码率特性进行了仿真.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数据可靠传输中前向纠错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技术在互联网应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如何采用前向纠错技术保证大容量数据在互联网中实时可靠传输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以互联网中多址传输(Multicast)为例,介绍了纠删码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前景,对目前采用的RS纠删码和Tornado码的编码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两种方案在互联网应用中的优缺点,并提出了该技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证5G非正交多址(NOMA)系统中私密信息上行传输过程的信息安全,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双工基站干扰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案。首先,分别使用二项式点过程和泊松点过程,对NOMA上行传输系统中用户设备和窃听者的空间位置分布进行刻画,建立NOMA上行传输系统模型;其次,为了使低硬件复杂度的用户设备付出较小的开销实现安全传输,全双工基站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发送人工噪声干扰潜在窃听者;最后,基于全双工基站干扰方案,使用随机几何理论对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理论和仿真结果表明:用户设备距离基站越近,全双工基站干扰方案对安全吞吐量的提升越明显;即使对于距基站最远的用户设备,在最优的噪声功率下,该方案仍可以使其安全吞吐量提高约41%。  相似文献   

4.
多用户检测技术在光码分多址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的多址复用光纤传输信道模型的同时,从最长似然检测的角度出发,推导了基于该模型的DCDMA最佳多用户检测器。该检测器可通过维特比(Viterbi)算法实现,在此基础之上,利用相关检测的原理,研究了一种较实用的次佳多用户检测器-多级检测器,在抑制多址干扰的同时,尽量降低检测器实现的复杂度,并分析了它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传输环境的不同,DCDMA系统具有与无线CDMA系统不同的最佳多用户检测判决准则,而作为一种非线性多用户检测技术,多级检测器可以较理想地改善DCDMA系统的误码率性能。  相似文献   

5.
指令引信信道传输抗干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信息化弹药引信受到体积、功耗等条件限制,导致现阶段弹载指令传输是基于窄带调制传输,其抗干扰、多址等性能不理想。提出应用直接序列扩频通信方式进行指令信息传输来提高了战场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重点针对单频大功率干扰、宽带干扰进行抗干扰分析,并且提出在频分的基础增加码分+时分的多址方式将在一个频点上的地址数增加到96,大大提高了弹药指令信息传输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多码DS/CDMA传输自适应系统的序列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优化多码DS/CDMA系统性能,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序列优化及功率控制方法,通过优化系统扩频码设计,使系统能有效地克服多径多址干扰,降低系统传输功率。此方法中,为提高接收端用户的信号干扰噪声比(SINR)提出了一种快速收敛的优化序列设计算法,通过优化发送扩频序列和接收解扩序列,降低了多址干扰,提高了多径分集增益;过调整发射功率,使接收端达到设定服务质量要求,是一种有效的多码DS/CDMA传输自适应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组建ATM网络的关键技术,特别是一种新的ATM广域网互联方案,它借助排队策略对网络进行流量控制,能很好地保持信元优先级,较好地按照传输请求的时序进行网传输,能有效地防止ATM缓冲区溢出。  相似文献   

8.
多码DS/CDMA传输自适应系统的序列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优化多码DS/CDMA系统性能,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序列优化及功率控制方法,通过优化系统扩频码设计,使系统能有效地克服多径多址干扰,降低系统传输功率。此方法中,为提高接收端用户的信号干扰噪声比(SINR),提出了一种快速收敛的优化序列设计算法,通过优化发送扩频序列和接收解扩序列,降低了多址干扰,提高了多径分集增益;通过调整发射功率,使接收端达到设定服务质量要求,是一种有效的多码DS/CDMA传输自适应方法。  相似文献   

9.
第5代移动通信基本要求与新型多址复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空中接口标准在移动通信网络中是最关键部分,而空中接口中最核心的是多址与复用技术.首先给出了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对空中接口技术的新要求,然后对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滤波器组多载波传输(filterbank based multi carrier,FBMC),通用滤波多载波(universal filtered multi carrier,UFMC)和广义频分复用传输(generaliz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GFDM)等3种基于OFDM改进的新型多址与复用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得高速、高质量的无线数据通信,增强多载波CDMA抗多址干扰和信道衰落能力,提出了一种子载波分配与功率分配相结合的信道分配策略。根据不同子载波上衰落幅度的不同,选择性地传输信息,对于衰落幅度较大的子载波不分配信号能量,将其信号能量分配到传输信号的子载波上,能有效地减小多址干扰,同时又能获得较大的分集增益。这种基于子载波衰落幅度的分配策略与其它文献报道方案比较,具有较低的计算量与较好的收敛性,是一种工程可实现性方案。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新的ATM交换机体系结构,输出模块中的多个缓存实行共享。这既充分利用了共享缓存和输出缓存的优点,又克服了共享缓存的带宽限制。性能分析表明,在均匀业务流的情况下,当负载为0.9时,为使ATM交换机的信元丢失率小于10^-9,每个缓存所需的容量仅为16个信元长度。  相似文献   

12.
由于卫星通信具有带宽有限、时延受限、信道误码率高等特点,因而设计星上交换结构时必须尽可能降低交换时延,减少内部阻塞.同时,组播业务的广泛应用使得星上交换需要具备单组播并行处理能力.为此,提出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星上异步传输方式(ATM)单组播并行交换结构,并对此方案进行了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结构由于采用了蚁群算法和阻塞规避方案,实现了单组播并行处理,并有效改善了信元时延和信元丢失率等性能.  相似文献   

13.
集中处理信元缓冲的ATM交换机结构复杂、扩展性不好、不易保证高吞吐率,而由多级交换单元分布处理信元缓冲可克服这些缺点.用2×2交换单元以Banyan网结构组成ATM交换机是较可行的方案.为此计算了2×2输出缓冲ATM交换单元和2×2中央缓冲ATM交换单元的最大吞吐率、信元丢失率、平均时延,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整个ATM交换机的性能.结果表明,中央缓冲方式的管理复杂度和存取速度要比输出缓冲方式高,但是在相同网络负荷和相同信元丢失率的条件下,中央缓冲方式所需的队列量要远小于输出缓冲方式所需的队列容量。另外,两者在相同网络负荷条件下的信元延迟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4.
组播交换是网络核心交换设备的关键技术,在交叉开关节点(crossbar)上集成缓存的交叉节点排队(crosspoint queued,CQ)交换机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组播交换结构。该文研究了通用CQ交换结构,探讨了流量模式、加速比、缓存、交换规模等因素对CQ组播的吞吐率、平均延时及丢包率等性能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增大CQ交换结构的加速比、对进入交换网络的流量整形,是迅速提高CQ交换结构组播性能的有效途径;增大缓存和交换规模也可以提高组播性能。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异步传输模式 (ATM )交换机的基本缓冲策略并进行了比较 ,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的ATM交换结构———多输出缓存共享的ATM交换结构 .理论分析部分主要分析了在随机均匀业务下 ,该交换结构的网络性能 ,最后进行了计算机仿真 ,其结果证明了该交换结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基于PLL的时钟恢复新方案,该方案可以明显地降低由于信元延时拌动而造成的CBR业务时钟的拌动和漂移,同时不增加缓存的容量。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ATM 网络中基于部分缓冲共享的动态门限机制。当业务为泊松流,且信元分为高、低两种优先级时,对交换机的性能作了定量的分析,给出各种性能指标的计算公式。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动态门限机制比静态门限更能充分利用资源,降低信元丢失率;动态门限机制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缓冲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18.
星上交换是天基信息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分析了国内外先进基于ATM技术的星上交换技术的设计思想,汇总了星上交换设计的最新成果,讨论了星上交换结构的设计、缓存管理、连接接纳控制算法等,从几个方面挖掘了现代星上交换的设计思想。在总结星上ATM交换技术设计理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ATM星上交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前数据中心的结构多采用server-centric或树状结构设计。Server-centric结构由于交换节点之间缺乏直接相连的链路,影响了服务器之间通信的路径多样性。树状结构采用层次结构,不利于同层各交换节点之间的数据交换。该文介绍了一种用于构建数据中心的新型结构,即双列循环移数结构(two line barrel shifter,TLBS)。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结果显示:该结构可克服树状结构中同层节点数据交换不便的缺点,同时具备丰富的数据路径多样性。该结构网络直径低,扩展性较强,是一种理想的数据中心构建结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一种比较接近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实际情况的排队模型.结合ATM交换节点,分析了在优先级管理下各业务信元的丢失概率和平均延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