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比如面对“死亡”这样一个人类都共同面临的、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中西方的人们就存在着种种的差异。而“死亡”作为文学中永久表现的题材,在中国和西方的文学作品中也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与情感态度。这当然也是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所致,而其中,宗教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宗教是一种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和丰富内涵的社会性文化现象,它千百年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即使在似乎没有什么宗教传统的中国,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更不用说深受宗…  相似文献   

2.
王晓莉 《科技信息》2011,(17):154-154,121
哲学家们对“哲学的含义”“人的本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得出多种答案。笔者认为哲学是一种存在方式,对于物,人们侧重追求它存在的真理,对于人,则更注重其价值追求。然而对于事物真理的追求,也是人的行为,是人价值追求的一种情况。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主要蕴含于人自己创造的文化中,因此对人的认识,就是对文化的认识,就是对人的价值变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张亚敏 《科技信息》2010,(5):184-184,174
授受表现是日语中独特而复杂、细腻而微妙的语法现象,它反映出日本文化特征和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同时,思维方式又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和使用。正是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心理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内外意识”、“上下意识”、“恩惠意识”制约着语言行为的表达.形成了独特的日语授受表现。  相似文献   

4.
鲁迅《文化偏至论》一文中的“偏至”内涵不尽同于“偏激”“偏颇”;它指的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形式,它是鲁迅的一种历史文化观;是鲁迅人的价值观、美学观、思维方式的世界观基础。  相似文献   

5.
声乐艺术用人声来表达情感,情感蕴藏在声乐之中,声音——作品——情感,在声音和情感之间,作品是一座艺术的桥梁。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是一种音乐审美的体现,更是一种综合文化素质的反映。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它包括哲学、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而文化修养则是指一个人对这些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认知多少,把握多少,运用多少。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个人的文化修养就深厚;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他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世代累积型小说文史互渗是这样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小说以一定历史事件为依托,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整合相同或相似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而渐次累积定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历史事件嬗变为虚构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一旦获得比较稳定的形态后又通过大众传播反向影响历史事件的书写,从而形成历史与文学的双向渗透.产生这一文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重史征实思维特征、古代小说“补史之缺”的审美文化心理和大众传播的舆论导向效应.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创造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情感,并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音乐与其它艺术门类不同的是由于它塑造形象的材料和手段不同,其艺术形象的构成及特点也有所不同。绘画运用色彩,线条来表现形象,舞蹈用形体、动作塑造形象,它们都具有直观性。音乐是通过声响来表现“形象”,表现手段上具有间接性。在音乐的表现中,情感又是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主要是由于它能用特有的艺术手段,充分自由地表现无限丰富多样的情感,能全面而深刻地向人们展示感受和认识世界的感性力量和情感愿望,使人得以美的满足。任何成功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8.
本文尝试对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作一次新的解读,对审美教育作了辩正,并发掘席勒审美教育理论中所隐含的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审美教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是“培养我们(作为具体个体)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审美教育通过文化教养,充分而又全面地发展人的感性和理性,使人的理性与感性、思想与情感、理智与身体得到有效协调,使社会文明、文化的符号概念与“这一个”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建立具体切实的联系,并将这一文明、文化有机地内化到“这一个”人的精神意识。  相似文献   

9.
从越南民族起源传说、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生产生活以及语言现象等方面解读越南水文化的特点,研究越南人的文化特色和思维方式,认为越南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水文化特色的国家,水与越南人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劳动条件、思维方式都影响到越南人对水的理解、感知方式和深厚情感。  相似文献   

10.
在康德美学中,审美自由以自由感的形式出现。自由感为自然人向自由人的过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为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在心理经验层面上的实在性提供了一个感性的基础。自由感作为审美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康德以前都有着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不过,是康德第一次提升了自由感的理论内涵。自由感是指人们在审美经验中体会到的自由愉悦,但又与感官的快感和道德感不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即与客体对象实际存在无关的无利害感。这种无利害的自由感在康德美学中有着自己特定的内涵:知性和想像力的自由游戏和天才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11.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绝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即指导人们行为的“人的心态”,这也是管理者或被管理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否秉持一种健康良好的心态是达成共识和创造良好工作成效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的中心任务,是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这些差异对礼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内在反映,是人类在历史沉淀过程中逐步保存、传承并发扬光大的智慧和精神精华。一种文化将影响着一群人的思维和行为。从教育文化学角度出发分析,追寻一位业绩优异的侗民族女领导成长的足迹,对探讨民族文化对人内在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薇 《科技信息》2010,(29):141-141
设计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设计造型基础课程在思维教学上,一方面要紧跟时代设计思雏潮流,另一方面要注重传统思维方式的继承和保留,从中国历史文化的宝库中汲取思维养份传导给学生。“观物取象”是汉字造字思维的代表典范,因此设计造型基础教学可以立足传统“象”思维。对“象外之象”的延展是现代设计造型基础教学从汉字造字“象”思维中所要汲取民族性思维方式的一种形式。设计造型基础教学过程中可以借用这种造字“象”思维所体现出的“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字方式、构型原则和意象性思维表现方式,在培养学生的造型基础设计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象外之象”的“象”思维设计能力。把一个普通的物象的最简单的外形和设计者最内心的情感、思维相结合。创造出无限的设计造型形态。  相似文献   

15.
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精神活动现象几乎与人类历史同步产生,按照荷兰人类学家皮尔森的观点.“文化”这个词。意指一个某种实体.这种实体更多具有了动词的含义,意指一个过程。因此人类产生后。所进行的劳动、交换、分配等一切实践活动都是文化产生的根源。人类从其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文化的创造。商贸作为人类社会特定群体的活动.它的每个行为都蕴含着特定时期社会成员的文化心态,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所说:“文化是无所不在的”。所以文化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它不是僵化地单指某种实体.而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作为与行动。是不同文化主体不断相互互动、背离的过程。这表现在闽台商贸文化上犹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饥饿是人类最基本的苦难,也是人类最严重的苦难。在中国的历史上,“饥饿”却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现象,还包含着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它深深地影响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当代文学作品中种种的“饥饿”描写,与作者的文化境遇和时代的文化语境之间有看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人的问题与历史的研究是不可分割的。人,就其本性而言是社会的人,他在与人们的交往中,在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中.获得自己存在的意义。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作为“他的”社会表现和个人表现的统一体.是一种由“历史所创造”和“自己创造历史”的活动者。人既接受现成的生活方式及已有的社会意识形态.叉改造着这种生活方式.提出新的思想.从而“创造”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们用“文化心理”去观照文学作品时,并不是在文化学意义上对人物心理因素作机械解释。因为它比仅仅研究人的外在行为,探讨人们之间的社会文化关系,了解人们的情感思维活动更深一层。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表现为一个过程,表现为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选择觉新这个人物进行文化思考也许更能揭示这一点。如果把它描述为一个过程的话,那它总体的发展过程就是螺旋式的。在这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中,觉新的“文化心理”的发展呈现为多种文化的交替组合的  相似文献   

19.
综合运用语言学、文艺美学理论,结合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人工智能文学的生成逻辑和存在问题。人工智能写作是一种“为文本而文本”的制造行为,脱离了社会语境和历史文化的蕴藉,创作过程缺乏创造性,生成文本缺乏情感。从文学审美角度看,人工智能技术使类型化文学作品量产成为可能,审美趋同化现象日益明显。合理评价人工智能文学,除了摒弃极端思维,还需以客观理性、开放合作的态度看待科技进步与文学发展的关系,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学创作相融合,为文学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的含义很复杂,它是人的感性和主观观念的体现,其意义远远超过颜色自身的物理属性。颜色的涵义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本文就我国古代有关颜色的意义及其演化规律试作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