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对近地面臭氧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不同植物排放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通量,采用动态箱采样法采集,GC/MS测定其排放通量,同时记录温度、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参数;在标准状态(30℃,1 000μmol/(m~2·s))下,依据G_(95)模式和G_(93)模式,分别推定了不同植物排放异戊二烯和单萜烯类化合物的排放通量。结果表明:(1)羊草、冰草、狼毒、克氏针茅、达乌里黄芪、芨芨草、冷蒿、木地肤、麻叶荨麻,在标准状态下异戊二烯排放通量和单萜烯类化合物排放通量依次为(204.60±11.86)、(412.90±9.27)、(1 548.10±24.30)、(322.34±1.02)、(590.54±151.22)、(226.40±110.15)、(204.19±98.79)、(529.95±209.88)、(305.62±137.98)μg/(m~2·h)和(1 059.57±874.58)、(199.28±42.16)、(23.67±8.09)、(121.79±79.38)、(402.22±31.80)、(92.53±48.88)、(294.54±112.74)、(62.78±16.24)、(164.07±61.83)μg/(m~2·h);(2)羊草、冰草、冷蒿、麻叶荨麻排放的异戊二烯排放通量由光合有效辐射和温度共同影响;(3)温度对单萜烯类化合物排放通量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
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昼夜和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评估该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揭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对外部气象环境因子的响应,同时为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以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和微气象观测系统进行长期且连续的通量以及气象环境观测。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的原始观测数据,对异常数据进行剔除和插补处理,同时,利用EddyPro软件中的Express Mode模块对通量数据进行二次坐标旋转、频率损失订正以及WPL密度效应修正,最终转化为30 min数据。分析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潜热(latent heat, LE)通量的季节动态变化和昼夜变化特征及其与外部气象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均有显著的昼夜和季节变化,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 NEE)白天为较强的碳汇,夜晚为较弱的碳源,整年表现为固碳作用,年通量为-506.9 g/(m2·a)。其日变化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U”形曲线,生长季的碳吸收明显大于非生长季;在生长季白天,NEE与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呈显著的对数关系;而在非生长季,NEE与夜间土壤温度(soil temperature,Ts)呈显著的指数关系。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LE的昼夜和季节变化显著,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单峰型”曲线,且在生长季大于非生长季,LE与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 VPD)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CH4通量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无显著的昼夜变化,在生长季为较弱的CH4吸收,非生长季为中性至微弱的CH4排放,全年可能表现为较微弱的CH4汇。【结论】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整体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CO2和LE通量具有显著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而CH4通量季节和昼夜变化并不显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显著,可以为今后提升杨树人工林的固碳能力提供参考。因此,营造杨树人工林将是短期内吸收大气中的CO2和CH4并缓解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指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包括非甲烷烃类(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含氧有机物(醛、酮、醇、醚等)、含氯有机物、含氮有机物和含硫有机物等,是形成臭氧(O_3)和细颗粒物(PM_(2.5))污染的重要前体物,VOCs排放还会导致大气氧化性增强,且部分VOCs会产生恶臭~([1])。VOCs排放源一般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大类,人为源主要有工业源、交通源以及生活源,其中工业产生源是人为源VOCs最主要的排放源头,而建筑、石油、化工及溶剂使用等所占比例最大。根据2013年国家环保部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印刷行业使用溶剂产生的VOCs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6%~([2])。《"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将印刷行业列入VOCs污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上海市某典型工业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污染情况和来源,对该区2009~2015年大气环境的VOCs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随季节变化,呈冬季高、春夏季低的规律;大气中共检测出48种VOCs,其中,乙酸乙酯占比为30%、n-庚烷占比为11%、庚烷占比为10%、甲苯占比为7%(质量分数);分析T/B(甲苯与苯的体积分数之比)的比值:该工业区大气环境中VOCs浓度主要受有机溶剂挥发的影响,工业区周围居民区大气环境中VOCs浓度主要受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其排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危害环境与人体健康,如何有效回收处理VOCs是当下亟需妥善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膜分离技术,考察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陶瓷复合膜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不同进料流量、不同渗透侧压力的条件下对典型医药行业VOCs废气(正己烷-N_2体系)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PDMS-陶瓷复合膜可有效分离回收摩尔分数为3%正己烷-N_2体系,在进料流速为1.2 m~3/h、进料温度为30℃、真空度为2.5 kPa时,正己烷通量约为12 mol/(h·m~2), N_2通量约为26.5 mol/(h·m~2),选择性约为17。实验进一步研究了复合膜在65 d使用周期内的分离稳定性,结果显示复合膜在正己烷-N_2体系中,通量和选择性没有较大的波动,分离性能稳定,说明PDMS-陶瓷复合膜在VOCs回收利用方面具有较好的工业前景。  相似文献   

6.
环境中的VOCs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指在室温条件下,蒸汽压大于O.0007大气压(O.01psia),沸点在260℃以下的有机液体和固体。这些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数量一般都在12个以下。自然界里的有机化合物,估计有400多万种,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挥发性。VOCs大部分是没有毒的,但是少部分不但有毒,而且还可以致癌。环境中的VOCs毒性物质排放,被视为第二大类大气污染物,仅次于大气颗粒物。VOCs毒性物质的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头晕、头痛;严重者抽搐、痉挛,意识不清,体温下降、瞳孔放大,很快死亡。流行病学统计表明,我国人群中癌症发病率持续增高,与环境中VOCs毒性物质的持续增加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VOCs毒性物质的产生、排放、危害及其控制对策和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实验研究了活性炭无纺布表面CO2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吸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气流速度条件下,活性炭无纺布能够很好地吸附空气中的CO2,系统的能耗也低;环境温度对活性炭无纺布表面CO2吸附效率的影响不大,但低空气湿度有利于CO2的吸附;在实验条件下,活性炭无纺布表面VOCs的吸附效率与迎风气流中VOCs的体积分数无关,与污染源的种类有关;低气流速度有利于VOCs的吸附;虽然增加吸附层的层数既有利于活性炭无纺布表面的CO2吸附,也有利于VOCs吸附,但实验中当吸附层增加到3层以上时,吸附效率随吸附厚度的增加而提高的效果不再明显,而吸附系统的阻力却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8.
李云燕  石怀启 《江西科学》2021,39(6):1004-1007
近年来电子行业快速发展,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量日益增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环境.采用"蜂窝沸石浓缩吸附+催化燃烧"工艺对某电子企业涂装、印刷VOCs进行净化处理.车间废气为中低浓度、大风量的排放特征.整改前车间VOCs有组织排放量7.549 t/a,无组织排放量5.959 t/a;整改后VOCs有组织排放量3.485t/a,无组织排放量3.276 t/a.车间总计减排量6.747t/a,减排率达49.95%.整改后,该企业无组织排放问题得到缓解,车间异味明显去除,VOCs排放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蔡韵杰 《科技资讯》2012,(15):91-9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处理方法和效果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探讨了蒸气渗透、气体膜分离、膜基吸收3种膜技术进行VOCs处理的方法,希望为人类健康和废毒气处理提供有利依据,加强对环境和人类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对2013年国控监测站点于江苏省镇江市的监测数据(每小时采集1次,4个监测站点共35 040组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得出O_3质量浓度随NO_2质量浓度的变化关系曲线,根据该曲线斜率以及控制区转变点所对应的NO_2质量浓度和O_3质量浓度,测算出市区全年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平均相对浓度和活性,测算数据可用于对站点附近污染物排放的分析或供气象条件相近城市VOCs的比较.并通过对白天与夜晚及夏季与冬季VOCs平均相对浓度变化情况的分析,得出不同时间阶段的VOCs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
荔枝挂果末期荔枝蒂蛀虫防治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荔枝是华南地区著名的热带水果之一,荔枝蒂蛀虫是危害荔枝的主要害虫,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防治费用。探讨荔枝蒂蛀虫成虫的防治指标和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荔枝蒂蛀虫的科学防治提供指导。【方法】于海口市三门坡镇一荔枝种植园内,采用整株套罩和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荔枝蒂蛀虫成虫的接虫数量与荔枝蛀果率之间的关系,设置无接虫为空白对照组,分析荔枝蒂蛀虫的防治指标与经济允许损失水平。【结果】不同处理组之间蛀果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接虫数增加,荔枝蛀果率也随之升高,最高蛀果率为55.75%。荔枝蒂蛀虫接虫数与蛀果率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13.442x-1.484,R2=0.983 5。【结论】荔枝蛀果率与荔枝蒂蛀虫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防治荔枝蒂蛀虫的平均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2.27%/株,平均防治指标为0.28对/株。  相似文献   

12.
影响活性炭吸附苯系物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活性炭吸附法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处理VOCs的方法之一,本实验用苯、甲苯、二甲苯作为VOCs的代表物,研究VOCs的浓度、物化性质及气流量对活性炭吸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VOCs浓度与穿透时间的对数成线性关系;物化性质对透过点有影响,甲苯比苯更易透过;流量大的VOCs气流较快透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森林冠层导致的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离子通量的季节变化,能够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物候变化明显的温带落叶林的影响更为突出。探究不同物候期(展叶期、盛叶期和落叶期)森林水化学过程,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元素循环过程,为温带落叶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以东北林业大学城市林业示范基地内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观测样地的中心位置十字交叉布设13个直径20 cm自制雨量筒,并选择5株落叶松安装树干茎流收集器,同时在林外布置1台翻斗式雨量计和3个自制雨量筒。在前期观察期(2015年5月1日—10月31日)每次降雨事件后,对林外降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进行观测、取样,水样过滤酸化处理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Na+和K+质量浓度,探索冠层的物候变化对降雨分配过程中Na+和K+的质量浓度和净输入量的影响。结果 整个观测期间,林外降雨中Na+、K+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45 和1.89 mg/L,穿透雨中分别为0.44 和2.48 mg/L,树干茎流中分别为1.98和18.63 mg/L;大气降雨中Na+质量浓度在落叶期最高,盛叶期最低,K+质量浓度则在落叶期最高,展叶期最低;各时期穿透雨中Na+和K+质量浓度大小均为落叶期>盛叶期>展叶期;树干茎流中Na+和K+质量浓度大小均为展叶期>盛叶期>落叶期;生长季内林冠对降雨中Na+的截留量为0.252 kg/hm2,其中展叶期和落叶期的截留量分别为0.143和0.193 kg/hm2,截留率分别为30.63%和48.22%,盛叶期则表现为淋溶,淋溶量为0.083 kg/hm2;生长季内降雨对林冠中K+的淋溶量为0.903 kg/hm2,其中展叶期和盛叶期的淋溶量分别为0.999和0.157 kg/hm2,落叶期则为截留,截留量为0.254 kg/hm2,截留率为20.25%。结论 大气降雨经过森林冠层后离子质量浓度发生明显改变,且不同物候期、不同离子的变化强度不同。生长季内,兴安落叶松林对Na+总体表现为截留作用,对K+总体表现为淋溶作用。即落叶松叶片的物候变化能够影响大气降雨中Na+和K+的迁移。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明我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伴随水文过程的养分循环过程及促进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川江河谷带是我国内陆区水热条件十分优越的一块特殊区域 ,南亚热带水果荔枝、龙眼在该区有十分悠久的种植历史 .本文讨论了川江河谷带气候类型的划分问题 ,分析了四川荔枝、龙眼对气候、土壤条件的基本要求 ,并阐述了该地区发展荔枝、龙眼的气候、土地、土壤、品种资源等多方面优势 ,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室内空气环境VOCs浓度场的CFD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确定实验室内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状况,运用CFD仿真方法对固定排风量下某实验室内VOCs的浓度场分布进行了建模和数值仿真,实现了结果的可视化,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实地监测验证,除门窗附近几个点外,实验室内VOCs浓度场分布的实地监测值与仿真值在变化趋势上是比较一致的.整个室内VOCs浓度场的分布主要受排气系统的影响,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随高度增加浓度值逐渐升高.通过CFD仿真研究,快速地给出室内流场和浓度场的详细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改变排风系统情况、不同排风量、移动污染源位置等多种条件下室内空气环境污染物浓度场分布情况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北京大学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塞罕坝实验站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人工林内设置降水控制实验,研究地下生态系统过程的两个重要指标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对穿透雨增加或减少30%的响应。在2007年5月到9月的生长季,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平均值分别为260.7mg/kg和1.84%,二者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总体上,穿透雨增加或减少30%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的生长季内平均值影响不显著,但穿透雨减少30%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微生物商的变幅较大,变化范围分别为243.1~354.3mg/kg和1.43%~2.16%,5月最高,7月最低,表明生长季内穿透雨减少将导致土壤微生物活动的较大波动,从而可能改变地下碳过程的季节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桉树人工林与邻近区域群落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灰色关联系统分析方法对滇中桉树人工林与邻近区域群落土壤进行肥力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滇中生态脆弱带种植桉树人工林,4个生长季节中,由于人为干扰,桉树人工林群落表现出在雨季对养分的特殊需求,土壤肥力水平由旱季0.274±0.027变化到雨季的0.256±0.018,全年表现出对土壤养分的持续耗竭,与邻近区域群落比较,容易造成生态系统土壤养分贫瘠化而影响植被的正常恢复,需要对桉树人工林群落进行人为养分管理来实现桉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弄清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人工林地表昆虫多样性及其在恢复中的指示作用,采用陷阱法调查了元谋县境内7种人工林的地表昆虫群落.① 物种组成: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林旱季地表昆虫有5目7科24种2 162头,其中膜翅目昆虫最丰富,占所有地表昆虫个体数的98.4%和物种数的75.0%;雨季地表昆虫有12目49科98种2 744头,其中膜翅目个体数最多,鞘翅目种类最多.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林旱季地表昆虫群落组成和雨季截然不同,雨季地表昆虫群落物种组成比旱季复杂,植被性质相同或接近的样带具有相似的地表昆虫组成.② 多度和多样性:大多数人工林旱季地表昆虫群落多度和多样性低于雨季,旱季印楝林地表昆虫多度最高,显著高于桉树林、膏桐-新银合欢林和印楝-合欢林;雨季印楝林和印楝-大叶相思林地表昆虫多度最高,显著高于桉树林,印楝-大叶相思林物种丰富度S值最高,显著高于膏桐-新银合欢林.③ 地表昆虫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间的相关性:人工林旱季地表昆虫群落的多样性与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除膏桐-新银合欢林生物多样性较低、恢复状况较差外,其它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相对较高、恢复状况较好;这些人工林彼此间具有不太相似的地表昆虫物种组成,在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积极意义.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林旱季地表昆虫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密切相关,能够指示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不同套种模式生态茶园光合有效辐射特征及其差异,分别在西双版纳勐海县选取人工套种的沉香-茶树、樟树-茶树、千斤拔-茶树以及纯茶园样地,在干热季、雨季和雾凉季分别同步测定光合有效辐射,结果表明同一样地不同季节的光合有效辐射量差异较大.在雾凉季,各样地的光合有效辐射的数值较低,以樟树-茶园模式为最小,而干热季总体上数值较大.各套种模式光合有效辐射日总量则呈现千斤拔-茶树模式最大,樟树-茶树模式为最小.干热季光合有效辐射最强,在纯茶园日总量可达38.57 mol·m-2·d-1;但雾凉季近地层光合有效辐射最弱,在遮蔽较小的千斤拔-茶树模式日总量仅为23.03 mol·m-2·d-1.不同套种模式光合有效辐射与纯茶园的比值具有较大差异.干热季,樟树-茶树模式的光合有效辐射仅为纯茶园的65.9 %,雨季为76.0 %,雾凉季为87.2 %.而千斤拔-茶树模式的光合有效辐射在干热季、雨季和雾凉季则分别为纯茶园的90.2 %,91.2 % 和99.9 %.各套种模式光合有效辐射的比值均是干热季<雨季<雾凉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