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探索gsdf(gonadal soma derived factor)基因对黄姑鱼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的作用,克隆了黄姑鱼gsdf基因ORF序列全长,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了该基因在黄姑鱼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性腺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黄姑鱼gsdf基因开放阅读框长648 bp,可编码215个氨基酸,含有TGF-β超家族的保守功能结构域;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黄姑鱼gsdf基因主要集中在精巢中表达;在23℃左右水温下,孵化后40 d的遗传雄性鱼苗性腺中开始检测到gsdf基因有明显表达(此时组织学上尚看不出精巢形态),49 d后表达量迅速升高,孵化120 d后(精巢分化完成)表达量达到高峰,随后表达量开始下降,直到黄姑鱼精巢成熟之后呈现稳定表达。上述结果提示,黄姑鱼gsdf基因与黄姑鱼性别决定和分化发育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获得大鳞副泥鳅幼体,采用石蜡显微切片技术对幼体性腺发生、分化的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是在出膜后14 d出现了未分化性腺,卵巢分化始于25日龄,到45日龄分化完全;精巢则是分化于30日龄,于75日龄分化为I期精巢.卵巢分化早于精巢.从性腺分化开始,将要发育为卵巢的性腺还表现为体积快速增大,向体腔中间靠拢,横截面变宽,而将要发育为精巢的性腺则呈两端尖中间稍突的梭形,增生并不明显,这些特征可能与雌雄性腺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分化速度有关,可以作为大鳞副泥鳅性腺早期分化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半滑舌鳎早期胚胎性腺原基分化的组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连续组织切片对半滑舌鳎胚胎及仔鱼进行了观察研究,首次描述了半滑舌鳎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出现的部位及迁移特征,以及卵黄合胞体,鳔与性腺原基的发育分化.结果发现,PGCs出现于神经胚期的靠近卵黄囊的囊胚层.PGCs的特征为体积比周围细胞大,核大透亮,随后在肌肉期的脊索壁上出现.孵化前期的PGCs迁移到肠原基附近,肠系膜旁可见尚在移动的PGCs和10日龄的仔鱼中在肾管旁出现性腺原基,以后PGCs数量逐渐增多参与性腺的形成.本研究为半滑舌鳎的发育生物学以及养殖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鲎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孵化中国鲎,详细观察研究中国鲎胚胎早期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特点及其规律。中国鲎的胚胎早期发育可分为卵裂和囊胚形成期(所需时间约6d)、原肠胚和附肢原基形成期(约11d)、组织分化期(约17d)、快速生长期(约16d)。在组织分化期,胚体共进行3次胚内蜕皮,并在第2次蜕皮的同时卵胶膜破裂蜕去,完成3次胚内蜕皮的胚体身体扁平,各组织器官基本成型定位。在快速生长期内,胚体完成最后一次胚内蜕皮,蜕皮后胚体进一步扁平,各组织器官进一步完善。第4次蜕皮后3-5d时间胚体破坏内卵膜而孵化为自由游泳的一龄幼鲎,开始胚后发育。孵化的一龄幼鲎大约经过180d的发育蜕去旧壳成为二龄幼鲎。  相似文献   

5.
小鼠睾丸发育全过程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系统观察小鼠睾丸组织发育过程,将生后1~57d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17组昆明种正常小鼠睾丸组织制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分析。结果表明:小鼠生后初期睾丸曲细精管中只有支持细胞和原始生精细胞;至生后8d时出现B型精原细胞;15d时出现初级精母细胞;23d时出现次级精母细胞及少量圆形精子细胞,此后圆形精子细胞逐渐增多;30d时圆形精子细胞发生变态;36d时大量精子开始稳定出现于曲细精管管腔中,并延续至此后各期。这意味着小鼠生精细胞在出生后经过一个相对连续的发育分化过程,至生后约36d发育成熟。这为细化小鼠睾丸组织发育和精子发生过程提供了详细资料。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双斑东方Tun的人工育苗过程,认为:(1)双斑东方Tun属一次产卵型鱼类,性腺退化明显,仔鱼有相互残杀的习性;(2)缩短亲鱼暂养时间,及时催产。通过人工调控,可实现雌雄亲鱼性腺同步化,有效提高受精率;(3)孵化前期加大充气量,孵化后期加大换水量,有利于孵化率的提高;(4)仔鱼培育后期,应及时投足轮虫和分养仔鱼,并逐渐加大充气量和藻液的密度,从而提高出苗率。  相似文献   

7.
锯缘青蟹抱卵蟹孵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性腺发育好的雌蟹 ,经催产后大部分个体在 2~ 14d内即可抱卵 ,抱卵率通常在 6 5 %左右 .抱卵的青蟹在水温 2 3~ 2 9℃ ,盐度 2 5~ 30下 ,经过 10~ 19d即可孵出幼体 .水温高 ,孵化时间短 ;水温低 ,孵化时间长  相似文献   

8.
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了花背蟾蜍(Bufo raddei)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迁移、生殖嵴的形成、初生性腔的形成及性腺的分化。以期待提供更多有关花背蟾蜍的生物学资料。结果表明:花背蟾蜍生殖嵴是由PGCs迁入至腹腔静脉腹侧的背肠系膜后,与此处的体细胞共同形成。当蝌蚪发育至Gosner 23期时生殖嵴出现;Gosner 27期生殖嵴中央部位可观察到小的裂隙,即初生性腔;Gosner 33期在部分个体的原始生殖腺中可观察由初生性腔演化而成的次生性腔,将分化为雌性的标志;Gosner 38期部分个体原始生殖腺中可观察精小囊以及初级精原细胞,即将要分化为雄性的标志。花背蟾蜍生殖腺的分化和发育与中国林蛙、泽蛙等两栖类基本相同,但在生殖嵴和初生性腔的形成均早于它们。  相似文献   

9.
采用组织切片和显微观察方法,对孵化后1-30d的真鲷仔稚鱼鳔的发育与分化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孵化后1-2d的仔鱼,开始在消化道的前端背部出现鳔原基,接着出现导气管、鳔腔、气腺和迷网,而后鳔囊开始充气,到孵化后20-30d,鱼鳔分化发育基本稳定,直鲷仔鱼鳔器官的分化发育早期大致可以分为阶段;一是鳔腔扩大阶段,约在卫鱼孵化后的3-4d,此阶段的发育是非功能性的;二是鳔囊充气阶段,大约在孵化后9-  相似文献   

10.
抗白血病转移药物筛选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抗白血病转移药物筛选模型.K562细胞转染GFP质粒后,经筛选,将稳定高表达GFP的K562细胞注射到鸡胚里,孵化后观察K562细胞在鸡胚中转移情况.在其脑部、胸骨及心脏可看到明显的荧光,最频繁发生的部位是脑部.成功构建含GFP的白血病鸡胚模型,并验证了虎眼万年青皂甙(OSW-1)和链激酶(SK)联合用药的抗转移效果.  相似文献   

11.
北部湾及附近海域栉江珧性腺发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梅芳  余祥勇  叶富良 《广西科学》2000,7(2):140-143,157
通过对北部湾及附近海域栉江珧性腺进行周年切片观察,根据生殖细胞发育状况和各类型细胞在滤泡中所占的比例,将栉江珧性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生长,成熟,排放和休止5个月。观察发现雄性性腺发育过程吕性细胞呈现区域性同步化分布特征;雌性性腺的不同部位发育程度也有一定差异。造成性腺分批在熟排放。湛江附近海栉江珧在5月和10月形成两个繁殖高峰期,休止期不明显,切片中还观察到少量栉江珧个体存在雌雄同体现象。  相似文献   

12.
波纹巴非蛤雄性生殖腺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波纹巴非蛤雄性生殖腺 (精巢 )由树枝状分枝的生殖泡囊、生殖管和输精管构成 .生殖管反复分枝成生精小管和末端膨大的泡囊 .雄性生殖细胞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等时期 ,精原细胞具有A型和B型两种类型 .对 113个雄性标本生殖腺进行观察 ,发现 10 4个雄性个体 ,9个雌雄同体个体 ,同时首次发现在波纹巴非蛤雌雄同体的同一滤泡中 ,雌、雄生殖细胞呈环形分层区域分布 .初步讨论了雌雄同体现象与性转换现象的关系 .  相似文献   

13.
以泥鳅为材料,首先确定了阿特拉津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在此基础上采用组织学切片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的方法研究了阿特拉津长期处理对泥鳅性腺形态和性别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以期准确评估阿特拉津的环境毒性和对水生生物生殖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对泥鳅的24h、48h、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1.60mg/L、26.82mg/L、18.98mg/L,安全质量浓度(SC)为5.8mg/L.随着阿特拉津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泥鳅的死亡率明显的升高.通过组织学研究发现高浓度的阿特拉津(2.68 mg/L)处理泥鳅21d能够抑制泥鳅精巢精子的发生,促进卵巢细胞的发育.同时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的阿特拉津(2.68mg/L,0.268mg/L,0.0268mg/L)能够显著的诱导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基因(cyp19a),类固醇生成因子(sf1)的表达,对抗缪勒氏管激素(amh)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因此,阿特拉津对泥鳅有明显的外源雌激素效应;通过干扰类固醇激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影响生殖细胞的生成;也通过某种未知的机制干扰性别分化上游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性腺分化.  相似文献   

14.
波纹巴非蛤性腺发育分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活体性腺观察和组织切片法对广西北海自然海区波纹巴非蛤的性腺周年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以波纹巴非蛤滤泡中生殖细胞所处的主要发育阶段作为性腺发育的分期标准 ,将性腺发育过程分为 :休止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滞留退化期等 6个时期 ,同时揭示了在广西北海自然海区波纹巴非蛤的性腺发育一年只有一个周期 ;此外 ,还发现雄性早熟现象 .  相似文献   

15.
对2010-2011年分布在湖南、广东交界处南岭地区的无斑肥螈(Pachytriton labiatus)雌性个体生殖腺进行测量,观察了其生殖腺的大小、重量、以及发育程度的变化,并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卵进行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5-8月份为生殖腺的快速生长期,产卵在8-9月进行.雌性体长113 mm以上时性腺开始膨大,150 mm以上时性腺成熟,卵可以分成3种类型,每次成熟卵粒38~60粒.参照不同发育阶段硬骨鱼卵母细胞的划分办法,该种动物卵母细胞发育的过程可以分为6个时相.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应用组织学技术,对四例不同时期野生成体雄性黄鼬的生殖腺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生殖腺在11月份处于静止期,自12月份开始发育,翌年1月份生精细胞及间质细胞结构变化显著,至同月中旬在附睾尾部出现精子,即生殖腺已具成熟.该结果较一般资料所述的雄鼬发情时间有所提前.  相似文献   

17.
血清CA125检测在卵巢癌复发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和回顾了血清CA125检测在卵巢癌复发中临床应用以来的研究概况和主要成果,并分析了CA125检测在预测卵巢癌复发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生化及气相色谱的方法研究了早熟与正常中华绒螯蟹雄蟹性腺指数、性腺生化成分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早熟雄蟹性腺指数为4.42±0.96,而正常雄蟹性腺指数为3.09±0.67,显著低于早熟雄蟹的性腺指数(P<0.05);生化成分组成中,早熟蟹性腺的水分含量为70.26n-%,显著低于正常蟹,而总脂含量为3.96%,显著高于正常蟹(P<0.05),蛋白、碳水化合物、甘油三酯、胆固醇和磷脂含量在两种性腺中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最多的均为16∶0,二者含量比较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SFA均在27%稍多,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最高的均为18∶1n-9,早熟雄蟹性腺含量略高为24.04%,但与正常蟹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早熟雄蟹性腺的18∶1n-7、20∶1n-9和MUFA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蟹(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中,两种蟹性腺的18∶2n-6含量非常接近,均在7.0%左右,虽然正常雄蟹性腺的20∶4n-6(ARA)、20∶5n-3(EPA)、22∶6n-3(DHA)、PUFA、n-3PUFA、n-6PUFA和HUFA含量均高于早熟蟹,但仅有后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9.
将 2 0 0尾文昌鱼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10 0尾 ) ,分别以人工海水和天然海水在实验室内进行饲养 ,以实验前后文昌鱼的体长、体质量、成活率和性腺直径作比较 ,初步评价人工海水对文昌鱼生长发育的影响 ,并在其生殖季节 ,观察其产卵、排精的情况 .结果表明 :两种不同海水饲养的文昌鱼其成活率、平均体质量及平均性腺直径均无显著差异 ,2组文昌鱼性腺发育基本同步 .但天然海水饲养的文昌鱼体长的增长则明显大于人工海水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