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诗经》与《楚辞》中对“天”这个哲学范畴有很多的论述,它们分别在具有人格意志的主宰之“天”、表示道德法则的义理之“天”,以及代表自然万物、自然规律的自然之“天”等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理解,显示了南北科学思想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往人们把规范词“禁止”与“不得”作为具有同样内涵语义的语词用于法律逻辑推理,可以在同一命题中相互置换,而不影响推理有效性。情况果真如此吗?本文从语形、语义、推理有效性力面对二者进行了分析,则结果为:它们异者有二,同者有一,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3.
生物学家发现,雄性企鹅王把胃中储存的未消化食物保鲜达3星期之久。企鹅的这种本领,为它们的幼仔不致挨饿提供了食物保障。但企鹅的胃为何有这样的“才能”曾经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4.
人类中,确有气功大师,他们发起功来,能“刀枪不入”。想不到,在动物世界里也有一些“气功师”,不过它们不是拜师学艺练成的,而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一种御敌本能。吃鲨鱼的磨球豚在动物世界,最为出类拔萃的“气功师”应首推豚。它们普遍会使气功,只是有些成员的本领更为出众。  相似文献   

5.
正狗,被称为人类最亲近的朋友,但你真的了解它吗?——狗鼻子为什么那么灵?——为什么大家喜欢把嗅觉灵敏的鼻子称为“狗鼻子”呢?据“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介绍,这是因为狗的鼻子能够轻松辨别超过200万种不同气味,灵敏度更是人类的1000万倍。单从嗅觉系统的基本结构来看,人和狗的嗅觉系统大同小异,都是起始于鼻腔内的一层叫作“嗅上皮”的组织。嗅上皮中分布着大量嗅细胞,它们的任务是负责检测这些分子,同时把气味所携带的化学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再传递给大脑。经科学鉴定,人类的嗅上皮总面积大概有10平  相似文献   

6.
对许多人来说,经跑道滑行后起飞的飞机(aeroplane,airplane)和不用在跑道上滑行就可飞起来的“直升飞机”(helicopter)是比较熟悉的东西。然而也有不少人把“直升飞机”叫作“直升机”,这是怎么回事?到底哪种叫法正确?许多人并不清楚。以表意方法命名汉语科技名词的一般规则常常是以中心词素表示它的科学分类属性,再以能体现该事物(或概念)与其他事物区别的特征(或特性)的词素来修饰、限定中心词素,把这些词素按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即代表该事物的名称,以此来实现“一词一义”。用这种方法命名的词,相当多数可以从字面上直接看出此事物的上位概念(属),以及它的主要特性(种差)。这就是术语命名原则中“系统性”的要求之一。如果一个词的属和种差弄错了,则命名不科学,易引起理解错误。例如“直升飞机”许多人一看就理解它是一种“飞机”(属),它区别于其他飞机的特点是不用跑道,直接飞起来。要弄清楚这种理解对不对就应该从该词所归事物的科学分类体系来看就明白了。飞行器是一个大家族,几十年来这个家族中子孙不断繁衍。它们的“家谱”(分类体系)目前通常表述如下(仅摘录了相关部分):从这个家谱体系看出,飞机和直升机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利用空气动力来飞行的,都是重于空气的航空器,他们是这类航空器中的“平辈兄弟”,所以直升机不是飞机的“儿子”(衍生物),不能称为“直升飞机”。从分类的原则来看它们在结构、外形以及飞行性能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它们产生推力和升力的形式不同。飞机是由动力装置(发动机)带动螺旋桨或向后喷气,产生前进的推力(或拉力);飞机有固定在机身上的机翼,机体被发动机推进时,相对的气流通过有特殊几何形状的机翼就产生升力。直升机没有产生拉力或推力的螺旋桨,也没有固定在机身上产生升力的机翼(个别直升机上有装在机身上的产生辅助升力的短小机翼),它是以发动机驱动在机体上方的旋翼,在静止的空气或相对的气流中产生升力。驾驶员控制旋翼旋转面的倾斜角度可产生向前、后、左、右的水平分力,使直升机既能垂直上升下降、空间悬停,又能向不同方向飞行。从以上对飞机与直升机“同”与“异”的对比,自然明白直升机不是飞机的一种。为此,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航空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已将“直升飞机”这个名词,科学地正名为“直升机”。  相似文献   

7.
植物王国     
世界上有生命的东西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植物,另一类是动物,可分别把它们称作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在植物王国里,有许多的“国民”——各种各样的植物,已被人类发现的植物有40多万种,所以我们可以说,植物的多样性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8.
“气垫轴承”显神通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机器都在飞快运转着。它们的转轴上安装有各式各样的轴承,分属“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两大类。传统的“滑动轴承”历史悠久,但是噪声大、磨损快,而“滚动轴承”利用滚珠、滚棒,摩擦力减少到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因此19世纪以来,基本上机器陆续“滚珠轴承化”了,有力地推动了工农业的“机械化”。然而在20世纪中叶,“滑动轴承”东山再起,这就是“气垫轴承”。利用高压气垫制成的“气垫轴承”又叫“空气轴承”。这种轴承没有滚珠和滚棒,而是把3~6个大气压的高压空气打入轴承的肚子里,形成一层气垫(也叫…  相似文献   

9.
“气垫轴承”显神通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机器都在飞快运转着。它们的转轴上安装有各式各样的轴承,分属“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两大类。传统的“滑动轴承”历史悠久,但是噪声大、磨损快,而“滚动轴承”利用滚珠、滚棒,摩擦力减少到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因此19世纪以来,基本上机器陆续“滚珠轴承化”了,有力地推动了工农业的“机械化”。然而在20世纪中叶,“滑动轴承”东山再起,这就是“气垫轴承”。利用高压气垫制成的“气垫轴承”又叫“空气轴承”。这种轴承没有滚珠和滚棒,而是把3~6个大气压的高压空气打入轴承的肚子里,形成一层气垫(也叫…  相似文献   

10.
生物世界     
“飞鸡”上树“女士”优先“很多乡亲都管我这儿的鸡叫‘飞鸡’!您看,太阳一落山,它们又飞树上睡觉去了,每天都在这个钟点,特准。”家住北京良乡镇刘小姐说。几年前,隔壁邻居家的鸡经常到刘小姐家“串门”,发现了刘家厨房后面下水道流出的“美味”,天长日久,这些鸡就不走了。可光有吃的,没住处也不行啊。这些鸡开始给自己找窝。后来发现后院除了吃的,还有好多树。于是,这些鸡就把其中的一棵碗口粗的槐树当成了它们的“床”,晚上五六点钟准时飞上去,早上六七点准时飞下来。有趣的是,这几只鸡里有一只体型硕大的公鸡,每天飞上飞下时,都会让“…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观园》2009,(15):25-25
看手相、看面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敛财活动。因为它们连科学的外衣也没有,所以通常大家也不说它们是“伪科学”,直接斥为“迷信”了事。但是有那么一群科学家,却专门在“手相”、“面相”上面做文章,搞研究,这难道是科学吗?英国广播公司推出了三集系列片《两性的奥秘》,给我们展示了这项研究不为人知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蚂蚁是一种了不起的昆虫,最近科学家还发现它们具有另一种本领,那就是会“飞”。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系的史蒂芬·亚诺维亚克在秘鲁东北部的雨林中采集蚊子标本时,有了这个意外发现。“当我工作时,身上会爬满一种蚂蚁,我只好不停地将它们掸掉。我偶然注意到它们并不是直接落到地上,而是在空中有个迂回,还能回到树干上。难道它们会飞吗?”亚诺维亚克给蚂蚁身上涂上一种  相似文献   

13.
把virtual reality译为“灵境”似有不妥。第一个明显的缺点是与英文原意相距太远;第二不妥是有可能引起误解,以为现代科学技术里头已经产生了玄妙而神异的境界;第三不妥是无法应付大量“同族”的名词,例如virtual library,virtual manufacturing,virtual space,等等,总不好将它们中包含的virtual统统译作“灵”吧。然而我认为好的中译名应是规范的,同一字,在相同的科技领域中,应有确定的译法,使人在看到中译名时,容易理解其原文应是什么。我认为,本着翻译工作“信、达、美”的原则,最主要应考虑的还是尽可能忠实反映原文的意思。所以,我同意将“virtual”老老实实地译为“虚拟”。至于reality,译为“现实”,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现实”作为一个名词似乎比“实在”用作名词更普遍一些。当然,如果因为在其他已经被普遍承认的科技汉语译名中已经正式采用了“实在”(如何祚庥先生举出的“物理实在”),那么把virtual reality译作“虚拟实在”,以便规范“reality”的中译名,我认为也是可以接受的。现在还有另一种建议是把reality译为“实境”,我觉得这也是很接近英文原意的,可能比“实在”更容易被接受。总之,我赞成“虚拟现实”或“虚拟实境”,我可以接受“虚拟实在”。这样,对于已有的和还将继续出现的大量“virtual XYZ”,也就都有了规范化的译名。至于cyberspace,我认为“电子空间”也不错,只是稍稍太“实”了一点,因为cyber究竟不同于“电子”。所以我赞成王可同志建议的“电象”,似乎同概括性较强的cyberspace这个词更为匹配。  相似文献   

14.
读完《科技术语研究》创刊号,很高兴看到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块专门讨论科学名词术语的园地。以下谈谈一些感想和建议:一、简单性和相容性名词应当尽量简单明白。例如:在日常生活里,moving pictures叫电影,不叫“活动图画”;television和telephone叫电视和电话,不叫“远程观看”和“远程通话”,都说明简短的称呼是有生命力的。就是英美人,也嫌这几个名词太累赘,一般都简称为movie,TV和phone或者call了。在我国制定科学名词时,这个问题好象没有得到足够的注意。例如,computer一词定名为“计算机”,虽然意思很贴切,但不够简洁,近年来有被台港传来的“电脑”一词逐渐排挤之势。“电脑”这个词,既不合原意,又不便于配合其他词语使用(例如,“上机”不可以称“上脑”,“机房”不可以称“脑房”),更容易产生电脑终将取代人脑的误解,但是因为比较简短,就占了一定的优势。其实,这个名词完全可以简洁地译成“算机”。我国古代先有“算筹”,后来又发明了使用至今的“算盘”。所以,如果当初把computer一词顺理成章地译为“算机”,既可切合原意,又可承继民族传统;译成“计算机”,实在是失策之举。现在讨论得很热闹的virtual reality,译成“虚拟实在”,“虚拟现实”,或者“虚拟实境”等等,都不容易上口。我曾经建议,不如干脆起个简单的名字叫做“虚实”,即虚的实,且不必分辨这个“实”是“现实”还是“实在”(本来reality一词就兼有这两种意思),随各人理解好了。(见《光明日报》1997年1月16日)后来又想,假若这个简称不容易被接受的话,也可以叫“拟实”。看到本刊创刊号,才知道本来赞同译成“临境”的朱照宣教授已经把这个新译名提出来了。“拟实”,可以随各人的理解,分别认为是“虚拟实在”,“虚拟现实”,或者“虚拟实境”等等的简称。在这基础上,也便于构成复合词组,如把“拟实空间”作为cyberspace的一种译名,等等。一方面,我们早就有了两个很好的类似术语“仿真”和“仿生”,避免了“模仿真实”和“模仿生物”的累赘,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点也不显得“别扭”。“拟实”这个名词可以同它们相呼应,用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拟实技术”和“仿真技术”同属计算机技术,现在也有了相匹配的称呼。另一方面,这一名词也可以包容virtual是虚是实的不同理解。所以,简单性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简单的术语不加详细的具体限定,就像文言文那样,留下了不同解释的余地。事实上,科学名词亦不能一味追求确切。就好像写文章一样,能够十分确切固然好,但有时候很难做得到。在后一种情况下,就应该适当做些弹性处理,使得不同的理解和可能的发展都得以相容。二、充分利用汉语字库西方人在制订新的科学名词时,常常从拉丁语或者古希腊语里发掘出一些生僻的单词,或者利用它们的词根来制造新的名词。这样做可以区别于日常用语,一目了然地看出是专门名词。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当然首先要从祖先留下来的古代汉语里寻找适当的字词。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成功的例子。例如pseudo译“赝”,transmutation译“嬗变”,chaos译“混沌”,charm译“粲(数)”等等。还值得一说的是把parity译为“宇称”,这简明的称呼本身含有“空间(反演)对称性”的意思,又不易同“空间”一词的多种常见用法相混淆。在今天的日常生活里,除了在“宇宙”和“楼宇”这两个词组之外,“宇”字已经用得不多,拿来组成同空间概念相关的科学名词,的确是很合适的。看到创刊号里的“预告”题目,我建议把其中的“space——大气层以外的空间领域”译为“宇空”。这一名词亦作outer space,有人叫“外层空间”,失之繁复。叫“太空”,不大像科学名词;而“宇宙”已经专门用做universe的对应名词。现在叫宇空,一看就知道是大气层以外的意思,也可以认为是“宇宙空间”的简称。汉语里已经有“宇航员”的说法,这个“宇”字用得很好,指的是航行于大气层之外,并非一般的飞机驾驶员。不过,“宇航员”这一词组,似乎不大合乎汉语普通话语法,应当叫做“航宇员”才对。这同“航海家”不宜称呼为“海航家”是一样的道理。顺便说说,“航天”也不准确,天和地本来是相对的,为什么大气层以内就不能算“天”呢?所以,也应当是“航宇”。确定了“宇空”,还有“宇间”,或者更简单的“宇”这类用法,亦便于组成有关的复合词组。我想再着重谈谈量子力学里,描写系统状态的态矢及其对偶量的bra和ket的订名。这两个英语单词,本来是狄拉克专门创造,把bracket(括号)一词分拆而成,并为它们分别设计了符号|>和<|。因此,也可以把它们理解为“左括号”和“右括号”,但又没有明着使用左和右的名称。在1956年和1975年我国先后出版的《物理学名词》和《英汉物理学词汇》里,都把它们分别译为“刁”和“刃”。这也许是出于对其符号形状的考虑,但是并没有在物理学界里叫开。后来,在1989年出版的《物理学名词》里,又为它们加上了“左矢”和“右矢”的译名。这后一种名称,实际上是不妥当的。因为,这里说的左右,不过是指书写的先后次序,而物理学里常说的左右,则是同左手和右手的反射对称性有关的,例如圆偏振光的左旋和右旋等等。在粒子物理里,还有helicity(螺旋度)和chirality(手征)这两个专门描写左右手性质不同的概念。所以,我觉得,“左矢”和“右矢”的叫法,一来太一般化,二来容易同其他一些严格概念相混淆,不是一种好的选择。我发现,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汉字库里,恰巧有形和意都相近的“彳”和 “亍”两字。(彳音斥,亍音触,古语说:“左步为彳,右步为亍,合则为行。”)因此,我建议把bra和ket分别译做“彳”和 “亍”,或者“彳矢”和 “亍矢”。大家看,两者的内积<|>对应着“行”字;而各种矩阵元<|A|>,<|B|>…,则对应于“衡”,“街”…等等,真是妙极了。我在一本新教材(《量子力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印刷中)里采用了这种命名,希望能够得到响应。最后,我想介绍一点资料,即从5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负责上述先后三次物理学名词审定的人员组成情况。第一次的“工作小组”由七人组成,其中有过半数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第二次参加审查的九位“同志”,亦大多是在任的学部委员;而第三次除了三名顾问委员外,在二十几位“委员”中有多少名在任的和后来的院士,请读者们自己去核对。因为我手头没有当时的和现在的全体院士名单,不好说,说错了就太不尊敬了。由这项小小的统计可以看出,参加名词审定工作的院士的比例正在减少。希望主管部门在组织名词审定队伍时,增加院士的比例,以保证和提高名词审定工作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5.
滇金丝猴是与大熊猫一样最为人类珍爱的濒危动物。它们有此殊荣,是它们的骄傲也是它们的悲哀。这个中国独有、世界上仅存极少群体的物种, 悄然生活在中国云南西北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森林中。直到我来到这里采访,遇到了它们的4个“情人”,才知道在那个奇妙的世界里,一样有幸福与灾难,有悲欢离合,有家族的兴衰,也有爱情。千百年来它们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6.
申农(1948)的信息度量和热力学中的H定理取得了一致的表达式,为了把信息和代表“系统无序程度”的热力学熵区别开来,维纳建议申农用负熵来表示信息量以区别于热力学熵,而布里渊(1951)则把信息熵等同于薛定谔(1944),所提出的负熵,并给出了它们之间的换算公式。于是负熵理论在生物学中得到了发展,“生物赖负熵生存”,“从无序到有序”似乎成了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从太阳周年运动、回归运动、周日运动是地球公转和自传的反映看,太阳的3种视运动形式,对应着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存在对应缺失问题。通过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宇宙形态进行研究,发现地球除公转和周日自转外,还有一种自转形式:“地球周年自转”,它和太阳回归运动相对应。地球在公转的同时自东向西相对于太阳自转一周,使地球有了太阳西升东落的年昼夜交替和四季分明的环境。“地球周年自转”是与太阳相对而言的,它和地球公转不同。把形式和性质不同的太阳回归运动与太阳周年运动归属到一类问题中,认为它们的奥运动都是地球公转,这是人们对地球基本运动形式的认识缺失。发现“地球周年自转”,在教育教学领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技术三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三态论李伯聪什么是技术?这是技术哲学、技术论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许多人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往往把这个问题“具体化”为“技术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对于技术的本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把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归纳为21种①,也有人说不同观...  相似文献   

19.
赞成直译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原子量”和“分子量”是长期采用的科技术语,但在使用中往往与国标GB3102.8-93“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文献中将它们与原子质量、分子质量混淆的现象并不少见,以致于需要联系前后文或视其是否为量纲一的量来解读。二、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可以避免上述使用“原子量”和“分子量”可能产生的歧义。三、如果重申“原子量”和“分子量”的定义,即明确它们分别是“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简称,将它们保留,无法改变过去它们含义上的多重性,恐怕还会使这种情况得以延续。四、科技名词的翻译,应尽可能直译,以避免在交流中产生误解。五、在现阶段,应采用《量和单位国家标准实施指南》中“在实用中应有计划地逐步采用本标准的名称”的做法,在出版物中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两个名称。六、为了照顾由历史造成的现状,在标准、特别是在教科书中,需要对可能不再采用的“原子量”和“分子量”这两个名称加以恰当的说明。  相似文献   

20.
一对小鸟结为伉俪之后,就开始繁殖后代。为了孵化小“宝宝”,它们把鸟蛋生在暖和的窝里。成鸟卧在蛋上,是为了使鸟蛋保持温暖。它们会用充满血管的裸肤直接与鸟蛋接触。为了让鸟蛋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